摘 要:当前,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与困惑,需要深入做好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加快与旅游的融合及创新发展,促进京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京族文化;传承;创新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1.015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5)01-0067-04
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写照,又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1]。在社会文化变迁相当剧烈、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席卷世界的今天,如何秉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的原则,深入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我国特有聚居海洋少数民族之一——京族现存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加快与旅游的融合及创新发展,促进京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和实践课题。
一、京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现状
京族,历史上自称“京人”、“越族”或“安南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同渊同源,500多年前从越南涂山、吉婆等地迁徙而来。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目前人口约2.2万人,是我国目前最富的少数民族之一[2]。
数百年来,京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雕刻和独弦琴技艺以及各种礼仪、文字、风俗和民族体育活动等,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成为京族人民绵延发展、增加凝聚力的纽带和文化财富,也成为维系京族人民团结的根基及精神资源。
“哈节”作为京族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还保留着京族古老的祀神、祭祖、乡饮、文娱、“翁村”、信仰等文化因子,涵盖了京族人生活、文学、艺术、信仰、社会管理等内容,其中独弦琴就是京族文化标志之一,随着2006年京族“哈节”、2011年“独弦琴艺术”分别入选第一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它们在传承京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防城港市为保护和弘扬本土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工作,促进防城港市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发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和注册保护申报,新落成了京族博物馆,举办了多届京族哈节以及京族独弦琴演奏艺术等演示活动。目前,全市已经普查入编的非遗项目共3 347个,其中,京族“哈节”、独弦琴艺术等34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的注册登记保护。此外,当地政府还鼓励京族知名人士广泛开展对京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工作。例如京族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沿袭传统言传身授的方式,使用“传、帮、带”等教学手段,改进了独弦琴技艺的传承模式,为保护和发展独弦琴艺术作出了贡献。又如京族退休干部苏维芳,致力于抢救濒临失灭的京族“喃字”资源,将收集到的一批宝贵的第一手“喃字”文献资料,整理后出版成书,物化固化了京族文化瑰宝“喃字”的传承成果[3]。由于政府与民间的高度重视,京族文化得以较好保存下来。
二、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手段、文化传媒的日新月异,京族地区在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京族传统文化也受到冲击,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许多传统习俗文化日渐淡化、流失。尤其是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的冲击,京族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目前,京族文化正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具有传统特色的本民族文化无法得到完整的传承和发展。如现在讲京族语的人逐年在减少;京族的民歌、歌圩、传统舞蹈日渐式微,只有老年人还热心参加歌圩;京族的传统艺术瑰宝——独弦琴,目前已很少人能弹奏;京族人借用汉字创造的“喃字”,目前京族三岛上懂“喃”字的已不到10人,而且年纪都在60到90 岁之间,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一些传统习俗也正在发生变化,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与流失,如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哈节”和哈亭,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日渐减弱。
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学校教育与传承传统文化相脱节,改变了过去京族人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封闭传承方式,京族青少年对本民族习俗文化陌生、淡漠,对本民族的文化不再喜闻乐见,逐渐失去了文化认同和自豪感,而京族家庭教育中忽略了对孩子的本民族文化教育,有的京族小孩甚至不会说京语,很多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使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学校教育。一些人产生“读书已不重要”的错觉,于是有人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人群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造成京族文化传承人口日渐稀缺与断层。有技艺、有影响的民间老艺人或传承人已为数不多,且年龄偏高,难免有“人离曲亡”的担忧,抢救保护工作形势严峻;一些人群尤其是青壮年对本土民族文化缺乏自信,不愿穿本民族服饰、不愿唱本民族山歌、不愿使用本民族语言、不愿建本民族特色楼房、不愿做本民族特色小吃;一些民族服饰、歌谣、曲艺、传说等逐渐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特色小吃开始变味、衰退,甚至消亡。此外,在保护与传承中还存在内在动力不足,如传承经费缺乏等问题。
三、加快京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深入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京族现存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发展,打造京族传统文化品牌,促进京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保护和开发京族文化措施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建设一批基础设施。要以京族生态博物馆为中心,作出整体规划开发,建设一系列独具京族传统特色的京族客栈、京族民俗风情(京族服饰)街、京族小吃街等;组建一支具有京族海洋文化特色“逻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导游队伍,满足旅游发展需要,提升京族文化旅游的民族特色和留客率,使京族的文化旅游、文化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二是加强普查、摸清家底,制定切实可行的京族文化发展规划。要将继承、保护、利用、开发京族文化列入防城港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京族文化传承计划当中,抓住“一岛三景”的特点,重新审视和重构京族文化生态系统,进行专业化规划。加强京族文化现象、京族文化氛围、特有服饰、传统建筑、传统生产与捕捞方式、传统生活与信仰习俗的研究与重塑,挖掘和研究京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提升京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
三是设立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京族自然生态人文环境[4]。要整体保护京族文化遗产及其活动生存空间,使京族文化在民俗生态环境中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恢复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验活动,让这些独特的京族文化元素与旅游广为融合,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如把京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使其在传承上有新意,在题材上有新招,通过探讨、研究与规划,融入“哈节”当中,让外来的游客有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让游客“来了,以后还想再来”。
四是建立京族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的长效管理机制[5]。明确指导思想,落实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原则。利用新兴媒体和互联网,建立京族文化旅游网,打造提升京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品牌平台,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使京族文化得以传播、开拓、创新和弘扬。
(二)加强保护、传承与创新力度,加大对京族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和扶持
一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京族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以京族“哈节”、“独弦琴”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京族民俗文化资源作进一步“探矿”分析,深入挖掘、抢救、保护、开发与创新,将京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发扬光大和传承下去,将京族文化的宝贵资源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二是建立政府抢救保护基金,大量吸纳社会资金资助。建议防城港市、东兴市政府建立京族文化抢救保护基金,并将其纳入政府年度预算,逐年增加,加大对京族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和扶持。
三是在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培育新的文旅资源,打造京族特有的少数民族民情风俗文化。在原有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扩展和发扬京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掘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结合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走上一条新的保护、开发与传承之路[6]。
四是大力开发一批京族旅游文化特色工艺产品。建设生产具有京族特色的旅游食品和工艺品加工厂、家庭作坊或门店。开发相思豆旅游产品,将其制作成手链、项链、挂饰,编成帽带、手提袋等系列旅游工艺品,打造诸如贝塑、根雕、红木等手工艺作坊等特色产业。组建一支京岛特色民族风情艺术团,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推进京族文化对外交流,展示“哈节”、独弦琴、“渔歌”海耕技艺等京族文化遗风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加大京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力度,物化固化传承成果,增强京族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信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给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充足的资金资助,切实加强对非遗传承人这一活化石的保护,鼓励其带徒传授传承民间技艺。大力培养京族本土文化人才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引进有志于发展京族文化的外来人才,进一步培育和传承京族优秀传统文化。
运用文字、录音、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将老中青三代独弦琴演奏家的乐曲、民间歌手演唱的经典民歌录音,将京族经典舞蹈制作成录像。加强对独弦琴演奏技艺和技术的改造升级,使之在题材和内容上更广泛更丰富,在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上更胜一筹,风格更独特,个性更鲜明,更具生命力和传承价值[7]。
大力普及乡土文化教育,唤起京族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办好京族中学、小学京语班,让京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和技巧进入学校课堂,着力培养京语、京舞、京琴人才。提高京族人内部使用京语意识,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营造一种浓郁的京族民族语言使用氛围,重大节庆京族人穿本民族服饰,树立京族人的良好形象,唤起京族青少年对本民族的自豪、自信和荣誉感,自觉使用本民族语言。
(四)以“京族哈节和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为基地,打造京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的载体和平台[8]
加强对京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以“京族哈节和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为基地,广泛发动民间、政府、学者等各方面人士为京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献计献策,提供合作载体和平台。特别是“哈节”期间通过政府搭台、民族主办、旅游参与的方式,开展节庆筹划、网络营销,打造京族文化开发与传承、宣传与扩大影响的平台[9]。坚持“以京族民俗文化带动旅游开发,以民俗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对京族“哈节”文化品牌发展作整体部署创新,护其形、扬其韵、铸其魂[10],并通过现代形式提高文化品位和影响力,推动京族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京族民俗风情旅游项目。
(五)努力抢救京族“喃字”、独弦琴和“京族渔歌”海耕技艺资源,依托京族文化博物馆和金滩旅游景区,为扩大京族旅游文化内涵提供有形的物质保障
把保护重点放在京族“喃字”的挽救工作上,挖掘研究京族民间文学和民歌并整理出版,注重独弦琴和“哈哥”、“哈妹”的培训和传承,以及“京族渔歌”海耕技艺的普及和旅游开发。
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搜寻修复。组织对京族古籍的收集整理,组织“喃字”培训班。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资助,抢救濒临失灭的京族“喃字”资源,对目前已收集到的一批宝贵的第一手“喃字”文献资料,整理后出版成书,物化固化京族文化传承成果。开展京族“喃字”和“京族渔歌”海耕技艺培训,吸收京族青少年和热心的京族村民参加,定时学习系统训练。开发“京族渔歌”海耕技艺展示场景,让游客在涉海耕海的参与中愉悦身心、放松心情,扩大京族特有的耕海文化魅力和影响[11]。
组织独弦琴和京族舞蹈培训。筹建京族音乐舞蹈培训中心,由多位优秀独弦琴演奏者指导京族青少年和京族村民学习演奏独弦琴。组织刚从学校毕业回乡的或有兴趣的京族青少年学习京族舞蹈,定时排练,适时参与各种旅游表演。
发动村民继续加大收集京族生产、生活文物。通过京族文化博物馆和“京族文化展示厅”,进一步充实京族文化有形实体,建设京族风情村等[12],为扩大京族文化内涵提供坚实有力的有形的物质展示。同时加大对“京族渔歌”海耕技艺、京族“喃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尽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尽快实施,争取早日申遗成功。
[参考文献]
[1]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N].中国民族报,2008-01-25(08).
[2]谢云.打造京族哈节文化品牌的若干思考——兼论京族哈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C]//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93—94.
[3]潘恒济.关于开发京族旅游文化的探讨[N].防城港日报,2009-02-11.
[4]廖明君.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刍议[C]//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5.
[5]邓弦.京族文化生态哈节保护传承浅议[C]//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27.
[6]陈学璞.略论京族文化的民族性海洋特色[C]//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1.
[7]黄燕熙.哈节与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EB/OL].(2009-06-08)[2014-12-01].http://www. seac.gov.cn/art/2009/6/8/art_2312_62082.html.
[8]陈红玲.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京族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J].桂海论丛,2013(3).
[9]廖国一.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10]禤沛钧.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序言[C]//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2.
[11]谭滟莎.京族传统海洋生产民俗文化的传承[C]//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98.
[12]辛儒.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8(6).
责任编辑:韦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