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峰
淡去的景德镇里弄
迷宫一样的里弄,宁静、悠远,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走在这里,就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又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窑火小镇。我们的祖辈俯身在坯房里,劳作于窑火旁,担着瓷器在狭长的里弄间穿行……这里曾是景德镇人过去生活的主要场所,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的厚重。弄堂里的古建筑,内观开阔轩昂,构架粗硕,为穿斗和抬梁式混合结构,梁柱交接处有雕刻精美的纹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价值。
然而,随着景德镇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居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渴求,老城区的里弄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弄堂布局狭长,只够单人行走,交通不便;弄堂日照短,采光不足;里弄建筑历经岁月,建筑总体老化,随之而来的便是居民对其进行改造,从而使整条里弄变得古韵不再,曾经繁华的弄堂开始斑驳。而那些古朴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一个个大大的“拆”字,更是加快了里弄的消失速度,一条条、一片片的里弄随风消散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修复改造全面推进
带着对老里弄修复改造建设的关注,笔者日前走进了正在进行修缮改造中的瓷都里弄和部分老街区施工现场。
当笔者来到位于中华北路附近的彭家上弄23号时,只见几十名木工师傅正在紧张地忙活着。据现场负责人赵缘孙介绍,他是都昌县左里镇赵家村的老木匠,自2003年承揽了中山路步行街的部分木工工程,在接下来的11年里,赵缘孙又陆续承接了不少市政和私人古建筑的修缮和新建工程,并由此建立起了自己的古建筑施工队伍。
2014年9月,赵缘孙的施工队在完成了部分明清窑作群工程后,又承揽下彭家上弄和方家弄的4幢古建筑的修缮工程。赵缘孙说,这次承接的4幢古建筑,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由于这些古建筑年久失修,已经变得破烂不堪,面目全非,施工难度相当高。赵缘孙凭着他几十年的丰富经验,硬是将难以辨认的古宅勾勒出它的原貌。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4幢古建筑经过修缮后己初步显露美丽的面容。
随后,笔者来到彭家上弄老街区综合利用项目部的临时办公点。负责现场管理的周勇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暂时负责彭家上弄23号、25号、27号和方家弄8号、10号以及斗富弄22号的全面修缮工作。自2014年9月开工已来,施工进度稳步推进,现在共6幢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已完工过半,预计明年1月份可基本完工。
采访完周勇后,笔者又来到已完工的老罗汉肚明清窑作群,只见一幢幢修葺一新的古建筑呈现于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早在20年前就已破落消失,经过重建的建国瓷厂徐家窑房。刹那间,当年住在附近的笔者仿佛又看到徐家窑房的原貌,看到当年窑师傅往窑膛中加入窑柴时的烈焰飞舞。它,虽然已没有了始建于明末时期的老徐家窑的岁月沧桑,但重见天日的徐家窑也给记者带来了些许安慰。徐家窑边上是经过精心修缮后的三阳开泰、注浆、粉定、大件、琢器老作坊,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虽然这里已不见了各道工序的工人们工作时的忙碌身影和欢笑声,但每个作坊内的各种制坯工具和桌椅等样样齐全,它们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制瓷故事,彰显着昔日的辉煌。
离开老罗汉肚明清窑作群,笔者来到中山北路旧城改造现场,只见曾经的繁华老街区现在已变成偌大的建筑工地,中渡口至瓷都大桥昌江河边的老民居群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现代化造型的建筑。马路的另一边,大片的老民居也所剩无几,映入眼帘的则是一幢幢经过精心设计的古朴建筑。而在其中,也有一部分具有建筑与历史价值的老宅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山北路289号,一座修葺一新的古民宅映入眼帘。房主黄先生夫妇称,他们家的这幢民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几年前开始,房子除了漏雨,墙体也开裂了。今年春天下了几场暴雨,北墙倒了一部分,接着西墙也开裂了,目前成了危房。修缮危房的报告一递交,古镇公司立即着手勘测并制定修缮方案,7月7日,施工队就进了门,一个月后便大功告成,并且无论是施工速度还是施工质量,都完全超乎了他们的想象。黄先生原本只想恢复房子的居住功能,但眼前的房子被他们修缮成了一件作品,使房子有了艺术价值。笔者漫步于改造建设中的中华北路,发现这里虽然还未完工,但整个街区已雏形初显,一条既崭新又古韵犹存的新街区正快速向瓷都市民扑面而来。
“留住历史,保护文脉,彰显特色,复兴古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体瓷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美丽而富于特色的新瓷都正向我们走来,她将以无比的魅力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