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株洲市民素质建设提升举措探析

2015-04-29 17:30张荣
大观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明城市文明

张荣

项目课题:本文为2014年株洲社科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文明城市创建视域下市民素质建设研究探索——以株洲为例》课题编号ZZSK14127。

摘要:在株洲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通过完善城市设施为市民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广泛而深入的文明宣传教育培养市民的家园意识和责任意识、凝炼城市精神激发市民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优质高效的城市管理规范市民行为、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株洲市民素质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文明城市;市民素质;文明

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的市民在思维方式、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审美情趣和生理状况等方面形成的集体人格,或者说所具有的总体水平。市民素质具有丰富的内涵,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其主要内容。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魅力的源泉。如何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提升市民素质,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课题。株洲于2008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目标,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志城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对株洲城市”五个文明”建设的最高评价,是对株洲市民文明素质的肯定。本文将梳理株洲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提升市民素质举措,以探寻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规律。

一、城市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市民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硬件环境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制约人。城市环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场所,满足人的各种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自然生物人向社会人的全面转变。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通讯、舒适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配套服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陶治市民情操、增进市民对城市的热爱,有助于培育市民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促进市民素质的提升。株洲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通过持续的道路建设、绿化、美化等工作,使城市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具体而言,株洲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四创四化”工作让株洲旧貌换新颜

2009年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创四化”工作,即创建卫生模范城市、创建交通模范城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的株洲新城。株洲“四创四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以2014年为例,这一年株洲新建、改造主次干道盲道25726米,无障碍通道792个,完成6座人行天桥的无障碍设施设置:增加镶贴橡胶盲道板330平方米,安装盲文标示牌94块;完成城区无障碍厕所改造197处;高层建筑无障碍设施完成改造127个。完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84万套,开展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试点,加大小菜场、小公园等城市边边角角的脏乱差治理和净化美化。通过“四创四化”工作,城市硬件设施、城市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并获得“全国卫生城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殊荣。目前株洲正奋力冲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二)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城市公共项目拓展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近年来株洲重点建设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项目,不断拓展市民活动空间。株洲湘江风光带位于城市的湘江沿岸,2011年5月1日,湘江风光带河西城区段全线开园,以其璀璨夺目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东方莱茵河”的样板;2014年4月,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拟通过三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全新的河东沿岸风光带。株洲神农城项目以炎帝神农文化为主题,在原炎帝广场的基础上,对现有建筑及城市森林带进行提质改造和升级,建设了生态水系、神农广场、神农太阳城、神农像、神农塔、神农湖、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神农大道、神农坛等一大批公共设施和景观,形成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开放空间。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项目建设市极大地拓展了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三)城市家具的完善为市民更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服务

近年来,株洲着力完善城市家具,为市民提供更使得的生活服务。城市家具是指城市中各种户外环境设施。具体来说,就是信息设施(指路标志、导游图、电话亭、邮箱)、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巴士站点、车棚)以及艺术景观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这些设施便利了市民生活,增进了市民对城市的亲近感。

(四)新能源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助力市民绿色出行

株洲2009年开始实施《株洲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09-2011年)》,株洲城区627辆公交车全部换成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城市公交电动化的城市;截至2014年12月,株洲城区现有绿色公交车运行总里程逾4566万公里,载客11554万人次,平均节油率达15%以上,每年可节油近220万升,减少二氧化碳等各类有害物质排放14730吨,民众形象地比喻株洲公交换了“芯”,城市换了“肺”。与此同时株洲于2011年5月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株洲全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已有1000个租赁点、20000台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点实现全城覆盖,遍布城区各个角落,市民借、还车辆非常方便。截至2012年1月,市民办卡已超过15万张,并以每天400张左右的速度递增,公共自行车使用量超过2000余万人次,单日最高突破20万人次,日均使用量在15万人次以上,每张卡平均每天借车12次。电动公交与公共自行车促进了市民低碳、绿色出行,有益于市民的健康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

二、广泛而深入的文明宣传教育培养市民的家园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建立一种上下合力、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机制

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协调、部门配合、城乡联动、军民共创、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明城市”、“文明市民”宣传教育联动机制。

(二)广泛而深入文明城市宣传

创建文明城市以来,株洲精心编制《株洲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手册》、《文明市民手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手册》等文明宣传资料并开展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关于文明城市的宣传。株洲日报等新闻媒体刊播各类稿件8200余篇,株洲日报、株洲晚报全年发布公益广告145.2个版,电台、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公益广告43125条。印发《文明市民手册》、《公民道德建设手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手册》等130多万册;在城乡公共场所,设置公益广告3200多处、遵德守礼提示牌20878块、楼栋公益宣传牌34631块、善行义举榜600多个。同时创新宣传方式,运用主题活动载体深化宣传效果,开展了文明交通行动、文明餐桌行动、文明旅游、为民务实清廉·我们在一起等主题实践活动;举行送戏下乡7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5000余场;持续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新设学雷锋志愿服务岗1038个,文明单位志愿服务帮扶点73个,组织了“金秋助学”、“邻里守望”、“向环卫工人致敬”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上述活动,使创建设文明城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也为市民精神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为精神食粮,

(三)模范人物树立文明榜样

株洲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挖掘培育先进典型,用典型力量培育和彰显核心价值观,先后推出了无声警察陈国营、美德少年何建林、“回乡种文化”教授夏昭炎等典型人物;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全年共有6人获评中国好人。组织了株洲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第二届感动株洲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近80万群众参与评选活动。[9]通过模范人物引领作用,市民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三、凝炼城市精神、激发责任与担当

城市精神既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又是推动城市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既是城市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综合反映,又是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弘扬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有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市民,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城市公民素质的有效形式。2009年7月,株洲市启动株洲精神大讨论活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共征集到1000多条株洲精神表述语。经过多轮遴选,产生了10条候选条目,在全市各媒体和门户网站进行宣传公示,接受市民信函、网络、短信等方式投票,投票达50多万人次。最终“火车头精神”以得票99735人次而脱颖而出,并最终被确定为株洲精神的表述语。之后通过对城市精神“敢为人先、勇争第一、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融洽和谐、同心协力”的阐释及广泛宣传,有力地激发株洲人的创业创新热情,提升了市民思想观念。

四、优质高效的城市管理有效规范了市民行为

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舒适的人居环境,而要使这些硬件能够发挥最大功能,需要优质高效的城市管理来保障。株洲建立了高效管理队伍及创新管理模式,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地位,广泛发动群众,尤其是动员社区离退休人员、学校青少年、社会志愿工作者配合城管执法者的工作,充分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交通、城管等各项城市管理工作优质、高效。

2009年,株洲数字城管正式启用,城市管理从人海战术,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城管有效整合了市长热线、平安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等数字资源,在国标规定的9大系统基础上,开发了车载监控管理、视频采集立案警示等7个子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将3G无线通讯技术融入数字城管、第一次将无线移动视频监控技术融入GPS系统运用、第一次将视频采集立案运用于城管考评。同时,运行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已被株洲一一运用在日常的城市管理当中。株洲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标准,加大考评督查力度;进一步厘清市区两级及相关单位城市管理职能,严格落实责任制度,加强联动配合;设立24小时城市管理监督热线,建立网络舆情跟踪处理机制,将城市管理着力点放置于市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管理难度最大的热点问题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协调发展。曾经灰头土脸的株洲,经过短短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成功破解城市管理的难题。近年来,来自北京、湖北、海南、陕西、安徽、广东等10多个省份的数百个团队来株洲考察交流城市管理经验。

五、丰富多彩文化、文艺活动有效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

(一)市民读书蔚然成风

株洲积极倡导市民阅读,自2007年来,“株洲读书月” 这一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已举办了八届,推动市民阅读热情。2014年读书月以“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人生”为主题,举办“你读书·我买单”、“湘江边的旧书摊”、“神农大讲坛”、“国学大讲坛”90项读书活动、图书推荐与精品展销、文化讲座与名家沙龙、亲子阅读与青少年阅读推广、美文评选与学术研讨等活动。

株洲积极建设“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等便民文化设施。株洲建设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2012年4月以来,株洲市图书馆先后在市中心王府井、华润万家及小湖塘社区设立了3个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具备自助借书、自助还书、申办新证、查询服务等图书馆基本服务功能,市民对此反响强烈,办证总量达5000余个,借还书达22万余册。同时,设立1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16个农家书屋全部建成,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城市文明潮流,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质。

(二)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株洲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周末剧场、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群众文化活动已成常态,以“欢乐潇湘·欢乐株洲”为标识的群众文艺汇演更是风生水起。[9]如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2014年9月在“株洲红·戏剧艺术月”平均每周免费为市民送戏三场,为喜爱戏剧的市民奉上歌剧《江姐》、传统花鼓戏《秦香莲后传》、湘剧弹腔《买母为奴》、传统花鼓戏《哑女告状》、现代花鼓戏《儿大女大》等精神大餐。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市民生活,陶冶了市民情操。

创建文明以来,株洲市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但市民素质建设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无论取得多大成绩,株洲都没有理由满足现状。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给株洲更重要的是一种动力和鞭策。株洲要努力巩固提高创建成果,把实践证明成功的提升市民素质工作经验做法加以总结提升,不断完善提升市民素质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市民素质提升工作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促进株洲市民素质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娟.对提升市民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2010(12):344-345.

[2]中共福州市委党校课题组.提升福州市民素质对策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4):81-86.

猜你喜欢
文明城市文明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