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非
因看到《艺术品鉴》8期《齐白石与“双玉兰堂”额匾》一文,思及恩师齐白石先生与邓宝珊先生的笃厚交谊,感慨系之,遂作此文。
今年三月中旬游览麦积山石窟,归途经甘泉镇得以游览甘泉寺。此寺古称“太平寺”,因寺内有一眼醇香泉水后称“甘泉寺”。据记载,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杜甫流寓秦州时,曾游此寺并赋《太平寺泉眼》诗。寺内两株千年玉兰树依旧茂盛,此时朵朵花蕾已密布枝上。相传此乃北宋初年为纪念杜甫在此的足迹而种植的。最有幸者,见到玉兰树后一座殿宇门楣之上,乃白石老人95岁时所题“双玉兰堂”四字匾额。举目欣赏之际,寺中尼姑送上刚刚摘下的青梨,交谈中得知:此匾是1955年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先生在京开会期间,特邀白石老人所题。 我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再传弟子,创作之余多年来一直注重对白石老人生平资料的搜集,对邓宝珊先生与白石老人的交往早也略知一二。此时流连于匾下,举头望见满树含苞待放的玉兰花蕾,不胜感慨系之。
邓宝珊(1894~1968)名瑜,字宝珊,中年后以字行。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后在国民党军中任要职。邓宝珊先生一生雅好书画、戏曲并喜读书,征战之余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其爱读地方志。纵横西北数十年,被誉为“儒将”。他与于右任先生自1918年结识后,几十年风云变幻,终成莫逆。虽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他考虑问题却不囿于党派成见,抗战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互相支持,建立了长久而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邓宝珊先生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并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府主席。
邓宝珊先生虽然一生戎马,但非常重视文化工作,也结交了众多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其中与齐白石、陈半丁、徐悲鸿、张大千的交往颇深。建国之初,他宴请许多文化名人到甘肃考察,其中有叶圣陶、郑振铎、吴作人等;为繁荣甘肃的文化艺术,他还先后邀请梅兰芳、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杜近芳等戏曲名流到甘肃考察、献艺,为甘肃人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邓宝珊先生与白石老人最初交往是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自此往来频繁成为至交。白石老人赠其画作的上款多称呼“宝珊老弟”,1953年邓宝珊先生六十华诞之际,白石老人精选一幅六年前所画《牡丹白头翁》相赠,画面原题:“白头翁与大富贵同春”,赠画之前老人又挥毫题曰:“宝珊老弟、玉燕夫人同寿,九十三岁兄白石赠。”,情深意切流露于字里行间。邓宝珊先生对老人的艺术成就也十分推崇,一生收藏老人的精品多达三四十幅,这样的藏品数量,在白石老人最为亲近的几位弟子及挚友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内战时期,物价飞涨,他身在京城以外,特电请傅作义将军去看望白石老人及陈半丁先生,傅将军以重酬先后购藏了二人多幅画作,方使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和改善。 除自身收藏白石老人作品外,邓宝珊先生还曾特邀白石老人为甘肃著名教育家水梓先生(著名记者、节目主持人水均益的祖父)精心创作了一幅菊花图,这幅作品被水梓先生视为其藏画中的珍品。建国后每次来京开会,邓宝珊先生都要在闲暇之时亲往西单跨车胡同看望白石老人。建国之初某年,邓宝珊先生与甘肃省副省长黄正清先生同往北京开会,休息期间,他特请白石老人为黄副省长作画一幅并治印一方,令黄副省长喜出望外、颇为感动。另外,凡请宝珊先生代求白石老人书画者,均能如愿以偿,由此可见两人之笃厚交谊。在邓宝珊先生后人的回忆文字中,还记述了他与习仲勋同志之间的一段友谊:“随着工作上的频繁接触和生活中的亲密往还,父亲和习仲勋之间更加了解,友情愈加深厚。习仲勋同志对父亲的恢弘气度和自身修养非常敬佩;父亲对习仲勋的年轻有为、轩昂气质备加赞赏。为表达这种感情,父亲曾请齐白石老人为习仲勋同志作《喜梅图》一幅,习仲勋对这件艺术珍品非常喜爱,一直高悬在客厅。前几年,我前去看望习仲勋时,他还指着这幅艺术珍品向我述说当年赠画的情景。”
在白石老人的入室弟子中,有一位极为特殊的学生——韩不言。韩不言先生原名韩致中,1921年生于北京。3岁因病导致聋哑,6岁因视力受损左眼视力全无、右目几近失明,10岁又患伤寒几乎丧生。虽不幸频降于身,然幸运亦随后而来: 致中于书画之道天分颇高,加之自幼勤奋致极,17岁时由李苦禅先生推荐,正式拜齐白石先生为师,列入齐氏门墙。拜师后,得窥艺术门径的韩致中进步长足;齐翁亦颇为怜爱身边这位天资聪颖、默观达悟的青年学子,除常为其作品题跋以示鼓励外,又以陆游诗句“石不能言最可人”之意为其赠号“不言”,并先后为不言治印四方。 建国后的1955年,韩不言响应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举家迁至宁夏银川。数月强度劳作使韩不言残疾之躯不堪重负,幸得当地领导关心,将其调入剧团从事舞台设计。翌年秋日,在京开会的邓宝珊先生再次看望白石老人,闻知老人高足韩不言在宁夏后,随即委派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亲赴银川将其调至兰州,安排于省工艺美术厂任专职画师。1958年秋,为筹建兰州市盲聋哑学校,邓宝珊先生又将他调至市教育局协助筹建工作,学校建成后留校任教。由此,齐派画艺能得以在西北发扬光大,实为邓宝珊先生之功也。
白石老人另有一兰州籍弟子——骆石华。骆石华先生1920年生于兰州,虽儿时家贫如洗,然先生矢志金石,初得篆刻名手丁希农、雷石洲诸前贤指点与提携,历经十余载磨砺,而立之年已在兰州声名渐起了。之后又有幸得识范振绪、刘冰庵两位名流,前者与白石老人交好;后者为齐门入室弟子,二人一致鼓励骆氏上京拜师并各写推荐信一封。为确保万无一失,范振绪先生又专请与白石老人交情深厚的邓宝珊省长再书一信,最终促成一段印坛佳话。 骆石华先生晚年多次提及其拜师细节:“还没进入二门,就见白石老人拄着拐杖迎了出来,边走边说‘远道而来啊,邓将军的信我看到了。这一句话,顿时让我的眼泪潸然而下......我搀扶着白石老人进了书房,献上见面礼——西北特产葡萄干和果脯。白石老人高兴地说:‘我前夜梦见有仙客从西方而来,带了仙桃送给我,没想到今天你就来了。尝了一口果脯后,老人又笑着说,‘味道和梦里的一样,酸溜溜的。当时我那个眼泪啊,又禁不住扑簌簌地流了下来......感激啊!”骆石华感激的是白石老人的谦和宽厚;感激的是范振绪、刘冰庵两位先生的热情鼓励;感激的是邓宝珊省长的知遇之恩!自此,借居京城的骆石华时常登门求教,大师的耳提面命更使他印艺大进。白石老人曾对其篆刻赞许有加:“真不愧为我齐白石的学生!看来,我齐派之法在大西北已有传人了。”骆石华先生亦不负师恩,晚年在兰州组建“兰山印社”,培养弟子逾百人,其中不乏成绩佼佼者。齐派印风能得以在西北流传,邓宝珊先生之功亦不可没。
“万丈光芒笔有神,盛唐一老歌万民。幸逢此日非当日,不薄今人厚古人。南郭东柯记流寓,麻鞋草笠胆写真。林泉绚丽新歌颂,双玉兰开到处春。”此诗是邓宝珊先生1959年为拟建杜甫纪念馆而作,今铭刻于“双玉兰堂”前的石碑之上(背面刻杜甫诗《太平寺泉眼》)。游览临别之时颇有一丝遗憾:原诗墨迹在书写时因笔误将“郭”误写为“柯”,后将“柯”字点去,故在“柯”字的木字旁左上方有一斜点,于后另书一“郭”字。刻碑时既可忠实原作而不做任何更改,也可将错书之“柯”换为“郭”。而目前的碑刻既未忠实原作,又将“郭”字删除,看后令人啼笑皆非,实为遗憾。当年为避“安史之乱”的杜甫出走长安,经艰苦跋涉至秦州东柯谷,并在此结草芦以寄迹,曾有“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之句。诗人流寓秦州三月有余,曾游南郭寺、甘泉寺及麦积山等名胜,每到一处皆有诗篇传世。“南郭东柯记流寓,麻鞋草笠胆写真。”即是对诗人杜甫在秦州足迹的概括描写。
“林泉绚丽新歌颂,双玉兰开到处春。”如今,“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即兴建于天水南郭寺景区西侧,我想,待到两株古玉兰满树花蕾盛开之时,那悠悠的花香一定会飘到那里、飘进京城的齐白石故居、飘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