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捐赠者的心结

2015-04-29 00:44本刊编辑部舒曼景兴燕张珍珍
艺术品鉴 2015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品文物博物馆

本刊编辑部 舒曼 景兴燕 张珍珍

美国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伟大的大学要有一个伟大的博物馆。欧美的一流大学中,每所学校都有3到4座博物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竟有13个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仿佛美丽象牙塔上熠熠闪耀的宝石。

在中国,高校博物馆却因种种因素发展缓慢。其中经费少、物源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同时影响着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在高校博物馆淡然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对高校博物馆的无偿捐赠,是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下、中国历史文化传承艰辛的漫漫长路,温暖着中国高校和学子的心。而在民间捐赠的过程中,也装满了捐赠者的情结和心结。

历数这些对高校博物馆无私捐赠的一幕幕,就像数着手里一粒粒洁白而光亮的珍珠。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博物馆就诞生于大学校园。早在1685年,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就建成开放,甚至比“博物馆”这个名词的现代解释还要早。这个博物馆不仅有展厅,还有研究室、教学室、报告厅,将收藏、研究和教育融为一体,这也是现在欧美大学博物馆的模式。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清末状元张謇创办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办馆理念,建在当时的通州师范学校内。

1949年以后,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很多也有着“中国第一”的盛名。中央美院美术馆是第一个专业的美术展览馆,厦门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是第一个专业的人类学博物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航空馆是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馆,北京印刷学院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博物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博物馆迅速发展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开始兴办博物馆,一些高校则将院系教学标本室扩建改建为博物馆,还有一些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依托该校举办专题博物馆。

经过长期发展,高校博物馆在特有的工作环境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藏在深闺人未识

大学博物馆明明有着不亚于公办博物馆的专业性和民办博物馆的灵活性,却一直籍籍无名、门庭冷落。

关于大学博物馆,目前最正式的文件是2011年5月22日发布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通知”虽然鼓励了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但最关键的三个问题没有解决:主管单位、钱、人。

大学博物馆,处于“妾身未分明”的尴尬境地——说是博物馆,但文化部文物局不管,尽管建在大学里,教育部也不管,简言之,没有主管单位。

这种定位的模糊,源于国人对博物馆认识的偏差。大部分人觉得,博物馆是收藏文物的地方,把藏品本身看得比较重,忽略了博物馆本身的教育功能、对知识体系构建和知识传播的作用。博物馆对知识创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重视大学博物馆,那么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会有大的改观。

在文物大省陕西,那些隐藏在青青校园中的博物馆绝对称得上是“卧虎藏龙”之地,这里藏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学术价值珍贵,曾让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以及观众游人啧啧称奇。目前,陕西高校博物馆多达18座,可这些保存了诸多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博物馆,却面临着一个尴尬境地——他们大多寂寞地静立于校园一角,像养在深闺的女子,远离着人们关注的目光。

在长安区郭杜大学城,陕师大图书馆中的一座副楼中就藏着专业水准甚高的女性服饰博物馆,这里陈列的各色精美女子嫁衣堪称一绝,款式几乎涵盖了国内各民族不同种类的嫁衣服饰,这里珍藏的女书等1200余件与女性有关的藏品,让慕名前来参观的观众不由得眼前一亮。

不过,这座号称中国唯一的妇女综合博物馆还仅是陕师大博物馆中的一部分,其他三个展馆包括历史文化馆、陶瓷艺术馆、书画艺术馆。陕师大博物馆因为地理位置距市区较远,平日十分冷清,除了接待少量学生和专程来访的专家学者外,几乎与外界很少联系。

在圈内口碑甚好的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同样门可罗雀。除了圈内专家和大学生外,这座设在西大文博学院三楼的博物馆几乎与世隔绝,任凭那些珍贵的仰韶文化陶器,商周时期青铜器,唐代面食器具寂寞相对。这些尘封许久又重见天日的历史遗迹,无法得到更多观众的赏识,甚为遗憾,而其他高校博物馆的境况也大多如此。

虽然高校专业性博物馆大都实行免费政策,但深藏校园,使得它们长期疏于开拓社会资源,缺乏独立意识,其利用率大大降低。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多重视其学术功能,主要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功能无法被有需求的群体利用,这几乎成为高校博物馆的“附属”之痛。

“钱”是大问题

在中国,高校博物馆普遍发展缓慢。定位不清不准、经费少、人员配备少等问题制约了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尽管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并不多,校内知晓率也不高,参观者以本校学生为主,据了解,高校博物馆的利用率遍低于当初预计,有些甚至不到20%。

对于高校博物馆,知道的少,利用的人就更少了。有的高校博物馆里拥有很多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的成果,但是平时参观的观众,有时是几天都见不到一个,暑假人多,但参观的大多是随旅游团参加高校游的孩子,虽然博物馆的展陈对他们也有科普教育作用,但多少有些“大材小用”。

以北京为例,北京高校共有十几家博物馆,拥有多项“第一”,比如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服饰类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创立于1909年的北大地质博物馆,是我国最早的地学博物馆;北航航空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航空博物馆。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北京印刷学院的中国印刷博物馆等,都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在北京众多博物馆中“独一无二”。但是多数的北京高校博物馆还是在维持现状中艰难生存,多年徘徊不前,新征藏品、馆藏品定级、库房改造、专项投入等,都较少得到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垂青。

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展厅有2000平方米,库房有800平方米,十几年一直未变,都显得很小了。馆内虽有1万多件藏品,但与北大在考古界的地位很不相称,也无法展现中国考古的全貌。许多藏品都是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的,近年来的藏品大都是北大师生考古发掘带回来的,靠花钱收购回来的藏品非常少,因为馆里没有这笔经费。

由于经费所限,许多高校博物馆没钱保护珍贵藏品。北航航空馆老馆每年的门票收入仅有五六万元,非常紧巴,几架经历过“二战”的文物价值极高的飞机只能露天存放,任凭风吹日晒,因为实在没有钱给它们盖个棚子。因缺乏用于布展的资金,多个高校博物馆只能将一些珍贵文物长年锁在库房里,难见天日。

经费少和人员配备不足是制约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因素。绝大部分高校博物馆收支严重不平衡,门票收入微乎其微,盈利较好的博物馆每年也只有几千到几万元的收入,仅能作为补贴用途。

水电、设施建设、陈列设计、工作人员劳务、藏品投入的巨大花销是微薄门票收入无法承担的,只能从学校的教育经费中扣除,而提取的数额也没有明确的比例。

模式探索

近年,上海市在“文教结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更加注重高校博物馆的作用发挥,涌现一批在全国高校博物馆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场馆,其中就有钱学森图书馆。钱馆2011年开馆以来,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观众超过15万人次,每年推出的各类展览平均在20场之多,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6个。开馆以来,钱馆已经先后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14年11月又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委员会的高校博物馆。

为更好地引导上海高校博物馆的整体建设与发展,2014年5月份上海市教委推出了“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委托钱馆设计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体系,将2008年开始的公共博物馆评估工作引入高校博物馆,将评估结果与建设投入挂钩,通过评估引导高校博物馆注重长远发展和内涵建设。这项工作在全国高校博物馆界具有创新性。

除了评估体系的建设,馆际联展和特展、博物馆进课堂等,沪上高校博物馆在“开门办馆”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长、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馆长江卫平教授透露,目前上海正起草“三年行动计划”,将编写适合利用博物馆进行青少年活动的校本教材,并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理工大学印刷博物馆为试点单位,通过实训、主题交流等方式开展利用博物馆进行青少年教育活动师资培训试点;同时,开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预计到2016年底,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实现以互联共享的高校博物馆群(博物馆实体馆群、网上博物馆群)为基础的“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知识学习、博物馆文化旅游和博物馆社会服务”线上线下互动的综合高校博物馆群平台。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透露,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已获批,其中构建和完善全方位校内校外育人共同体就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明确项目。上海已在全市层面建立了一个校内校外联席会议制度,包含高校博物馆。预计未来上海将发展1000家左右的教育基地,其中高校博物馆将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辐射意义。

私人捐赠的国家支点在哪?

博物馆、美术馆是国内最重要公共艺术机构,高校博物馆更是肩负着中国历史文化代代相传的重任。这些博物馆常常会接到艺术家或收藏家无偿捐赠的艺术品、文物,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调整文物、艺术品捐赠行为的法律。

目前,根据捐赠对象的不同,捐赠活动通常分为公益性捐赠和非公益性的捐赠。公益性捐赠活动主要由1999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调整,而非公益性捐赠则主要由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民事法律来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的,适用本法。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由此可见,艺术家和收藏家无偿向博物馆、美术馆捐赠的艺术品或文物的行为应当属于公益性捐赠。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专门调整文物、艺术品捐赠行为的法律,但这种公益性捐赠行为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相关规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收藏家们倾家荡产也要给国家捐赠国宝的往事,如今令人怀想之余,平添无限怅惘。私人捐赠文物的几段佳话,像是被定格在过往时间的盛景,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为了买回《游春图》债台高筑。就算遭遇土匪绑架勒索,张伯驹也不肯变卖宝贝,留下一句“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就是这个“把文物看得比命更值钱”的人,建国后把《平复帖》和《游春图》等国宝全部捐给了国家,最后仅留下一个奖状。

这几年,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可谓风生水起,而博物馆收到的私人捐赠却在剧减。有报道称,北京故宫“景仁榜”上私人捐赠的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减少;广东省博物馆前几年建新馆,用5年时间征集文物,愿意捐赠文物的藏家也“屈指可数”。

捐赠文物和艺术品用于公益事业,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奉献行为,应当受到鼓励和提倡。为此,各国都对这种捐赠行为都会给予必要的优惠,其中最主要的优惠是税收方面的优惠。比如,德国规定,对用于公益目的的捐赠,在全部收入的5%以下或者是年营业额的2%以下,可作免税额扣除。法国政府对于支持艺术事业的捐赠行为分为钱款捐赠和艺术品捐赠,并给予了各种税收优惠,钱款捐赠个人在交纳所得税时,可享受其捐赠总额66%的优惠,艺术品捐赠则可享受财产转移税全免的优惠。加拿大对个人公益性捐赠实行的是税收抵免制度,其中文化性捐赠,捐赠者可以享受两项税收优惠,一是可要求相当于赠品公平市场价值金额的税收抵免,二是所产生的税收抵免可以用来抵免其所得税。美国规定,个人捐赠在应缴所得税额的50%内,可以扣减。由于美国对艺术品捐赠的税收优惠十分诱人,甚至引发过利用艺术品捐赠来骗税的案件。

国际上对于艺术品捐赠所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减免、抵免、受益方案和指定方案四种。税收减免是指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抵免则是指减少纳税人的应缴税额,受益方案和指定方案是指捐赠人以实际纳税义务支付给指定组织。各国所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公民的文物艺术品捐赠积极性,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丰富的藏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的积极捐赠。

我国现行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对捐赠行为也有税收优惠的规定,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但是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区分钱款捐赠和实物捐赠,钱款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好执行,但像艺术品这样的实物捐赠,因为存在真伪品质鉴定和价格核定问题,税收优惠政策很难落实。此外,公益事业捐赠法还存在执法部门不明确、使用范围过窄、条款过于原则、优惠力度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艺术品捐赠的积极性。

文物和艺术品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维持是很难实现真正的保护和繁荣的。如何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通过完善捐赠制度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私人捐赠其实是建立在一个简单的社会共识之上的:博物馆是文物最好的归宿。因为文物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最终不属于某个人,而是社会共同的财富。在博物馆里,它的价值才能最大化地体现。

猜你喜欢
艺术品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博物馆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