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 陈春莲 聂坤
【摘 要】 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将人才强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通过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支撑我国的发展。建筑工程行业逐渐成为热门行业,主导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科院现将工程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执行,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双元制”,重在对学生工程设计、建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实践训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操作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本文就校企合作“双元制”创新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双元制;创新
【作者简介】 唐忠,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处长,工学博士。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和控制;陈春莲,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教师教学发展、高等教育管理;聂坤,上海电力学院数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11-003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力图成为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基地。在此大背景下,许多大学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及专业特点,提出了适应性改革思路,采取了若干适应性改革措施,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及学生教育管理规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典诠释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通过对教师考评体系及具体指标的设定获得了全新的演绎。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内涵及职责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作为教育及施教对象,一方面获得了比传统体制下更高的自由度,并获得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可能;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可能同时陷入虽有自由自主的环境空间,但却对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有效推进各项学习任务、获得人格健全成长必要指导缺失的茫然状态。
这里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宏观层面推进过程中,对学生教学及管理的微观层面具体实施方式方法的探索规制问题,也可以明确地界定为学生在怎样的教学及管理的制度轨道下,在其有限的大学生活期间,通过教师适时的必要指导及帮助,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在获取知识、健全人格、提高素质、丰富素养、对接社会等方面取得必要的进展,为走出校园谋求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微观层面对学生教学及管理制度的合理设定及其有效推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因而成为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多年来,武汉工程大学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要,循着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路,实施了相应的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法商学院实施的1+X全程导师制,即是在学校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对教学及学生管理具体实施方式方法的积极探索,并在近十年的实践中经受检验和逐步完善。
一、重塑观念,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内涵及岗位职责
在高校教学及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传统“教学相长,教师主导”模式缺陷的过度批判,驱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自我角色反省,其结果是教师教学主导者身份被弱化,在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标签下,放松了对学生课业学业的指导标准,在学生自觉性和能动性都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实施了1+X全程导师制,即1个班级设置1名班导师(班主任)和若干名(X个)专业导师,班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全过程指导,包括思想品德养成、专业意识培养、学业规划、职业发展规划、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就业择业等环节。专业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指导,强化了专业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作为指导者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强调了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教师应尽的“身份”义务和责任,从而保证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教育者切实践行了本应遵循的“教书育人”原则。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学习发达国家宽松教学环境的皮毛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降低质量标准,进而糢糊教师角色,弱化教师职责。恰恰相反,与国际社会要求相符合的人才恰恰需要高水平的恪守职业操守的教师队伍的全身心投入方能“产出”,从这个角度而言,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十年前开始启动并坚持推进的1+X全程导师制,是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内涵及岗位职责的合理定位,是对高校改革过程中一度迷失的教师身份观念的再塑造。
二、创新制度,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管控
学生在大学期间须完成和面临的任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堂学习、实践环节、语言达标等教学大纲规定的课业任务;其次是与未来去向选择相关的学习及准备,主要包括学业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其三是与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如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群团活动等等。
之前,上述各类活动通过理论课堂、实践环节教学及若干课外指导由不同的教师或集中或分散实施,教师与学生在各项教学任务中流动性较强,师生之间由于交流时间的局限难以形成较深的印象,解答及交流疑难问题的时空受到较大局限。实施1+X全程导师制后,这些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因为学生从进校起即被分配给固定的指导教师,大学四年都在其指导下完成各类学业环节,学生若遇“疑难杂症”,在大学四年间有很多机会与指导教师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在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下,容易实现知识学习与素质训练的“融会贯通”。
笔者在近几年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深感1+X全程导师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于规范教学、密切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链接、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和学生适时向教师求教、实现有效组织和管控教学具有制度创新的意义。
三、形成机制,“教管结合”确保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1+X全程导师制中“1”的含义是指一个班级设置一名班导师,“X”的含义则是指一个班级设置若干名专业导师,班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专业导师则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业课业方面的相关指导。这种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学习指导分别指定责任人的安排,看似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学习指导分隔开来,实则在施行过程中将两大板块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了,班导师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信息及依据相当一部分来自专业指导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原本就是日常教育管理关注的重要方面;而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则经常需要借助以班导师为代表的学生工作口的支持,正因为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都由学生工作口负责实施,他们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及产生的威慑力不言而喻。因此,两者在1+X全程导师制的制度框架下联系更为紧密,相互合作和支持成为教学及管理的一种常态。
通过1+X全程导师制,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已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教师的教育视野与工作路径在与学工口的紧密联系中得以拓展,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获得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四、健全体系,量化指标,倡导考评,努力培养优秀人才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1+X全程导师制自2004年6月党政联席会议开始确立,经2005年10月党政联席会议进一步完善并开始实施,截至目前,经过近十年的推行实践,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制度实施效果良好。最新目标责任制统计数据显示,学院近三年的本科生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均超过考核达标水平,超额完成考核任务。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率成绩骄人,学院司法考试通过率引人注目,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率不断提高,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都有较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导师的全程指导密切相关。
1+X全程导师制制定的初衷是在准确定位教师职责,明确教师角色内涵的基础上,强化教师的岗位意识,引导教师严格人才培养标准,积极投身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切实贯彻“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随着1+X全程导师制运行效果的逐步显现,该制度本身也在推进中不断完善。近期,学院对1+X全程导师指导学生的内容进行了项目分类,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将这些量化指标与教师工作成效结合起来进行打分,对得分高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在1+X全程导师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以此推动1+X全程导师制在施行中进一步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 报,2011-11-14.
[2] 姚传民.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初探——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9).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