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锣鼓经部分鼓点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解读

2015-04-29 09:06兰壮
北方音乐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义语法

【摘要】京剧锣鼓伴奏不仅仅只是单一的乐器伴奏,京剧锣鼓经的各种鼓点所构成的系统的语法性是其独特的特征。锣鼓经的独特语法系统也为语言学中非言语语言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笔者详细分析部分京剧锣鼓经鼓点的语义特点,以此希望大家对京剧锣鼓点语义功能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关键词】锣鼓经;锣鼓鼓点;语法;语义

京剧锣鼓,是京剧舞台的节奏载体。它的起源,上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戛击鸣球,击石拊石“,下可在广场艺术中寻到其清晰的发展脉络。京剧锣鼓作为京剧舞台艺术的一个门类,以其独有的节奏及套路性组合运用,为东方乃至世界戏曲的繁荣昌盛作出卓越贡献。中国戏曲多达三百多种,绝大多数都有打击乐运用。其中锣鼓乐器的类型,音色的调配,演奏的手法,锣鼓的“点,牌,套”等方面,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京剧锣鼓是综合的京剧艺术门类之一。锣鼓的主要功能主旨是烘托,塑造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每一个京剧锣鼓鼓点皆有其特定的功能属性。这些锣鼓基本功能,通过一定的表演,变奏,组合起来,担负起京剧舞台所赋予的使命。京剧锣鼓构成的基础是演奏员(鼓师)和乐器。传统的京剧乐队由“武场”(打击乐)和“文场”(管,弦乐)两部分组成,统称“场面”。京剧“文场”由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子,笛子,海笛,阮,唢呐等乐器组成。“武场”以单皮鼓,檀板为领奏;以大锣,铙钹,小锣构成主奏器乐组成。附属乐器由小钹,齐钹,汤锣,碰钟,大钹,大铙,南梆子等组成。京剧的锣鼓经由京剧“武场”乐器奏出。京剧锣鼓贯穿京剧舞台唱,念,做,打,舞方方面面,演奏变化令人激动而目不暇接,其功能绚丽多彩地展示在京剧舞台之上。京剧锣鼓的基本功能可分为三类:(1)配合表演,京剧舞台人物表演和现实生活表现有一定差距,是抽象的。京剧表演是高度抽象的,程式化的。体现出一种特定的节奏,这种节奏由锣鼓节奏承载着。在京剧舞台上,无论是环境的营造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依托在锣鼓节奏之中。这也是京剧艺术风格的体现;(2)导引开唱,京剧唱腔(板腔体)从腔调上讲,主要是“西皮”和“二黄”。还有众多的支脉腔型,如“南梆子”,“四平调”,“昆曲”及一些民间小调。从板式上说,它涵盖了“散、慢、中、快”各种板式。京剧舞台上这些类别不同的各种板式唱腔,无一例外地由打击乐所起始导引。严格地讲,开唱锣鼓已成为京剧唱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营造氛围,京剧舞台营造氛围的锣鼓有三种类型:第一:特色烘托(这一类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1)“三擂鼓”式:(2)“写意性的拟音”比如雷雨,河水,射箭,叩门;(3)发兵等隆重氛围的“大字曲牌”式;(4)同一锣鼓音色变换式。第二:幕间提示,京剧舞台运用【撤锣】,【圆场】,【急急风】等节奏,以不同力度,速度,音色的变换,提示京剧舞台幕间的各种氛围及其衔接,转换的任务。第三:程式反衬:京剧舞台艺术特点是程式性。锣鼓程式既有它可塑造的一面,又有它独属功能的一面。巧用程式锣鼓基本功能,运用程式反衬来提示北京,使京剧舞台艺术创造增加新要素。

京剧锣鼓经作为京剧舞台节奏伴奏载体,虽然如此,其语法系统也是不容忽视的。京剧锣鼓经的语法特点独特而丰富,它独特的语法特点可以为现今语言学,社会学界所致力研究的非言语语言提供了可能。京剧锣鼓经由鼓板,大锣,铙钹,小锣构成,并通过独奏,双奏,合奏产生语汇基础要素,通过不同的交织形式构成节奏动机材料,形成句式的锣鼓语法要素。再通过对这些相同或不同语汇要素的重复,扩展,紧缩,派生,变奏组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京剧锣鼓语法系统。

对京剧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可以抓住京剧锣鼓创作的核心材料,是锣鼓的基础部分。要了解京剧锣鼓经的语法系统就必须从京剧锣鼓经的鼓点入手。不同的锣鼓鼓点有不同的语义。要了解京剧锣鼓经就得先了解不同锣鼓鼓点语义。京剧锣鼓鼓点的命名原则有五点:(1)依击打数量命名锣鼓,如【一击】,【二击】,【五击头】;(2)依结构位置命名锣鼓,如【帽儿头】,【导板头】,【垫头】;(3)依节奏特点命名锣鼓,如【撤锣】,【散长锤】,【拦头】;(4)依表演形态命名,如【搜场】,【望家乡】,【叫头】;(5)依曲牌命名锣鼓,如【水底鱼】,【四边静】,【滴滴金】。为了形成对京剧锣鼓节奏语法的认识,本文对部分京鼓剧锣鼓鼓点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解读,通过这些解读可以让读者对京剧锣鼓经的语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更好的了解京剧锣鼓经独特的语法系统。

一、冲头

京剧舞台上的【冲头】锣鼓功能可概括为:配合人物的上场,下场,烘托人物年念白中激动情绪的语调,及塑造人物于此情节中的身段表演。作为背景节奏,于静场时(通过演奏变换和节奏间的对比运用)营造出某种氛围,将观众审美情趣带入一定境界,完成舞台情节和时空转换,过渡任务。

京剧舞台运用【冲头】锣鼓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法则:(1)剧中主要人物的出场很少用【冲头】锣鼓,特别是主要人物在该剧的第一次出场绝对不能用;(2)某一场的静场(即场上任务全下或最后一个人下场),同样不用【冲头】锣鼓送下。

二、长尖

京剧锣鼓【长尖】是京剧舞台伴边沿的锣鼓。烘托塑造京剧舞台人物中那种既有分量,又因情节而不允许慢条斯理的表演情节,如京剧舞台上的“起霸”表演程式。

三、长丝头

【长丝头】锣鼓,是鼓师在垮板的演奏状态下,及时地完成伴送人物上,下场所需【冲头】节奏的一种特殊、【长丝头】锣鼓使唱腔与伴送人物表演的节奏结合得更加谐和,更加自然顺畅。

四、扭丝

在京剧舞台上开起【散板】唱腔,是【扭丝】锣鼓的基本功能。由于良好的节奏感,使其基本功能不断地得到延伸,扩展,变奏,配合了舞台人物于唱前所做的一些特殊表演。在京剧舞台上,【扭丝】的慢式演奏,外化着稳重;铿锵式演奏,烘托着豪放;弱式演奏,暗示着苍衰;中庸式演奏,塑造媚雅。往往是演员未开口演唱,观众的情绪已受到锣鼓不同演奏氛围的感染。总之,【扭丝】节奏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节奏。特别是锣鼓终止段的各种变奏,为演员演唱之前的“亮相表演(程式)提供了保障。

五、拗锤

京剧锣鼓【拗锤】是开唱锣鼓。它开起京剧【西皮流水】,【摇板】,【快板】腔型。【拗锤】锣鼓节奏的创作及舞台表现功能,则是源于外化人物复杂且不平静的内心情感。它蕴含真一种待发的激情,塑造着人物交流(唱与唱之间)的激动状态。外化着一种内心的冲动。它的这一独特功能,悄悄不宜于舞台人物上下场“台步”烘托。

六、慢长锤

导引出【慢板】,【原板】,【二六】等腔型,是【慢长锤】锣鼓的基本功能。在京剧舞台上,没有哪一个场面,哪一个人物不唱而用【慢长锤】锣鼓的。但【慢长锤】锣鼓的功能还不仅限于此,它的主体运行节奏,将一个唱腔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的表演情节段落,连接极其完美顺畅。对烘托人物演唱前的表演,展现出独特功能。【慢长锤】主体运行节奏,还可细腻地对复杂人物心态予以塑造。如人物于唱腔段落间表现的那种苦思良策,踱步徘徊,忽而从纷乱中似见良策,忽而又陷于冥思苦想之中……乐师通过对【慢长锤】节奏的强奏,弱打,掐音,加锣和鼓黄织体变奏等演奏手法的变换,使得主体节奏呈现特有的旋律性节奏效果,极好地塑造了舞台人物于此情节的表演。

七、快长锤

如果单单地把【快长锤】锣鼓说成是开起【流水】,【摇板】等腔型的锣鼓,那就未免过于简单化了。【快长锤】虽为开唱锣鼓,但它良好的运行段节奏,对于舞台人物内心活动的渲染,塑造,外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动能与用途。营造舞台一种氛围状态,配合人物身段表演,导引人物演唱。才是【快长锤】锣鼓的完整功能与用途。可以这样说,京剧锣鼓运行段的演奏中,在表现和塑造威武潇洒,刚柔并济。激情豪迈的人物性格方面,莫过于【快长锤】节奏。京剧舞台上包拯,马超,苏三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之所以都能运用【快长锤】节奏,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所处情景不同,对事物反映的程度不同。但他们内心不平的节奏律动是一致的。

八、散长锤

【散长锤】是京剧开起【散板】腔型的锣鼓。在京剧舞台上,【散长锤】起始节奏非常准确地外化了人物心情沉重,步履缓慢及焦虑,茫然,无奈,恐惧等心理活动。在伴送人物于此种氛围的上场(沿袭着【慢长锤】节奏功能)或舞台上的表演时,可谓将这一心理节奏及在心理节奏及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所导致的形体动作,外化得淋漓尽致。

九、圆场

京剧舞台上的【圆场】锣鼓,具有一种打开僵局,使圆满的“粘合剂”功能作用。其功能有:(1)打开舞台和观众间的屏障;(2)人物上场,伴送其走到预定位置,并与观众进行交流;(3)人物大哭,大笑后,使其缓解,过渡,复原。(4)人物和另一人物相见,切入正题前寒暄入座的过程烘托。

对以上京剧锣鼓经鼓点的语义功能分析可以看出,京剧锣鼓经鼓点在或繁或简的组合中,它们的语法组织规律既严谨又灵活。鼓师们对京剧舞台表演,节奏组合及其变化方式充分理解,并将这一理解融于所操乐器之中,从而表达塑造出错综复杂表演情节,人物形象及舞台氛围。同时深入的探索京剧锣鼓经的语法特点也是对非言语的语言特点的巨大贡献。京剧锣鼓功能及结构特点的组合,独具一格而自成体系,不愧为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之瑰宝。

参考文献

[1]鲁华.京剧打击乐浅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2]穆文义.京剧打击乐(技巧与练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杜凤元.京剧器乐演奏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4]何彬,厉不害.京剧曲谱精选(1,2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5]杨晓辉.京剧司鼓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兰壮,贵阳京剧院,中级伴奏员。

猜你喜欢
语义语法
好懂、好记、好用的语法来了——《讲道理的语法》
语言与语义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参考答案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