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忻蓉 段艳山 大津秀女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体验,受情感、认知以及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有广泛的神经生物学改变。1994 年国际疼痛研究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症状表现多以躯体疼痛不适为主诉,常见有头痛,颈痛,背痛,肌肉疼痛、胃部烧灼感、腹痛及排尿疼痛等,几乎可涉及身体任何一个系统及器官。而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以上的疼痛”。
慢性疼痛在人群中比较常见,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疼痛门诊,约占30%~60%的慢性疼痛患者反复就诊, 却找不到任何病理改变。慢性疼痛的发生在男性中平均占31%,女性占40%,小于18岁的儿童25%,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为50%。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虽然现代医学已能控制疼痛,但慢性疼痛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因此,仍有一大批慢性疼痛患者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劳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疾病的经济和时间支出增加,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慢性疼痛总伴随情绪反应,它包括情感、认知以及生理多种成分在内,是一类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慢性疼痛可以加重情绪障碍,甚至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难道疼痛和抑郁症有关系?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慢性疼痛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占5%~87%。抑郁状态又会引起或加剧慢性疼痛。抑郁症患者常表现慢性疼痛,抑郁症患者主诉慢性疼痛困扰的比例在15%~90%之间,抑郁症患者对疼痛的易感性比一般人高。在一般人群中慢性疼痛和抑郁的共患率为10%~55%。并且,两者共同发生是有医学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于疼痛的感知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有两种物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在疼痛信号的加工处理和疼痛的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两种物质的功能状态可能决定了一个人对疼痛的感觉如何。而在目前,医学上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上述两种物质的功能失调同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可能的因果关系。这样就在疼痛和抑郁症之间建立了某种可能的联系,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失调在导致抑郁症的同时,也造成了大脑对疼痛信号的过于敏感,甚至放大了疼痛信号,最终导致患者“痛”苦不堪。因此,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导致慢性疼痛治疗失败的六个因素全部是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疼痛导致功能残疾和应激,这些又会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社会支持、抑郁性精神病以及物质滥用史等均可促使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
因此,在日常中,如果您存在慢性疼痛,且久治不愈的话,您就要警惕是否有抑郁症存在了。建议您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卫生科或者心身科就诊,经过专科医师诊断确有抑郁症存在,那您就需要抗抑郁药物以及心理治疗或其他相关治疗的干预了。
在这些干预中,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几点:
1药物治疗:各种抗抑郁药物均对疼痛合并的抑郁症有效。抑郁症状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状况,减轻疼痛的感觉。同时,镇痛剂合用抗抑郁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镇痛剂的疗效。因此,科学的使用抗抑郁剂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增加康复希望。此外,多数患者合并失眠状况也需要合理的药物干预,一方面可以改善睡眠,一方面避免药物依赖。
2心理治疗:面对慢性疼痛患者,在评估患者时医生最初会全面综合地评定和鉴别诊断,然后了解外界的生活经历和患者自己的认知解释以及人格个性等,再找出一系列具有特定意义的事件,评估该事件对患者疼痛和抑郁的影响。前面提到造成慢性疼痛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可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及生物反馈疗法、行为疗法等等。总体上来讲是寻找困扰患者的生活事件,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切断负性生活事件-不良认知-不良行为-疼痛/抑郁的恶性循环。行为疗法还可改善患者过分依赖镇痛药物、卧床休息或日常活动减少等的行为。
3其他治疗: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等。
总之,慢性疼痛病因非常复杂,它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反复的求医行为还会增加经济开支,以及旷工等带来间接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家人朋友。慢性疼痛不仅可以合并抑郁症,还可以合并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药物滥用、睡眠障碍等等,使得慢性疼痛的治疗更加复杂。
但是,患者朋友们也大可不必担忧,正确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不要讳疾忌医。尤其是合并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时,更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相信医生,与医生配合,疾病的恢复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给医生时间,给自己时间,不要今天在这里看病,吃两天药不见好又转去另一家医院,这样疾病总反反复复不会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