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涛
【摘要】镇巴民歌是流行在我国陕南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陕南民歌发展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镇巴,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镇巴民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样一种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应该被保护和传承。镇巴民歌的语言节奏、音调、以情行腔和独特的旋律,都具有独特的特色,通过对镇巴民歌的研究对我们创作当代音乐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镇巴民歌;当代音乐;创作;影响;价值
冼星海同志在谈到民歌研究中说:“民歌的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其目的还是创作,研究民歌不过是创作的参与材料与根据。”这说明作为创作者,一定要了解民歌,研究民歌,而做这些了解和研究,目的是要创作歌曲,使其更具特色,更具创意。为创作提供可参考的素材。笔者身处陕南汉中,对当地民歌接触较多,现以陕南镇巴民歌为例,试图通过对陕南镇巴民歌的分析研究,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一、镇巴民歌的语言节奏对当代音乐创作的价值
人们平时说话时在语言的节奏上是有一定规律的。那么身处大巴山深处的镇巴,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是站在两个山头之间的呼喊,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既要让人听清楚内容,又要能准确辨别字音,从而需要将语言的节奏进行改变。如《那山没得这山高》见谱例:
民歌中将第一句歌词分别作了三次停顿,七字歌词的节奏变成了四字,两字,一字节奏。这种语言节奏的运用,将“那山没得这山高”分成了三个字组,同时加入了衬词 “耶” “呃” “喂” 的运用,这些衬词的时值都较长,使得这句歌词被清楚地断开了。这些衬词和歌词的结合恰到好处,即可以使人感到地方风味浓厚,又有让人们有一种情绪,情感上的美感,这种语言节奏的安排是使人们更准确地听清词意,也可以唤起人们的注意。第二句在节奏的安排上有意地同第一句形成一个对比,八字歌词,只在最后一个字上做长停顿。衬词的时值较短,只是作为一种语气上的强调。同第一句形成了明显的差别。第三句语言的节奏同第一句的语言节奏在停顿上是相同的。第四句的语言节奏同第二句的语言节奏也是相同的。只不过第四句是将音乐又重复了一遍。这是一种强调的意思,通过分析这首镇巴民歌的语言节奏,可以看到这种民歌的语言安排总体上是一、二句同三、四句的节奏安排相同,这是一种重复,而一、二、三句在内部上的节奏安排上是一种反差,这又是一种对比。这种语言节奏上的韵味同音乐上的结合,体现了镇巴民歌的独特价值。因此,我们知道在创作歌曲时,一定要依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说话特点来创作歌曲,这样创作的歌曲才更贴近生活,也更符合当地民歌的特色。这为我们创作歌曲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和重要价值。
二、镇巴民歌中的音调对当代音乐创作的价值
在研究镇巴民歌的过程中,发现镇巴民歌的音调有着字随腔走,以字行腔的规律。“以字行腔”是民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镇巴民歌中的“以字行腔”能够深刻地体会镇巴民歌的音调特点,这对我们创作带有陕南镇巴风味的作品有着重要的价值。如《打仙桃》这首镇巴民歌的原稿见于《汉中民歌选集》。这首民歌作品中的各段,在同一旋律的基础上,个别字词有所不同,像第三段当中的“摇”字在镇巴方言中的音调属于第三声“上”声,而这里的“摇”字是二声,为了能在音乐表现力上更能体现镇巴民歌的风味,因此“摇”音在演唱发音上应进行“上”声处理。即将作品中的“摇”音变成6(见谱例)
这样稍加改动,就将陕南镇巴风味的民歌唱的有特点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民歌应该对民歌中的字词,音调进行学习,如若不然,很可能将一首非常有地方风味的作品唱的走样了。如对当地音调不熟悉,创作出的歌曲也是很容易出现倒字现象。因此,掌握当地语音,音调对创作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三、镇巴民歌中“以情行腔”对当代音乐创作的价值
镇巴民歌创作的规律是以字行腔,这是人们根据自己语言发音的习惯和特点,不自觉进行着的。它是符合民歌的创作规律的。但民歌中也同样有着以情行腔的特点。在研究镇巴民歌过程中,我就发现,这些民歌是没有具体的歌词,它可能就是一些吆喝声之类的助词,像《问答号子》见谱例:
这些民歌没有具体的内容,但是在哼唱过程中我却被它的美所打动了。这是人们在同大山之间的一种交流,它是唱给大山听的一种声音,有感而发,很纯粹的一种感情。这样的一种以情行腔的创作,它所追求的不是一个具体事件,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样的作品,只有在民歌中才能听到。这就是民歌的一种美,来自于人们最原始的一种崇拜,这正是我们创作者最需要的精神。深刻把握民歌中,以情行腔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创作者在创作歌曲时,就应从内心感情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旋律随着感情的思绪跳动飞舞,才能写出感动人们的作品,它也能开启我们在创作音乐上的一个层次和境界。
四、镇巴民歌独特的旋律对当代音乐的创作价值
旋律是单声部音乐的表现实体,其中,除了多声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段——和声织体外,有机地结合了多有音乐表现手段。也就是说,旋律是表现音乐特点和特征的主要载体。每种民族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色,而这种突出的特色又是通过旋律来表现的。镇巴民歌也不例外,其旋律的走向和特点,个性也是鲜明的。如《绣荷包》见谱例:
这首作品中,第一小节处用了两个八分音符和十六分节奏,第二小节用了一个大切分节奏,一下把音乐的特点和风格确定下来,第三小节的倚音运用,使歌曲自然,流畅。第六小节的下滑音,使歌曲风趣,柔和。镇巴民歌山野气息浓郁,歌曲朴实,自然,因此歌曲的旋律就像说话一样自然,下滑音的出现,正好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歌曲中倚音的出现,使歌曲的旋律细腻柔情,给人一种委婉,含蓄的感觉。第五小节附点十六节奏的运用,使歌曲的节奏更加贴近生活中语言说话的特点,哪些字是要放在一起说出来的,旋律也应该是挨在一起的。第六小节和第八小节的下滑音的使用,使旋律显得比较婉转,为了突出歌曲的特点,整首歌曲的旋律多次运用了倚音,下滑音,节奏类型上也较多使用后十六节奏。小附点节奏和大切分音节奏,是旋律柔美多情的感觉更加突出,旋律的走向也是极具特色,与平实的说话息息相关。旋律是歌曲的灵魂,也是表现民族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创作歌曲时,我们必须先了解当地民歌的旋律特征,才能创作出符合当地特色的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我们首先要透过自己的视角去分析歌曲,再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会使歌曲更加有新意。本人经过不断研究镇巴民歌的旋律特点和特征,创作了镇巴民歌《巴山情》。
镇巴民歌曲调婉转,多情,旋律波动不是很大,能够把内心的思想感情婉约的表达出来,镇巴民歌的旋律为我们创作当代音乐过程中,提供了珍贵的可参考的素材,这些特点将为我们创作音乐提供材料,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公亮.汉中民歌选集[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12.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