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族乌撒土语区毕摩歌调查研究

2015-04-29 00:44崔保亚
北方音乐 2015年11期
关键词:声韵指路音调

【摘要】“毕摩歌”在彝族群众的自然宗教活动中占有独特而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彝族丧葬祭祀音乐的核心内容和西南彝族原始宗教科仪音乐的文本载体。本文从“毕摩歌”的唱词释义、音乐曲式特征、地域风格、文化源流等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关键词】唱词;音乐特征;地域风格;文化脉络

我们知道,一般的宗教仪式音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正规宗教组织的仪式音乐类型,如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其二,正规宗教民俗化的仪式音乐类型,如佛教的应门等。其三,自然宗教或者民间宗教,如彝族的祖先崇拜。对贵州彝族乌撒土语区“毕摩歌”的研究,有助于对彝族整体丧葬仪式音乐乃至广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的研究。

一、“毕摩歌”的经文释解

毕摩所唱“毕摩歌”的歌词大多为毕摩世代传承和收藏的彝文古籍经文,多为五言句体。如毕节市彝文翻译组陈大进老师的译著《实勺以陡数》就收藏了大量的经文歌,下面举例说明:

(一)《献酒经》

《献酒经》分“觉炯几何”和“尼炯几何”(彝语)两种。前者讲解献酒来历、酿酒过程、亡者生平经历、取药救治的过程等环节。后者叙述制茶酒、献茶酒的来历。

(二)《解冤、指路经》

《解冤、指路经》共81章,分为五大块内容:一是人类冤冤相报的由来;二是丧葬习俗的由来;三是毕摩解冤;四是毕摩指路;五是毕摩对主人和自己的祝福。

这些经书先讲历史、仪式兴起的原因、亡者的经历、迁徙的路线、人生道理。告诉世人死亡的自然性,祈愿借助神灵的力量,以丧葬祭祀的方式将亡人引向祖先所在地,使其魂灵得以招安,体现出彝人对先祖的崇拜。

二、“毕摩歌”的音乐特征

“布摩歌,多为吟唱型,以叙事性的曲调为主,也有不少舒展悠长的歌调。”这是胡家勋老师在《乌蒙古韵》一书中对其下的定义。也有著作认为:“这类歌曲,多为说唱,有的近乎吟诵,多为一或二个乐句的多次反复”,此结论出自张中笑 罗廷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一书。但我个人浅见觉得这两本著作只是对贵州彝族“毕摩歌”曲调特点的部分概括。通过对彝族丧葬祭祀仪式的调查和田野追踪,不难发现“毕摩歌”的旋律存在着两大核心腔调。一是核腔为do mi sol的曲目,如《觉炯几何献酒歌》《上云梯歌》《下云梯歌》;二是核腔为sol do re的曲目,如《进桥头歌》《解冤歌》等,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做细述。众所周知,我国的民族音调系统(除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包含四类音调结构:大声韵do mi sol;小声韵la do mi;宽声韵sol do re(含re sol la和la re mi);窄声韵la do re(含sol la do)。我们如果以长江、秦岭、伏牛山为中界,宽声韵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代表北音风格;大声韵则主要分布在荆汉平原的湖北和华南山地民族中;窄声韵则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尤以巴楚一带更多。“毕摩歌”的音调主要有两种核心腔调do mi sol(9首)和sol do re(4首),尤其以前一种运用较多,两者都具有北方的音调特点。

三、“毕摩歌”的地域和文化风格

“毕摩歌”音调的北音特点得从彝族的形成源头说起。彝族其实是北方氐羌集团在南迁过程中与西南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先秦时期氐羌部落集团主要聚居于今西北的甘肃和青海地区,公元前七世纪大秦帝国向西拓展疆土,众多氐羌民族被迫南迁。西汉末年,南下的氐羌与东迁滇东北、黔西、凉山地区的滇西土著民族——昆明族逐步融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故“毕摩歌”的音调是南北地域融合音调,并且这种特点不因战乱、民族迁徙而丢失,因为毕摩传承的方式是世袭家传式或者严格的师徒式,毕摩经过拜师、认读、识字、抄经书学唱“毕摩歌”,经过如此程式般的学习,它自带的北方音调无法失去。

四、丧葬祭祀科仪中“毕摩歌”的特定展示

丧葬祭祀中的“毕摩歌”在彝族宗教活动中的展示,它是有特定涵义和程序的。这在彝族百姓中间被称为“打嘎”和“转场”。在威宁县板底乡的“转场”中,有看“情况”、“绕棺”、“入材”、“转厂”,念“解决”经、“引魂”、“洒水”、念“指路经”、“解索”等一系列的仪式,经过新魂指路、“入材”可以把亡者的灵魂送入棺木,成为未来的“坟墓魂灵”,以守护自己的坟墓;经过念“指路经”可以把亡者的灵魂送到他祖先居住的地方,与祖先相会,经过“解锁”等仪式,会最终形成一个“祖灵筒”,成为“住”在家里的保佑家人的祖先灵魂。这样的形式是人类文化共同体在遭遇“文化塌缩”的情形下的一种正常反应,即把许多原本正常展开的文化,主要是信仰文化“塌缩”到丧葬仪式中来展示,这就是毕摩文化在宗教仪式中的特定展示。也是其文化的独特性所在。

五、结语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贵州乌撒彝族群众主要居住在今威宁、赫章、水城的高山地带,地势险要,交通十分不便,远离主流文化区,受汉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遂形成了粗犷、直爽、强悍的民风,反映在音乐上就是典型的高山民族音乐特点即:宽声韵、大声韵的歌腔结构;起伏较大的波浪形旋律线;不稳定的和声终止式;自由动感的节奏等特质。这些特征都和“毕摩歌”的音乐结构特征、音乐形态特征、旋律的旋法特点,演唱的方式和特点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它们既保留了北音的特点和宗教科仪音乐的性质,又体现了彝族自然宗教音乐的肃穆和庄重。

参考文献

[1]贾力娜,蒲亨强著.毕节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布摩歌”调查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03).

[2]马学良,于锦绣,范惠娟著.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陈大进著.实夕以陡数[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4]仓铭著.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崔保亚(1979—),男,河南郑州人,西北民大声乐硕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音乐文化学。

猜你喜欢
声韵指路音调
当代诗词史稿(十二)——声韵改革成果概览
提灯指路的人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指路真开心
“四有”指路 “干”字当头
普通话声韵配合表的规范问题
湖北田歌旋律三声韵命名及分类研究
越南女教师肌紧张性发声障碍对完成音调靶点基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