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增宏
【摘要】陕南地方音乐是陕南人民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以及人口迁移等影响使陕南地方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陕南民间;民间音乐文化;音乐文化价值发展变迁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东部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承地。秦岭东西横穿陕西中部,是我国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固陕西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截然不同,即陕南、陕北、关中平原。陕西省包括秦、楚文化、蜀文化等。
一、陕南民间音乐主要类型
(一)风俗型民间音乐及流行趋势
民歌类:(1)山歌号子流行于陕南安康、汉中地区。其大多没有具体内容,主要以吼来表现情绪,所以比较简单,歌唱也自由。一般用假声演唱,音色尖锐明亮,有浓郁的山野气息。节奏自由且灵活多变。(2)唢呐号子风格朴实,用人声模仿唢呐并由多人高音来演唱。主要流行于宁强、南郑、勉县、略阳。(3)通山歌是一种歌词,有固定抄本。流行于陕南各地。内容多以爱情生活为主。结尾常加有“哥啊、姐啊”等词。一般用方言演绎,所以给通山歌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4)山歌调子一曲一用,有固定的曲名和内容,流行于陕南各地。因为有一定的叙事性所以形态很多。(5)哭嫁歌是当地婚嫁的一种传统风俗,广泛流传于陕南地区,是出嫁前的姑娘为表达对家人的离愁所唱的民歌。歌唱时边唱边哭,曲调哀婉,凄美。⑹汉山樵歌传唱于汉中南郑县山区。旋律轻快、有力,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舞蹈小戏类:(1)小场子以歌、舞、剧三位一体的小型歌舞表演。流行于安康、佛坪等地。表演内容与形式由一丑一旦边唱边跳,在小场子的一张方桌上表演,有固定的搭档。(2)地蹦子流行于陕南安康、商洛,曲式短小精悍、生动,并由旦丑对舞对歌。⑶跑场花鼓流行于安康、商洛。也是以歌、舞、剧三位一体相结合。由一旦一丑对舞对唱对说对演。风格幽默,节奏明快。
(二)劳动型民间音乐及流行趋势
号子类:(1)船工号子表现形式有多种形式,有的高昂激情,有的宽广舒展,有的紧张急剧,有的平稳。船工号子一呼而众和,具有浓厚的劳动气息和号召力度。加上起伏的旋律,往往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2)报路歌起源于常年在山间密林中小路上行走的轿夫,轿夫们唱歌是为了提示路人,保证行路的安全,避免发生碰撞或失足。“报路歌”的特点相互喊唱,相互通报,以便于安全行路。
田歌类:唐将班子流传于汉中地区。它属于劳动歌曲。且融南北民歌于一体,互相渗透和影响。
(三)祭祀型民间音乐及流行趋势
民歌类:(1)孝歌广泛流传于陕南川陕鄂边区,是一种祭祀类民歌。此类歌的旋律较为平稳,歌声缓缓。(2)坛歌是民间从事驱鬼、镇邪、祈福、禳灾等巫事活动时诵唱的一类歌曲。一般用羊皮鼓等打击乐器伴奏,且有歌、舞、杂耍,请神显灵。以前在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秦巴山区,坛歌便成为人民群众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3)紫阳民歌是陕南民间音乐的代表。节奏较为自由、曲调有力高亢、衬词松散、歌词密集,生动表现生活中的情趣。经过本地民歌与外来民歌相互影响,相互融入,产生了更多曲调曲式的紫阳民歌。
舞蹈小戏类:(1)羊皮鼓舞主要流行在略阳、宁强一带。是旧时在秦巴山区民间,端公祭祀活动“开坛”时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适合在多种场合和情况下表演。活动多在冬季腊月农闲之时进行。(2)秦巴莲花碗舞流行于南郑、洋县、西乡等地。舞蹈道具是农村常用的小土碗,碗沿上贴着粉红色的莲花瓣剪纸,碗中点着蜡烛。通常是在每年的中元节,或者祭奠亡灵时由道徒们所表演的一种祭祀类舞蹈。
(四)娱乐型民间音乐及流行趋势
歌舞类:(1)叙事歌常见于集体休闲场合和劳动休息场合中,叙事歌是随着轻松的锣鼓伴奏,而悠闲唱出的歌曲。其歌唱的内容大多以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及故事等为主,因此,大多数的叙事歌都有固定的唱本。(2)打花鼓子是载歌载舞用锣鼓为伴奏的民间演唱样式。音乐热烈明快,表演形式活泼。(3)采莲船流行在陕南汉中、安康等地。是一种最常见的歌舞形式,属于民间船舞。
曲艺类:(1)陕南道情是陕西道情四大流派之一,以演皮影为主,其主要来源于道士唱经扬道。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音色独特而动人。(2)安康曲子是一种属于坐唱类曲艺样式。
戏曲类:(1)汉调桄桄流行在陕南,其最终唱腔都归韵,全部以汉水流域(汉中口音)为基础来演唱,用梆子乐器发出桄桄之声而得名,是陕南最大的剧种之一,属于梆子腔系。伴奏风格细腻、悠扬、悦耳、动听。(2)汉调二黄在陕南广为流传,主要是以人演、木偶与皮影三种演出形式在民间流传。
二、陕南地方音乐的发展与变迁
影响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变异的因素很多。音乐是人的创造,随着人的流动音乐也随之发生变化。
文化能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人口的迁移。人口在迁移时促进了各类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而且在交融后还能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这种不断的传播、交流与演进,推动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促使人口进行大范围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受战乱和灾难逼迫的被动迁移,一种是自发迁移。[1]明清时期,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使陕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音乐文化方面,通过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融会,逐步产生了新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推动了陕南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2]而且大批移民的进入,对汉水上游的区域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冲击,进而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趋势。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此外,由于移民当中川楚的比例较大,因此,陕南地区的文化形态透露着明显的川楚印记,人们的文化审美也比较趋向于此。古老的陕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得以不断升华和完美,从而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陕南地方文化。
陕南政区的历史变迁也影响着陕南地方音乐的发展。陕西南部属于长江流域,由西向东划分为汉中、商洛、安康三个地区。汉中盆地春秋时为楚地,秦惠文君时始入秦。三国时期是陕南地区政区变化的开端。隋代精简政区,使之将汉中谷地政区恢复到三国时的状况,只置汉川与西城两郡。唐朝分割汉川郡东部设置洋州,改汉川郡为梁州、西城郡为金州(安康)。北宋时期,陕南作为边境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与此同时,东部的金州隶属京西南路。元代平定全国以后,将汉中谷地东部各县尽行省并,地入金州,并降金州为散州,隶兴元路。所以自三国以来,陕南分分合合的局面基本定型,置于同一统县政区之中。成为了今天陕西省的框架。此时陕南地区,经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增加。[4]由此可见,汉中谷地东、西两部分,自三国分属魏、蜀后,除元、明合二为一外,一直单独分区,南宋之前甚至还分属不同的高层政区。加之秦岭山区的商洛地区也分属不同政区,这一政区建制对陕南地区三地的陕南地方音乐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陕南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陕南地方音乐。它既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又融合了外来的音乐,使陕南地方音乐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随着人们对文化事业的不断兴起,陕南地方音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文化事业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较高研究与保护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4-25.
[2]王晓平.明清移民与陕南民间音乐的流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7.15.
[3]李轲.陕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J].西安美术学院,2009.03.01.
[4]邢向东.论陕南方言的调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