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琼 赵临宇 陆星星 冯翠萍 林莉
摘要:为掌握玉溪十字花科蔬菜桃蚜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和分布特征,针对桃蚜已产生抗性的问题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检测玉溪4个田间种群和1个自然保护区敏感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得出田间种群抗性水平。结果表明,通海种群最高,处于敏感至极高抗水平(0.64~409.52倍);元江种群处于敏感至极高抗水平(0.19~317.55倍);澄江种群处于敏感至高抗水平(0.59~77.71倍);红塔区种群抗性水平最低,处于敏感至敏感下降水平(0.38~4.79倍)。6种药剂的抗性为:抗蚜威(4.79~409.52倍)>溴氰菊酯(4.27~80.22倍)>毒死蜱(1.97~13.95倍)>吡虫啉(0.93~5.74倍)>吡蚜酮(1.25~3.49倍)>阿维菌素(0.19~0.64倍)。玉溪菜区4个种群,除红塔区种群外,均对抗蚜威、溴氰菊酯、毒死蜱3个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过程中应停止使用抗蚜威、溴氰菊酯,适当使用毒死蜱,吡蚜酮、吡虫啉和阿维菌素轮换使用。
关键词:蔬菜;桃蚜;杀虫剂;抗药性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20014
0引言
玉溪地处滇中,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4~23.8℃,年降水量670-2412mm,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既有四季如春的山区平坝,也有被称为“天然温室”的谷地,比较适合蔬菜生长,是云南蔬菜外销主产区之一。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桃蚜发生较普遍而严重,防治效果较差。桃蚜(Myzus persicae)又名烟蚜,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瘤蚜属(Myzus),是世界性农业害虫,寄主范围很广,可在50多个科400多种植物上取食。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方式有取食、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传播115种植物病毒(占整个蚜虫传播的170种植物病毒的67.7%)。研究表明烟田中烟蚜传病毒病的危害远远超过其取食所造成的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该虫为害严重,农民对其防治十分重视,造成大量高频率使用化学农药,使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科学掌握桃蚜抗药性水平是探索延缓桃蚜抗药性的方法及对策。桃蚜抗药性的增加,会导致农药使用效率的降低和使用寿命的缩短以及防治难度的加剧,至今已经报道该害虫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等多种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有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用浸叶法分别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10种化学药剂进行敏感度测定,发现大豆蚜对有机磷类农药已产生了轻微的抗性,对阿维菌素和高氯2类药剂最敏感。贵州省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德江等6个烟区烟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和交互抗性,发现6烟区烟蚜种群对啶虫脒、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均处于低抗以下水平,啶虫脒与乐果的交互率最高。贵州长顺烟区采用浸渍法测定了9个烟区烟蚜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发现长顺县主要烟区烟蚜种群对溴氰菊酯、吡虫啉等药剂的抗性指数均小于3,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指数为4.491。对中国西南烟区桃蚜抗性水平的研究发现,云南楚雄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高达26.87倍,对氧化乐果、灭多威、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10.02、6.00、5.83倍,距玉溪较近的石林烟区桃蚜对氰戊菊酯、吡虫啉分别产生了11.11、3.28倍的抗性。云南省红河、楚雄、昆明、丽江和昭通5个烟区的烟蚜对溴氰菊酯等7种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抗性。2009-2011年玉溪市油菜种植面积6.39万hm2,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5.47万hm2,每年因蚜虫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据2011年2月调查,油菜蚜虫蚜田率72%,蚜株率100%,平均蚜量497头/株,局部区域虫口密度更高,在防治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抗药性已呈明显增强的趋势。而在烟草上利用天敌蚜茧蜂等防治烟蚜技术,以此达到减少化学农药在烟草上的施用量,同时延缓烟蚜对药物的抗药性,已收到一定的成效。对蔬菜桃蚜种群进行抗性测定,明确桃蚜的抗药性水平,分析抗性分布特征,为农药的合理使用和控制抗药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95%抗蚜威(pirimicarb)原药(无锡瑞泽农药有限公司),99%溴氰菊酯(deltamethfinl原药(扬州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5.3%毒死蜱(chlorpyrifos)原药(成都科利隆生化有限公司),95.3%吡虫啉(imidacloprid)原药(江苏长三角精细化工有限公司),95%吡蚜酮(pymetrozine)原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94%阿维菌素((abamectin)原药(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供试昆虫
桃蚜敏感品系采白玉溪市新平县磨盘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桃树上。测试种群于2013年2-9月采自通海县四街镇,寄主为露地栽培的大白菜;红塔区研和镇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内,寄主为实训基地露地栽培的小白菜;元江县红河街道办事处,寄主为露地栽培的小白菜;澄江县阳宗镇,寄主为露地栽培的西兰花。桃蚜敏感品系及4个蔬菜种植区的桃蚜种群,带回实验室后,接种于盆栽白菜苗饲养1~2代,待种群达到试验所需数量时挑选虫量分布均匀的叶片连同蚜虫进行试验(如图1所示)。
1.3供试寄主植物
白菜‘津秀1号。白菜分期分批播种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大棚网内盆栽,种植过程中不施用任何药剂,采用相同的土壤栽培和相同的肥水管理措施。
1.4毒力测定方法
采用叶片浸渍法,先将供试原药用丙酮溶解配制成0.5%~1.0%的药剂母液,再用含有0.1%(v/v)Tritonx-100的蒸馏水将母液稀释成5~7个系列浓度,以含有0.1%(v/v)Tritonx-100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从盆栽的白菜苗上剪取蚜虫分布均匀的叶片,用毛笔挑除个体太小或太大的蚜虫,每叶留无翅成蚜20头,将成蚜连同叶片分别浸入配好的药液中浸渍10s,取出自然晾干,置于直径为15cm铺有2层湿滤纸的培养皿中,用纱布和橡皮筋覆口后盖上外皿,置于室内24h后检查死亡数,毛笔轻触桃蚜,足不动视为死亡,对照死亡率超过10%视为本次试验无效。每处理重复3次,共设95%抗蚜威原药、99%溴氰菊酯原药、95.3%毒死蜱原药、95.3%吡虫啉原药、95%吡蚜酮原药、94%阿维菌素原药6个处理及空白对照。
1.5数据处理方法
试验结果采用SPSS软件对剂量一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LC50)、95%置信限及回归直线斜率㈣。用致死中浓度LC50,与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毒力比较,判明桃蚜的敏感性或抗药性水平。
1.6抗性程度划分标准
抗性倍数>160(极高抗),抗性倍数40~160(高抗),抗性倍数10~40(中抗),抗性倍数5~10(低抗),抗性倍数3~5(敏感性下降阶段),抗性倍数<3(敏感阶段)。
2结果与分析
2.1桃蚜对抗蚜威的抗性
通过药后24h检测结果显示,玉溪市4个桃蚜种群对抗蚜威产生的抗性有极大差异,与敏感品系LC50为74.67987mg/L相比,通海、元江2个种群的抗性最高,LC50分别为30583.05437、23714.23353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09.52、317.55倍,均处于极高抗水平;澄江种群次之,LC50为5803.25628mg/L,抗性倍数为77.71倍,处于高抗水平;红塔区种群的LC50为357.70424mg/L,为敏感种群的4.79倍,处于敏感性下降水平(如表1所示)。由此证明玉溪市主要菜田的桃蚜,除红塔区(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群对抗蚜威处于敏感度下降外,其余地区的桃蚜种群对抗蚜威已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这主要与各菜区长期大量高频率使用氨基甲酸酯杀虫剂防治桃蚜有关,且各菜区桃蚜的抗性差异与用药水平相吻合。
2.2桃蚜对溴氰菊酯的抗性
试验结果表明,4个桃蚜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通海种群的抗性最高,LC50为4867.68965mg/L,与敏感种群的LC50(60.67905mg/L)相比,抗性倍数为80.22倍,处于高抗水平;澄江、元江2个种群次之,LC50分别为1183.94669、691.19571mg/L,抗性倍数分别为敏感种群的19.51、11.39倍,均处于中抗水平;红塔区种群最低,LC50为259.38867mg/L,为敏感种群的4.27倍,处于敏感性下降水平(如表1所示)。除红塔区种群对溴氰菊酯处于敏感度下降外,其余3个菜区的桃蚜种群对溴氰菊酯已产生了中抗至高抗水平,这与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很少使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防治桃蚜,而3个菜区防治桃蚜时长期大量使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关,各菜区桃蚜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差异与用药水平一致。
2.3桃蚜对毒死蜱的抗性
结果表明,4个桃蚜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通海、澄江2个种群的抗性最高,LC50分别为337.65260、311.66295mg/L,分别为敏感种群LC50(24.20736mg/L)的13.95、12.87倍,均处于中抗水平;元江种群次之,LC50为237.45154mg/L,抗性倍数为敏感种群的9.81倍,处于低抗水平;红塔区种群最低,LC50为47.76828mg/L,为敏感种群的1.97倍,处于敏感阶段(如表1所示)。相对而言,玉溪市各菜区使用毒死蜱防治桃蚜时间不长,可轮换使用的农药种类较多,检测结果与各菜区桃蚜对毒死蜱产生了一定抗性一致。
2.4桃蚜对吡虫啉的抗性
结果表明,4个桃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有差异,通海、澄江2个种群的抗性最高,LC50分别为75.63648、69.42085mg/L,分别为敏感种群的5.74、5.27倍,均处于低抗水平;红塔区种群次之,LC50为56.90705mg/L,抗性倍数为敏感种群的4.32倍,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元江种群最低,LC50为12.26585mg/L,抗性倍数为敏感种群LC50(13.18117mg/L)的0.93倍,处于敏感阶段(如表1所示)。由此证明玉溪市主要菜田的桃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及无抗性水平,检测结果与各菜区桃蚜对吡虫啉处于耐药性增高至敏感阶段相一致。
2.5桃蚜对吡蚜酮的抗性
结果表明,4个桃蚜种群对吡蚜酮的抗性有一定差异,元江、通海2个种群,LC50分别为41.77514、36.17863mg/L,与敏感种群LC50(11.95411mg/L)相比,抗性倍数分别为3.49、3.03倍,均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红塔区、澄江2个种群,LC50分别为22.12306、14.93195mg/L,分别为敏感种群的1.85、1.25倍,均处于敏感阶段(如表1所示)。由此证明各菜区桃蚜种群对吡虫酮的抗性与使用吡虫酮防治桃蚜的时间相对较短,以及使用频率不高有关,同时与各菜区桃蚜种群对吡蚜酮处于敏感度下降水平相一致。
2.6桃蚜对阿维菌素的抗性
结果表明,4个桃蚜种群对阿维菌素尚未产生抗性,通海、澄江、红塔区、元江4个种群的LC50分别为8.10713、7.41068、4.79169、2.36593mg/L,分别为敏感种群LGo(12.62168mg/l)的0.64、0.59、0.38、0.19倍,均处于敏感阶段(如表1所示)。这与各菜区桃蚜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状态基本吻合。
3结论
3.1同一种群的桃蚜对不同药剂的抗性产生差异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同一桃蚜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产生差异。通海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依次为:抗蚜威(409.52倍)>溴氰菊酯(80.22倍)>毒死蜱(13.95倍)>吡虫啉(5.74倍)>吡蚜酮(3.03倍)>阿维菌素(0.64倍);元江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依次为:抗蚜威(317.55倍)>溴氰菊酯(11.39倍)>毒死蜱(9.81倍)>吡蚜酮(3.49倍)>吡虫啉(0.93倍)>阿维菌素(0.19倍);澄江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依次为:抗蚜威(77.71倍)>溴氰菊酯(19.51倍)>毒死蜱(12.87倍)>吡虫啉(5.27倍)>吡蚜酮(1.25倍)>阿维菌素(0.59倍);红塔区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依次为:抗蚜威(4.79倍)>吡虫啉(4.32倍)>溴氰菊酯(4.27倍)>毒死蜱(1.97倍)>吡蚜酮(1.85倍)>阿维菌素(0.38倍)。
3.2同一种药剂对不同地区的桃蚜抗性产生差异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抗蚜威对4个种群的抗性表现为:通海种群(409.52倍)>元江种群(317.55倍)>澄江种群(77.71倍)>红塔区种群(4.79倍);溴氰菊酯对4个种群的抗性表现为:通海种群(80.22倍)>澄江种群(19.51倍)>元江种群(11.39倍)>红塔区种群(4.27倍);毒死蜱对4个种群的抗性表现为:通海种群(13.95倍)>澄江种群(12.87倍)>元江种群(9.81倍)>红塔区种群(1.97倍);吡虫啉对4个种群的抗性表现为:通海种群(5.74倍)>澄江种群(5.27倍)>红塔区种群(4.32倍)>元江种群(0.93倍);吡蚜酮对4个种群的抗性表现为:元江种群(3.49倍)>通海种群(3.03倍)>红塔区种群(1.85倍)>澄江种群(1.25倍);阿维菌素对4个种群的抗性表现为:通海种群(0.64倍)>澄江种群(0.59倍)>红塔区种群(0.38倍)>元江种群(0.19倍)。
3.3不同桃蚜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产生差异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4个桃蚜种群对6种药剂的抗性产生明显差异。玉溪不同地域菜田桃蚜种群的抗性表现为:通海种群(0.64~409.52倍)>元江种群(0.19~317.55倍)>澄江种群(0.59~77.71倍)>红塔区种群(0.38-4.79倍)。
3.46种药剂对不同桃蚜种群的抗性差异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6种药剂对玉溪菜田桃蚜种群的抗性表现为:抗蚜威(4.79~409.52倍)>溴氰菊酯(4.27~80.22倍)>毒死蜱(1.97~13.95倍)>吡虫啉(0.93~5.74倍)>吡蚜酮(1.25~3.49倍)>阿维菌素(0.19~0.64倍)。
本次试验桃蚜敏感品系采白玉溪市新平县磨盘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桃树上,在10km的范围内没有使用过杀虫剂,其余种群的桃蚜除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红塔区研和镇与通海县四街镇相距50km外,其他各点均相距100km,采用叶片浸渍法进行检测,分别检测4个桃蚜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试验结果表明通海种群抗性水平最高,处于敏感至极高抗水平(0.64~409.52倍),元江种群抗性水平处于敏感至极高抗水平(0.19~317.55倍),澄江种群抗性水平处于敏感至高抗水平(0.59~77.71倍),红塔区种群抗性水平最低,处于敏感至敏感下降水平(0.38~4.79倍);6种常用杀虫剂,以抗蚜威抗性最高,处于敏感下降阶段至极高抗水平(4.79~409.52倍),溴氰菊酯抗性处于敏感下降阶段至高抗水平(4.27~80.22倍),毒死蜱处于敏感阶段至中抗水平(1.97~13.95倍),吡虫啉处于敏感阶段至低抗水平(0.93~5.74倍),吡蚜酮处于敏感阶段至敏感下降水平(1.25~3.49倍),阿维菌素最低处于敏感阶段(0.19~0.64倍)。桃蚜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因地而异,因药而异。防治蔬菜桃蚜时,首选阿维菌素、吡蚜酮、吡虫啉,适当选择毒死蜱,停止使用抗蚜威、溴氰菊酯;做到药剂、时间、空间的交替使用;合理使用化学和非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化学药剂用量和次数,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制定合理科学的综合防治策略,也延缓桃蚜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4讨论
4.1不同地域的桃蚜抗性产生差异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速,玉溪市的蔬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蔬菜产区逐步集中,发展至今,通海县和澄江县建成了以夏秋蔬菜为主的生产种植基地,主要种植大白菜、西兰花、花菜、萝卜、甘蓝等蔬菜,元江以冬春蔬菜为主的生产种植基地,主要种植番茄、辣椒、菜豆、茄子等蔬菜。这些菜区在对蔬菜蚜虫防治工作中,一直使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的杀虫剂,导致桃蚜对抗蚜威和溴氰菊酯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近几年随着毒死蜱、吡虫啉、吡蚜酮和阿维菌素等新型农药的广泛使用,个别地区出现了抗性降低、耐药性增强的现象。检测结果显示,通海种群有4种药剂产生抗性,元江种群有3种药剂产生抗性,澄江种群有4种药剂产生抗性,红塔区种群没有产生抗性。
6种药剂对红塔区种群没有产生抗性,分析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80-90年代,红塔区研和镇虽然是玉溪市烟草的主产区,但随两烟的调控,种植作物品种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幅度削减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葡萄、草莓、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作物种类呈多样化,加之学院实训基地以科研教学为主,在防治害虫时很少使用抗蚜威、溴氰菊酯等杀虫剂,同时学院实训基地与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烟草种植基地相毗邻,在防治桃蚜时,他们主要采用蚜茧蜂和黄板诱杀有翅蚜等防治方法,用药量和次数都相对较少。
玉溪菜田不同地域桃蚜种群抗性存在差异,本次研究结果与宫亚军等的“与当地农业发展历史及种植结构密切相关,同时还与药剂发展历史和使用频次有很大关系”研究结果相一致。
4.2桃蚜对不同药剂的抗性产生差异的问题
6种药剂对玉溪菜田桃蚜种群的抗性表现为:抗蚜威>溴氰菊酯>毒死蜱>吡虫啉>吡蚜酮>阿维菌素。与华南地区桃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结果㈣,吡虫啉(28.0~51.5倍)>抗蚜威(13.1~28.0倍)>毒死蜱(10.8~19.0倍),与吉林市桃蚜对9种杀虫剂的毒性指数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氧乐果㈣,与山西桃蚜对3种农药制剂吡虫啉的毒力LC50为10.0081mg/L,均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是各地防治桃蚜的用药种类和历史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桃蚜对多种农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
玉溪菜田桃蚜种群对不同药剂抗性存在差异,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同一地区的桃蚜对不同药剂的抗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与本次试验结果一致。
4.3桃蚜敏感品系对阿维菌素敏感程度低的问题
笔者在检测6种药剂的毒力时发现,敏感品系对阿维菌素敏感程度相对要低,结果出现了通海、澄江、元江、红塔区4个种群均处于敏感阶段,均未产生抗性,需进一步试验和证实。
4.4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次试验只做了4个桃蚜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检测,今后还需要选择更多的桃蚜种群对不同杀虫剂作进一步的试验;同时桃蚜种群在对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等药剂的抗性中,还存在交互抗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为制定玉溪菜区桃蚜抗药性治理对策时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