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德班”在网络跟帖中被“炮轰”说明了什么?

2015-04-29 00:44朱雪琴
女性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德班两性异性

朱雪琴

前不久,由性别研究专家主辦的倡导和培养男性性别平等意识的“男德班”开班,尽管应者寥寥,培训结束后,还是有不少参加体验者表示培训对自己的巨大冲击,包括:对家暴行为的反思,对亲密关系中“大男子主义”的反思,对亲密情感表达的体验,对女性从事家庭劳动辛苦的认知,等等。不过,一些网友对此并不买账,认为该培训得不到市场支持就说明它没有价值,“男德”的培养并不亟需,这种方式也未必有效,等等。有意思的是,一年多以前,曾出现各类以倡导女性遵从传统“妇德”为主旨的“女德班”,却一度受到热捧。这种“男女有别”的现象,足以说明目前我国在性别平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从社会文化上来看,我们对男女的“道德”要求依然有别。在对“男德班”的负面评论中,虽然少见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但是,认为男性学习这些本应由主妇从事的家庭劳动,是不重要的,更不是男性的“德行”所在。这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始终认为男性的德行操守更应该体现在社会公共领域,而教育男性会抱孩子、对家人体贴、会做饭,这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同样的教育安排在女性身上就没有那么多“不妥”,甚至被认为是“女德”的一部分。这背后体现的是在道德层面上,男女的双重标准依然存在。

有评论认为,这样的短期教育没有什么作用。的确,德行的培养不能靠一朝一夕,而是靠全社会的倡导和文化的改变,这中间就包括了舆论的性别平等意识。当男性学习做家务要被笑话,那“短期班”当然只能是一种体验了。笔者以为,在我们整体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性别平等”的教育理念是十分缺失的。我们不缺少思想品德教育,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却缺乏“性别平等”。在提倡家庭教育的今天,“性别平等”的理念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这样的缺失强调的是男性用“刚强”的一面来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危机,而没有教会和提升男人在尊重女性、体验自我情感层面的能力,这恰恰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男性生活和心理体验不够愉悦,又难以寻求帮助的根源。因此,这个短期的“男德班”让参与者体验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表达、彼此尊重,是十分重要的。从社会到教育资源,性别平等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笔者当然也同意批评者说的“短期班没什么用”的观点,但解决的方式并不是连“短期班”都不要,甚至也不是设教条的“性别平等”课,而是需要更多的“长期班”来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至少让那些有需要的男性不再耻于参加“男德班”;更重要的是,将性别平等作为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学科领域的教育中去,而首要接受教育的人,就是教育者本身。

反对者认为,这样的“班”,市场响应寥寥,说明它没有价值。

可是从另外一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体验者的感受恰好相反,当“男德班”触动了男性气质中被长期忽视的柔弱、温暖的一面时,男性脱掉了盔甲,面对真正的自我,这就是这个“短期班”的价值所在。

“男德班”本意是鼓励男人“加入到家庭和公共事务”,但是课程内容多是关于家庭生活,涉及公共事务的太少。男性不仅是“人父”和“人夫”,也是人子,上司、同事、朋友、追求者,等等。各种社会角色错综复杂,以下几点培训内容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男性形象:在男权社会,男性通过外表取悦异性的需求较低,造成许多中国男生不注意形象,不会打扮,甚至根本不以为然。课程不需要指导具体穿衣打扮,但可以试图改变这种心理。

家庭关系:这里不光是指夫妻或亲子关系,还应该包括男性怎样处理婆媳关系,怎样与岳父母相处,甚至怎样处理两个家庭间的各种关系。

职场关系:家庭是两性相处的重要场所,却不是唯一场所。职场中,作为上司如何做到性别平等?作为同事如果与异性合作?哪些言行是对异性的不尊重?

性骚扰:许多行为在很多男性看来只是开玩笑,但不知不觉构成了性骚扰。异性之间,玩笑的界限在哪里?在追求的过程中,怎样正确判断亲密的程度,避免出格的行为?

两性政治:当前社会中两性平等的阻力有哪些?思考如何推动两性平等,讨论男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哪些作用。

猜你喜欢
德班两性异性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女德班”与“傻家长”
异性齿轮大赏
“女德班”的尴尬
月度关键词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