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娜
2014年,“女德班”在北京、广东、海南、陕西等地都有开班,市场发展非常红火。以东莞的蒙正国学馆开办的“女德班”为例,一年12期,每期7天,封闭培训,听课交流、晨操晚读,就读学员甚众,影响自然不小。不久前,“女德班”却相继被宣传、教育、工商等管理部门联手“逼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女德班”公然倡导“三从四德”这些落后的封建糟粕,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背离。
今年国庆期间,中国首个“男德班”在京城开班。据说现场非常冷清,仅十余人到场,除主办方与志愿者外,真正交费学的只有两个人。如此场景令主办方十分尴尬,只好归因于大众对“男德班”缺乏了解。他们反复宣称举办“男德班”的宗旨在于“培养全新好男人、好父亲、好伴侣”,呼吁大众理解并支持。
倡导“三从四德”的“女德班”被官方认定为思想导向错误,虽然红火而终被逼停。主张“培育新好男人”的“男德班”思想导向无误,却门庭冷落。各路媒体方家由此指指点点,评议不断。从舆论上看,“女德班”遭非议更多,“男德班”获首肯不少。但事实是,宣扬“三从四德”的“女德班”拥趸者众,而培训能“操持家务护理婴儿的新好男人”的“男德班”无人问津,难以为继。
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伊始,传统的“三从四德”被冠以“封建”恶名遭受批判,“女德”与“男权”都被认定为旧时代摧残和压迫妇女的罪恶工具,为新时代所讨伐。然而百年之后,这些封建糟粕何故阴魂不散徘徊不去?
“三从四德”形成并被规范化的土壤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即封建社会时期。它由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所决定,也曾起过稳定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是以牺牲女性的权利为代价的。由于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因此必须依附于男性生存。“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是明确女性不同时期所能依附的对象。农业是传统社会的支柱产业,耕种稼穑纺线织布是家庭的主要生计,所以“男耕女织”在农耕时代确实是家庭中最合理的劳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责任区分在传统社会中是情有可原的。
正因为女性的生存空间被限制在家庭之中,所以家庭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往往与女性成员的品德关联密切。“四德”就是对女性品德的规范,“妇德”要求女性温婉柔顺孝敬长辈;“妇言”要求女性择词而说,不道恶语不伤人心;“妇容”要求女性仪容洁净,居室整齐;“妇功”要求女性心灵手巧,勤劳持家。可以说,温婉柔顺、言谈得体、仪容端庄、心灵手巧被视为传统女性的理想人格,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以百年的口水来唾弃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已成为共识,女性接受教育、就业、参政等权利早已获得法律的保障,女性的生存空间已经从家庭扩展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下的现实生活是不论男女,工作养家是第一要务。职场压力、竞争强度,男女相差并不多。因此,家务负担、子女教育之类问题,往往会成为家庭中夫妻产生矛盾的因由。如果女性下班之后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丈夫不能或不愿分担,妻子难免会心生不满。而妻子的名种埋怨和指责易引发丈夫的厌烦,导致夫妻冲突产生。或者妻子专心职场事业而疏于家务孩子,丈夫又固守传统性别观念,执着于“男子汉气概”不能理解体谅,则夫妻矛盾在所难免。由于现代社会男女交际空间广大,恋爱、结婚、离婚非常自由,一旦夫妻交恶,离婚在所难免。但夫妻离异又涉及孩子和财产等问题,在精神和物质上有太多的后遗症。再者,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情色诱惑无处不在,倾心家庭的“贤妻良母”型女性也未必能“从一而终”,婚外情、多角恋屡见不鲜。即使是职场成功的“女强人”,在付出更多的精力体能,牺牲更多的天伦享受,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之后,也难保能拥有幸福的婚姻和美满的家庭。
可以说,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是现代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前提,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经济独立被视为妇女解放的三大标志。我们一度自信,妇女解放就等同于收获幸福。然而事实证明,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经济独立,并不意味着夫妻矛盾、婆媳冲突、亲子隔阂等各类家庭矛盾不复存在。反之,现代女性除了承担职场压力外,还得面对各种家庭问题。所以,现代社会中女性遭遇的困境,比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更为纷繁復杂。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夫妻双方如何相处才能成就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已成为摆在女性及至全社会面前的大课题。
“女德班”的主办者试图借助传统女德规范来应对现代社会生成的各种家庭矛盾,虽说其意可鉴,但显然不合时宜。因为传统女德从形成到规范,并对女性形成巨大的约束力,受传统社会的权利结构、价值观念和法律体系支配,它与现代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法律体系不相符。要求现代女性完全遵遁“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幻想借此取悦男性来收获家庭与个人幸福,实在是很可笑。
与“女德”内容具体且历史悠久不同,“男德”内涵模糊不清。大众更熟悉的是“男权”一词。盖因“男权”“女德”都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大受抨击所致。窃以为“男德班”实为借“女德班”之光,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为其所图。从“男德班”开设的课程内容来看,除了“性别平等理论”之外,更多是培训男性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等技能。这无异于昭示“男德”的着眼点在“家庭”之中。而从社会分工来看,男性“主内”从古至今皆未获得过社会的广泛认同,“男德”也缺乏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作为其推广的基础。这不仅与“性别平等”“男女平权”观念有关,更与历史悠久的男性角色定位与男性气质文化有关。拥有悠久历史沉淀与广泛社会认同的是男性气质文化,阳刚、力量、粗犷、大气被视为是男性应有的品质,它通常与勇敢、责任、支配、主导各种行为表现相关联。当大众仍认同这样的男性气质之时,当这种大众认同的男性气质与社会工作职能更相吻合之时,要将男性角色定位从重大的社会工作转移到琐碎的家庭事务之中,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或者,“女德班”是想借“三从四德”的旧思想为现代女性遭遇的困境提供一个解决办法,用重建传统女性“温柔”气质的方式来引导女性摆脱职场强人的“阳刚”气质,从而成就家庭的和谐。或者,“男德班”是想借现代男女平等的新观念,为改造传统的男性“阳刚”气质探索一条途径,从而转变男性在传统观念中单一的“主外”角色定位。其实,不论“女德班”还是“男德班”,他们都聚焦于家庭问题,都试图为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之际男女关系和家庭矛盾遭遇的诸多难题寻找一些解决办法,作为尝试,可谓不失勇气,效果如何,仍有待实践和时间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