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宁 刘静安
摘要:《潜伏》的谢若林作为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他的人生经历相当坎坷,他的情感生活似有若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信仰,我们不能用后来的堕落,否定他曾经的追求。
关键词:潜伏;谢若林;信仰
大学时代的谢若林,作为民国时期的大学生、青年学子,可谓英俊潇洒,成天混迹于穆连成家,追慕晚秋,甚至不惜下跪。我们可以推断谢若林家当时家境相当不错,否则也供不起他念大学。有人说谢若林是中统特务,那应该是后来的事了,否则穆连成完全可以利用他的身份,与中统搭上线解决他的汉奸身份,至少也可以利用他和他背后的中统与军统抗衡,不至于卑颜屈膝的巴结余则成和吴敬中。
翠萍在第十五集谢若林邀请余则成一家吃饭时却说:“我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你看他那样子像个少爷吧,说话老……”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时的谢若林,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青春年少的学生,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家庭的动荡和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已经变得异样的成熟。在与余则成交谈时,也一改学生时期的稚嫩,侃侃而谈,熟练应对,滴水不漏。应该说,他已顺利从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子成长为熟悉人情世故的男人,那么是怎样的生活经历改变了他呢?
第十六集的一个镜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谢若林此一时期的经历和他的心路历程。余则成、谢若林两家人在余则成家吃饺子,此时已是中统一员的谢若林进门时仍然谈笑风生,看到饺子后神情大变,在悲恸的神情中说出了:“饺子,又、又见饺子,跟父母永别前的最后一顿饭,就是饺子,该死的鬼子。”战争中他失去了父母,这是如何的一段往事,剧中没有言明(如果展开的话,那又将成为另一部电视剧),从他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这期间定然发生了让谢若林终生难忘的可想而知的家庭、人生巨大变故。在此种经历中谢若林也完成了从清纯学子到成熟男人的转变,完成了从学生身份到“中统特务”的转变,当然也完成了他的沉沦与堕落。(需要说明的是“中统”在抗战时期也有对日作战的任务和贡献)
谢若林有没有信仰?他当然有,看过《潜伏》的人应该都能知道他的信仰,“我不反任何政治势力,我是在他们之间生存的……我信仰生存主义。”(第3集)在剧中,他留下了许多所谓的经典语录,“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第24集)“这未来和平了,就没有主义了,有什么呢?只有钱!”(第17集)从他的经典语录中不难看出,能赚到钱成为他人生中 “成就感” 唯一的体现方式。他在冷酷的社会现实中悟出的是:人只有有了钱,才能成为爷,才能不被人欺负,才能被人瞧得起。
回想第十六集,“饺子,又、又见饺子,跟父母永别前的最后一顿饭,就是饺子,该死的鬼子。”我们从这句话里,可以读到很多谢若林的性格。他应该是有“民族观念,有家庭观念,有亲情观念的人”至少他是一个具备情感因素的人。
我们从不否认他那种唯利是图,妄图以商人的方式与各方周旋,用赚钱来证明自己,且最终迷失乃至葬送性命的可悲之处,但是从他的言语之间,又不难看出他曾经有过明确的亲情观念、家庭观念乃至民族观念。那么,他的这种既沉沦、堕落,又复杂价值判断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具有强烈的爱国传统、忧患意识,七七事变后,在当时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面对祖国山河的沦陷,尤其是当民族、国家危亡转折关头,这种意识就更为强烈。中国知识分子不论年龄,不分区域,不问专业,他们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义无反顾投身于全民族抵抗运动。同样,谢若林作为当时学生中的一员,面对家仇国难,投身于抗战之中,自是易然。此种推想当属合理,抗战期间的中统,也曾有过作为,如1939年12月,中统女特务郑苹如刺杀色诱汉奸丁默村事件,震惊了整个上海。
谢若林作为当时满腔热血的单纯的有志青年加入了中统,一如余则成加入军统一般,同样是有志青年,同样为报效国家,投笔从戎。就像余则成在刺杀李海丰时的对话“就你一个人?……重庆的?还是延安的?”余则成答道:“抗日的!”(第二集)后来在与军统戴笠特使叶子明对话时也有同样的言语:“为党国,为抗日,学生不惜生命!”(第二集)然而国民政府的种种龌龊勾当,让他对国民政府失去了信心,“参加工作的时候,以为军统就是革命,革命就是抗日。我现在绝望了,军统和日本人都很不干净!”(第二集)用谢若林的话来说,那就是“嘴上都是主意,心里都是生意。”
像谢若林这样一个很有思想深度的青年,作为中统的特工,父母又被小鬼子杀害,他的内心肯定希望国家强盛,最起码他的生活幸福,可是在赶走鬼子之后他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像吴站长之流对鬼子留下的财产、对那些汉奸的财产的贪婪和大肆掠夺、据为己有。看到的是内部高层情报交易,一个师的人连两根金条都不值!
理想信念、什么主义在他的脑海里完全崩溃,你能说在这之前他就没有理想?他进中统为的是什么?一开始总不是为了贩卖情报吧?应该是为了抗日。信仰的崩溃当然使他内心充满矛盾,信仰的迷失使他开始追逐金钱,爱财如命,除金钱利益外没有信仰没有原则,甚至到了无耻的地步。他的情报和什么人都能交易!除了赚钱,没有别的。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我们可以把余则成与谢若林看作是同一个群体中的人,他们都曾经有过从戎报国的志向和行为,也都对国民政府失去了希望。不同的是余则成在爱情的引导下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并最终成为其中优秀的一员,而谢若林则在迷失信仰之后不断地沉沦、堕落,最终彻底失去自己。可以这样说两人分别代表了投身于国民政府的有志青年的两种不同走向,不同的选择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归宿。
《潜伏》对人物的塑造,确实有独特之处,英雄的形象是多面的、立体的,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样,剧中的反面角色也不再是简单的坏和复杂的坏,谢若林即是如此,他曾经极有可能是一位进步青年,也曾为报销国家而努力奋斗,但在目睹国民政权的种种弊端之后,开始迷茫。不幸的是,他幼稚的以追求金钱来证明自己,最终彻底迷失自己,他的死固不足惜,但他毕竟曾经追求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