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杨
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纺织产业是其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又是富民强镇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环境问题凸显的今天,位于太湖西南岸的夹浦并没有为了工业发展而把环境置之不理,其“站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机”的全覆盖、全处理管理模式,勇担行业社会责任的旗帜。
3月22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陈树津、中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邢冠蕾与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副秘书长张承泽组成的考察组来到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对其申报的“中国长丝织造名镇”进行调研考察。
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夹浦的纺织产业有着30的发展历史,在镇工业经济中占到90%的比重,全镇近70%的劳动力从事纺织产业,财政收入70%来源于纺织业。可以说,夹浦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曾离开纺织业。
目前,夹浦共有企业350家,其中纺织(含印染)企业280家,规上企业95家。2014年,纺织产业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36.1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1%。产业基础雄厚,其中长丝织造的优势更为明显,是全国家纺面料、服装辅料的主要供应地之一,年产各类织物近30亿米,化纤丝近20万吨,印染布近13亿米。
夹浦镇镇长徐诚对《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介绍:“2014年,夹浦的纺织业没有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仍然实现了稳步发展。在夹浦,从化纤加工、织造到印染后整理均有着完善的配套。纺织产业链较为完善,民间资本浓厚,抗风险能力较强。”
“为了改善人们对夹浦纺织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的印象,已有不少企业率先实行转型升级,加大投入,提高产品档次,成功实现市场认可、附加值高的‘双赢局面。”在夹浦党委书记沈孔鸿看来,一轮全新的“织机革命”正在拉开,从设备投入到工艺改进,再到落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夹浦正在走上一条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道路。在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其自行研发的阻燃多功能印染布,附加值提高了300%,在受到市场欢迎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这样的改变也让企业的变革道路越走越清晰:莱美纺织正向中高档家纺面料领域迈进,开始走出纺织产品低端化的漩涡;三星纺织开始淘汰大部分喷水织机,已有国外先进制造设备进驻企业;纳尼亚引进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设备,员工减少近2/3??“夹浦的纺织产业发展是平稳的,并且是稳步提升的。”这是张承泽对夹浦的评价。
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处在太湖西南岸的夹浦,对节能减排的重视更是值得推广。自2013年以来,夹浦对全镇3.4万多台喷水织机进行全面整治提升,改造提标了1个污水处理厂和7个中水回用站的建设,日处理能力达7.7万吨,共改造总管100.1公里,管网上岸48.2公里,污水处理率达100%,中水回用率达80%,真正实现了“站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机”的全覆盖、全处理管理模式。“这是夹浦实力的体现,没有底气是不敢这么说的,同时这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和管理。”陈树津谈到夹浦对环境的治理时颇为感慨。
“这些都是政府为了良性发展产业应该做的。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够促进产品优化、转型升级,通过关停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力推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赢发展。”徐诚作为一镇之长,深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此外,镇财政每年还将不少于6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做大做强、技术装备提升。”
浙江省长兴县纺织协会会长姚锄强也表示,很多纺织企业一提及节能减排都倍感压力,认为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如果大家都去搞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就会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节能减排和产品优化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越清洁节能的设备,反而生产出的产品等级更优、附加值更高,这对企业是十分有利的,纺织企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服务助推产业跨越发展
由于原有的市场配套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采购的需求,长兴县从2011年10月开始对长兴轻纺城进行改造升级。“如今,总建筑规模约20.6万平方米的长兴轻纺城把消失多年的‘门市经济重新聚集。今后,轻纺城不仅将成为向客商提供新产品的窗口,更将成为长兴纺织更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成为引领当地轻纺产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和信息港。”沈孔鸿对此信心满满。
此外,夹浦在2013年11月成立了现代纺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打造研发、检测、信息、培训、展示为主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系统、全面、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引导企业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整个纺织产业集群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心负责人表示:“平台运行以来,以服务公益性事业发展为主,采取公益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纺织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信息化建设、质量检测管理、品牌推广等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陈树津在考察座谈会上表示,夹浦要利用良好的产业基础,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还要加强科技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纺织产业科学发展。“尤其作为中间产品,发展区域品牌是夹浦集群发展的重点,这也是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陈树津特别强调了夹浦集群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