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羽
摘 要:啦啦操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时尚动感、热情大方和积极向上的多重元素不仅吸引着中职生的目光,而且其在增进参与者身体健康、心理卫生和人格健全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南京市各中小学和职校开始进行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开展,每年相关部门还组织一定的比赛和对相关体育教师进行啦啦操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啦啦操运动;开展;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49-01
啦啦操运动的特点是动作的一致性,表演具有激情、形神的一致。在啦啦操运动中,团体的配合具有尤为突出的作用,特别强调整体效果,注重队员之间的默契,它要求队员与队员之间密切合作,动作和眼神有交流,更有一些技术技巧动作需要双人、多人配合才能完成。
啦啦操这项运动在我国发展比较晚,虽然存在着不足,但总的来说势头是好的,各大中小学、职校对开展该项运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本研究以我校三个系部的体育教师、啦啦操教练员、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影响我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啦啦操运动对我校学生带来的价值
啦啦操运动时尚动感、热情大方和积极向上的多重元素不仅吸引着职校生的目光,而且其在增进参与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卫生和人格健全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就它的动作而言,本身就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能很好地增强中职生的体质;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不仅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培养中职生临场发挥的各种能力。啦啦操的表演融各种美为一体,如音乐之美、队形之美、动作的美、造型之美、服装道具之美,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不同学校不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风貌。中职生通过各种啦啦操的训练和表演,可以锻炼体魄、意志和技能,产生出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从而得到心灵的愉悦、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达到健美、健身、健心的目的。而且啦啦队运动在动作中融入了爵士、街舞、拉丁、现代舞等多种舞蹈因素,非常符合中职生对新颖事物喜爱的心态,对中职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啦啦操运动在我校开展的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校啦啦操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
(1)我校只有一位教师的体育课中开设了啦啦操教学,啦啦操在我校体育教学中的普及率还不高,没有开设专门的啦啦操选项课,基本上是作为一个单元或者是引入到健美操选项中进行教学的,学校未配备啦啦操的教材。
(2)参加啦啦操学习与训练的学生对啦啦操运动都比较感兴趣,动机也比较明确,但他们了解啦啦操的途径比较单一,基本是通过体育课堂、观看比赛知道啦啦操的。
(3)我市比较重视啦啦操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啦啦操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过于注重技能的学习,培训的质量相对不高,且教练员整体队伍的运动水平不高,获得啦啦操资料途径和类别有限。
(4)我校的啦啦队基本上是为了比赛临时组队,训练时间和训练频率不是太合理,基本上不能够满足训练的质量;参加比赛的规模较小,参加的比赛也都是和健美操混在一起的,不利于啦啦操运动的开展和普及。
(5)校领导对啦啦操的重视程度比较乐观,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基本上也能满足啦啦操教学的要求,但场馆多为综合性训练场馆。同时,比赛的经费主要靠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拨款为主,经费来源单一,奖励政策上也不完善,降低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我校啦啦操运动发展的对策
(1)加大啦啦操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啦啦操运动,充分利用宣传栏、社团活动、学校活动对啦啦操运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并依靠校内网站、网络提高啦啦操的影响程度,让啦啦操运动尽快在我校三个系内部的开展达到普及状态。
(2)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提高训练条件,优化奖励政策。向教育部门申请给予一定的资金拨款,适当参加一些商业性的表演,利用比赛的机会吸引一定的广告赞助商和企业,以扩大中职啦啦操运动的规模、提高水平和吸引更多商家的关注和投入,促进啦啦操运动竞赛的市场化。
(3)开展相关赛事,提高啦啦操运动水平。将啦啦操的比赛列入学校的常规赛事,加大各系部、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协商,适当调整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的冲突,保证训练时间和训练频率的合理性。
(4)丰富教学和训练内容,研发啦啦操校本课程。加强教材建设,提高啦啦操教学效果,可自编教材或将引入含有啦啦操内容的教材,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啦啦操教学内容,难度不宜太大,但要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同时,提升教练员对动作的创编创新能力,不断尝试新风格和开发新技术、新的训练手段,进行科学的选材、科学训练等。
(5)加强啦啦操运动的科学研究。对啦啦操的教学现状、训练现状、竞赛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为我校啦啦操竞赛的发展与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保障,也为教师、教练员队伍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鸿.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2]李惠娟.对我国啦啦队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5(05).
[3]黄荔生.我国啦啦队运动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
[4]杨云,刘训,钱贺亮.浅析啦啦操比赛对师范女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5]黄荔生.我国啦啦队运动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