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
转型坎坷与自埋隐患
目前,问答网站普遍有两种转型形态,一种是自建的APP的形态,一个是搭靠社交APP而存在的形态。前者拥有相当高的自主性,一般的产品设计和门户网站相似度高,用户的使用习惯能得以保留。后者倚靠社交APP的庞大用户基数来实现自己的流量导入,主要存在方式是成为社交APP“工具”之一。
相比于前者,转型成为了“附庸”的问答网站境地艰难,其“社交问答”模式被社交APP的社交功能掩盖,自身的问答功能被逐渐弱化。《法宝问答》在2012年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除了最开始一段时间的高访问量外,随后逐渐变得无人问津。仅仅一年后,2013年4月,《法宝问答》与搜搜问问开放API形成合作,其产品形态又还原成门户网站。这一例子让许多希望靠拢《微信》的问答网站明白,如果用户属性的不统一,两个功能型产品的结合必有一方会有折损。
所以,自主APP目前是问答网站的主要转型途径,百度知道、搜狗问问和360问答目前都推出了APP产品。这些APP多数都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创新,主要有两点:内容质量加深(延伸)以及问答方式多样。前者是在大量诸如“哪里好吃”和“哪里好玩”等简单问题基础上的深化效果,方法是将高质量的“哪里好吃”的回答被抽样选送进“日报”中,并推送给用户。后者则更简单,基于移动设备的特性,问答方式增加了语音功能。
但这些“创新”功能并没有让转型后的问答网站迅速累积人气,反而因主要问题(问答总量太大,即使是依靠搜索功能,用户也很难得到想要的答案)的未解决而行走缓慢。
下狠手“自斩”的《百度知道》
有数据显示,目前《百度知道》APP累积激活量已达8 000万,每日回答量达到110万,从内容制造数量来看,《百度知道》APP和PC端相差无几。APP上的语音专区、私密问答等功能均吸引了非常多用户的参与。但其转型的特色并不在这些旁枝末节,能转型成功,其下狠手“自斩”才是根本原因。
在PC端,《百度知道》的问题大分类已经多达14种,多样的类别分类虽然在PC端能让用户感觉产品内容丰富而不臃肿,但在走“清爽”路线的移动端就成了大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百度知道》延伸出了《作业帮》、《宝宝知道》以及《拇指医生》这三大用户特征明显APP产品。其中,《作业帮》旨在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学生们有了不会的问题,拍照上传或者使用语音提问,便可立即收到详细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一经推出迅速风靡,目前下载激活量超过2 000万。《宝宝知道》是一款面向怀孕妈妈及宝宝年龄在“0到6岁”的父母的一款专业孕育工具,一年的时间,这款产品已经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而《拇指医生》则是今年年初,由百度知道“问医生”栏目转变而成的移动医疗垂直领域产品,旨在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用医疗资源,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医疗健康方面的咨询和建议。
在“自斩”之后,《百度知道》实际上并没有损失这几大类别下的用户。因为对于问答网站来说,用户的忠诚度是基于问题反馈的优良程度的,账户这一元素在其中的影响小之又小,简单说就是“哪里的回答让我满意,下次我还在那里问”。
自斩,其实也是孵化
不同于其他走内容路线的APP产品,问答APP无需用户在闲时或者在固定时段打开来了解实时资讯。用户需要的是在有需求的时候,APP能够简单有效地让他们知道答案。
简单来说,《百度知道》走的路线就是细分化与场景化,将体积较大且需求较高的分类剔除,将之打造成一个专业的定向产品。
对比其他问答类网站,这一做法是有可行性的,因为从产品模式上讲,这些问答网站虽然都有些雷同,但具体涉及的主要领域或者产品特色均有不同。既然《百度知道》能孵化出母婴产品、教育产品,那么搜狗问问就有可能斩出“汽车问答之家”,360问答也有可能斩出“智能手机问题总集”等细分产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