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节离不开“性”,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性”在某种场合、在某种氛围下也就是“色”,如果性文化节过多地透露出“性”的内容也就是“色”的内容,而缺少了“文化”味,就失去了性文化节的应有之意。从目前一些性文化节的举办情况看,“色”味好像比“文化”味浓得多。
“性文化”实质就是教人如何性交?
近几年来,冠以“文化”为名的所谓性文化节如雨后春笋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在长沙举办的古代性文化展上,展出的珍品写尽古代性史。所有展品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算陈列在展厅中央的500多件性文物珍品。这些文物时代跨度达五千余年,较完整地记录了人类性文化的发展历程。有最早的性教育工具以及春宫画、嫁女盒、压箱底,还有惩罚妇女的刑具等。有古代皇帝、大臣上朝时手捧的玉圭和玉笏,代表着男性生殖器,象征权力和神圣。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古时青楼使用的瓷杯,掀开一看,里面竟是男女欢爱图。以古代崇拜为主题的文物中,有石男根、陶男根、铜男根等,并有鸟、蛙、如意、金刚杵等象征男根的性文物,另外四乳镜、八乳镜意味着古人的生殖崇拜……
上海的性文化展报道并不详细,但唯一的一张照片值得关注。照片的文字说明是:性文化雕塑令不少成年观者笑红了脸。为什么成人看后要笑红了脸?因为这尊雕塑有一根极其夸张的男根横空出世(比雕塑的身体还长)……
在广州开幕的第四届性文化节也少不了上述这些展品。所以,尽管“性文化展通过大量的古文物视频和图片,向您全面地展现华夏性之渊源,体味古老而又神秘的古代性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性象万千,可谓说今鉴古,品味性文化历史;开天辟地,透视现代社会性现象”但说白了性文化展归纳起来不外乎就三种东西:女阴、男根、男女性交;只不过有的是画,有的是雕塑,有的是实物,有的是光盘。把这些东西串起来,就是所谓的“性文化”,其实质就是教人如何性交。
性教育还是性教唆
中国公民无疑需要性教育和性启蒙,尤其是中老年人。在他们的少年性成熟和发育期,即中国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前几十年间,我国实行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对人性、人本、人文特别是性道德、性观念和性行为,实行的是愚民政策和和严格的性封锁。一切谈论和宣讲性文化和性文明的书刊,全部被当作“封、资、修”的大毒草焚毁和封存。普通公民不仅仅清心寡欲,甚至谈性色变。
所以,青少年的性生理和心理的教育自然付之阕如。直到1980年代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性才开始以青春期卫生课的方式进入中小学生课堂。但事实是即使如此,该课依然被作为选修和自习课,并未能作为正式课业由教师们专业传授和讲习。这种状况直到近年才只是随着近网络文明和普及,才有所改观。性开放和性教育挟着高科技的羽翼,如浩荡春水无情冲激着中国几千年来将性视作无耻、下流和肮脏,谈性色变因循守旧的陈腐传统。
是故,性文化节入场的观众主要还是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为主,甚至还有七十多岁的老人,很少看到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也很少看到广州青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年龄段的人来性文化节是“来补课的”。
当然,即便是前卫的“性文化”、“性用品”、“春宫图”等,对于中老年“过来人”来说,亦不是造成多少负面影响。尤其担心的是,如此“性文化节”对于青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究竟是性教育还是性教唆,这个“度”量的把握却实在不易行。
尽管青少年大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和阅读大量的性教育乃到性行为方式的“黄色”诱惑,但毕竟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亦是少数人的越轨行为。可如今在性文化节上,双性混交景象的秦砖汉瓦、有4000多年历史,象征着男根的“玉棕”等500多件与性有关的文物,在《红楼梦》被当作秽物搜检大观园的以图绘性交方式的“春宫图”,可以电脑遥控自动旋转摇晃、还可利用床体构造玩各类花样的合欢椅,“太空床”,除了现场演示吸引众人眼球之外,对于善于模仿好冲动的青少年业说,未必不是一种心理暗示和生理诱惑。
性文化节何以变“性亢奋节”
举办性文化节的目的,是要呵护性健康,是要打破过去一些不必要的性禁忌,求得性文化的良性发展。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却是,面对性,这个社会开放了,却不够开明。
2010年一项针对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60%左右的被调查学生持性解放的观念,70%以上被调查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14.4%的未婚高校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
同年,一幅突出“性事”两字的广告,出现在北京国贸地铁站里。不少围观者表示这则广告并非不可以接受,甚至认其广告语的“生命是一场伟大的性事”很有内涵。专家认为,人们越来越能够淡定面对涉性话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然而面对日渐开放的性观念,性教育却显得有些跟不上步伐。在同样的大学生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性行为中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只有28.7%。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如今的寒暑假甚至被称作“学生人流月”。
广州性文化节举办的第一天。美女多的展柜展台前人头攒动,内衣秀与AV女优互动场更是早早就有人“占位”。
而到了原定“防止儿童性侵害,我能做什么”公益讲座时,台下只有三五人。
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参加一次性文化节,而是一个培养性道德、性文明的社会化过程,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时代中国》、搜狐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