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艺术沙龙》:你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孔 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艺术潮流和变革,尤其是近些年,中国现当代艺术往往倾向于剑走偏锋,求新求变,涌现出各种风格,“新水墨”“综合材料”“都市题材”实验性地多媒材介入。艺术圈的气氛浮躁多于沉淀,市场的导向大于对艺术本身的探索。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画者,我也身处在这个漩涡之中,对此也有自己的坚持和困惑。至于如何评价,我想须得且行且看,也许数年之后当浮华的浪潮退去,留下能够立住脚的艺术,这时才可以有一个客观、全面的判断。
《艺术沙龙》:你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孔 超:我想两者并不矛盾。各大拍卖展会上,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榜上头名几乎都是老一辈的美术学院教授,他们的画作既是藏家争相竞价的珍品,也是学院教育临摹学习的范本。好的艺术作品一定也会被市场所认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年上美院时我选择纯艺术专业,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要“守得住寂寞”。我如今愈发地了解这几个字的分量,心里也更加坦然,画好自己的画是最实在的。
《艺术沙龙》:你如何评价“为艺术家在杂志上办展览”的期刊立意?你认为在当下,它是否仍有存在的意义?
孔 超:我觉得这个立意非常好。媒体为艺术家提供各种渠道的展示宣传机会,尤其是在当下信息量激增的时代,一个全面系统的,从作品、生平到艺术看法观点介绍艺术家的平台是很难得的。纸媒的受众面、传播范围和便捷性是传统的实体展览不能相比的。两者可以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艺术沙龙》:如果不上班,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
孔 超:我一直觉得艺术创作应该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自由阐述。所以我的理想生活就是四处闯荡,走走游游,注重每一个当下的体验,发现每一处景致的美好。这几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每次都能有沉甸甸的收获——创作素材、写生作品,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感悟。每次我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小道上,骑行在环海公路上,蹒跚在黄土蔓延的天堑险道上,才觉得生活真實和鲜活,相比之下,都市的浮华都显得遥远和虚幻。
《艺术沙龙》:东游西逛、走南闯北,我们总是对风景特别留恋,却常忽略了旅馆也是一种文化。能否为我们介绍一处你喜欢的旅馆,分享属于你和它的故事?
孔 超:不知道近几年去丽江的朋友,是否对大研古城的摩肩擦踵和日渐商业化感到失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白沙古镇的安静和闲适。因为偏僻,少有游客会多花三十分钟的车程来到这里,古镇更好地保留了纳西族的村落面貌和民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的天空尤其深邃安静。我在白沙住了几日,和步晓青旅和锦里客栈的老板玩得很熟。步晓的设施朴素而齐全,推开门眼前是玉龙雪山,打开窗就能看到白沙壁画的庭院,常有驴友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老板小曦是个能干独立的“80后”,除了独自经营旅舍,还包揽了白沙的快递生意,生活简单而快乐。锦里的风格偏中式,每一处都是精心雕琢装饰,设有茶社、健身房、画室,香烟袅袅,琴瑟悠悠,懒坐上一个下午都不会腻。
《艺术沙龙》:你是否害怕变老?
孔 超:这是自然规律,我坦然接受。
《艺术沙龙》:相比随时可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手书信件在当下已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如今,你还会提笔写信吗?
孔 超:除了母亲节和纪念日外很少写信,但仍会手写记笔记、写日记。我感觉书写的过程也是沉淀心性、捋清思维的过程,将创作中片段的灵感和体悟用笔记录下来的同时,在脑海中也逐渐清晰、系统化起来。通过书写,我也更加了解我自己。
《艺术沙龙》:你有拖延症吗?日常生活中你如何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孔 超:拖延症晚期。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保持条理性,按部就班,事情就总会解决,不要焦头烂额才好。
《艺术沙龙》:什么样的微信公众号对你有持久的吸引力?可否为我们推荐一二?
孔 超:ARIST是我一直订阅的公众号,内容轻松灵活,不晦涩,也没什么花边广告,是我地铁和堵车必备的口袋读物。主编杨啸是个年轻的“90后”,但“出道”很早,画过油画,做过摄影,拍过广告,当过策展人,有一段长而惨淡的咸鱼翻身的励志故事,所以他的眼光很综合,做的订阅号涉猎面也更广、更前沿。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你有何打算?
孔 超:脑海中常有些模糊的景象想尽力去表达,画到纸面上却失了精彩,可见这还是手头的功夫不够。想到画到,这是我目前努力要做的。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你邂逅了哪些好书?
孔 超:正在读《时空中的美术》,作者巫鸿对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给我很大的启发,实在是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