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静等
摘要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其中盐城市海岸线占全省的56%,滩涂资源接近46万hm2,滩涂围垦活动较为频繁,滩涂围垦与开发是盐城市重要的土地利用模式,也是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分析了盐城市沿海滩涂土地利用现状,研究其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规模不断增加,但是未利用地增速远超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速,说明滩涂开发速度超过利用速度。
关键词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盐城市
中图分类号S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323-03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大,然而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开辟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挖掘更加丰富的物质资源,沿海滩涂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人们新的关注点。沿海滩涂是发展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基地,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4-5]。我国是一个滩涂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以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省的滩涂资源最为丰富,占全国滩涂资源的1/4。盐城市濒临黄海,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6-9],全市海岸线长582 km,占全省的56%,滩涂资源接近46万hm2(含辐射沙洲),分别占全省的67%,全国的14%,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在广袤无垠的滩涂上,盐城市滩涂资源的开发潜力和空间很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盐城市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潮能、风能等能源可供开发利用。目前盐城所有的滩涂中有效使用率接近80%,其中潮上带已经开发了95%,潮间带为60%,辐射沙洲的开发近来也受到人们的关注[14]。盐城市沿海滩涂开发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以滩涂围垦的开发模式为主[15]。笔者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研究其沿海滩涂围垦的土地利用变化,包括沿海滩涂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和不同时间段沿海滩涂围垦区的空间变化,以期为未来盐城市沿海滩涂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1980~2013年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区数据统一以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进行提取。
1.2土地利用变化的测算方法
1.2.1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又称土地利用构成,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如国家、地区等)所有土地面积中不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比例关系或结构组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则称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其衡量参数主要是土地变化幅度和速度[16]。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某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总体趋势。某土地类型在某時段内面积变化的绝对量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表征,它直观表达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总量方面的变化情况,其数学表达式为[15]:
K1=Ub-Ua(1)
K2=Ub-UaT(2)
式中,K1为某种土地类型在某时段内的总变化幅度;K2为某种土地类型在某时段内的年变化幅度;Ua为某土地类型研究初期旳数量;Ub为某土地类型研究末期的数量;T为某一研究时段的总年数。
1.2.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是不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变化率的表征,它以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为依托,研究某一时段内土地利用面积的相对变化量[17]。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直观地反映不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面积转变速度的差异情况,也便于准确了解某地土地利用类型的主导趋势。该研究用某时段内某种类型土地的变动幅度即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是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绝对量的动态度K3,其数学表达式为:
K3=Ub-UaUa×1T×100%(3)
式中,K3为某种类型土地在某时段内的动态度。
2结果与分析
2.1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盐城的滩涂围垦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滩涂主要用于发展农牧渔业和盐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沿海地区海水养殖、海洋食品等产业逐步拓展,临港工业起步;2000~2013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大规模发展。新中国成立~1980年前、1980~2000年、2000~2013年3个时期围垦总面积为1 680.14 km2。其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664.95、266.12和749.07 km2,占沿海地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9.6%、15.8%、44.6%。
农用地主要由耕地、林地、水产养殖和其他农用地构成,面积分别为327.77、8.72、222.34和106.11 km2,占农用地面
积比重分别为49.3%、1.3%、33.4%和16%,主要集中分布
在大丰市、射阳县;建设用地以临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城镇建设利用为主,主要分布在大丰市、射阳县、滨海县,面积分别为60.60、82.39、89.30 km2;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台县和大丰市,占未利用地总规模的40.79%和42.17%,未利用地开发速度小于滩涂围垦推进速度,导致围垦区内大片土地呈现尚未利用的状态。2013年盐城市东台县、大丰市、射阳县、滨海县围垦区土地利用结构见图1。沿海滩涂土地利用现状见图2。
2.2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根据盐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公式(1)、(2)计算得出盐城市沿海滩涂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情况(表1)。
从表1可知,1980~2013年盐城市沿海地区的区域总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耕地增长的幅度较大,1980~2013年,耕地面积增加了128.16 km2。其次是水产养殖用地,增长了87.59 km2。随着国家“九五”与“十五”的“百万滩涂开发计划”的推行、江苏建设“海上苏东”战略和沿海大开发战略的相继出台,以围滩造地、开垦荒地为主要内容的沿海开发计划火热进行,因而增加了大量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以及具有盐城特色的水产养殖用地。
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不同时间段盐城市沿海地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K3(表2)。从盐城沿海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K3值来看,1980~2013年,耕地、林地、水产养殖用地分
别以平均1.95%、2.04%和1.97%的速率增加,未利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为19.18%。
由表2可知,在3个不同的时段内,建设用地的动态度K3基本都是最低的,这是由于变化的幅度较小,因而其K3值始终最小。其次动态度较小的是耕地,由于耕地面积的基数较大且变化的幅度较小,因而其动态度K3也较低。而未利用地动态度K3值激增又在于滩涂围垦工程不断推进之后,有大片土地呈现尚未利用的状态。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可以看出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的空间区域范围呈现逐步向海边扩张的趋势,且围垦面积不断增大。由图3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盐城市滩涂围垦区逐渐向沿海逼近(图3)。
3结论
(1)1980~2013年盐城市沿海四县的滩涂围垦区的面积一直呈现不断扩大的状态。在滩涂围垦区中,未利用地的面积所占比值最大,其次为农用地,在农用地的用地结构中,耕地面积所占的农用地比值最大,其次为水产养殖用地,占用面积最小的为林地。从盐城市沿海四县的滩涂围垦区来看,
农用地资源主要集中在射阳县、大丰市,占沿海地区农用地比重分别达到35.13%、46.93%。
(2)从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来看,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几次重要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前,滩涂主要用于发展农牧渔业和盐业生产,围垦区内土地利用相对比较粗放,以盐田和渔业养殖用地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2000年,沿海地区海水养殖、海洋食品等产业逐步拓展,临港工业逐渐起步,围垦区用地类型主要以渔业、耕地等农用地为主;2000年至今,江苏沿海开发战略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大规模发展,围垦区内建设用地稳步增加,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3)1980~2013年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规模虽然不断增加,但是未利用地增速远超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速,沿海滩涂开发速度超过围垦区土地利用速度,围而不用的现象频发。因此,该研究成果可以为盐城市合理安排滩涂开发时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芳,朱跃华.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模式及其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4):619-628.
[2] 陈洪全,张华兵.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湿地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问题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36-37.
[3] 马育军,黄贤金.江苏省沿海滩涂开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宄[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4):28-34.
[4] 许艳,濮励杰.江苏海岸带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研究: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4):643-652.
[5] 章志,宋晓村,邱宇,等.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45-49.
[6] 侯西勇,徐新良.21世纪初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研究, 2011, 30(8): 1370-1379.
[7] 王爱军,高抒.江苏王港海岸湿地的围垦现状及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6):822-829.
[8] 刘康,陈伟,吴群.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4):430-436.
[9] 孟尔君,唐伯平.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7-29.
[10] 陈君,张长宽,林康,等.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围垦开发利用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9(2):213-219.
[11] 韩爽,张华兵.盐城市沿海滩涂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特区经济,2010(11):54-55.
[12] 張晓祥,严长清,徐盼,等.近代以来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历史演变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11):1549-1558.
[13] 李洪山,刘璐,王涛,等.江苏盐城滩涂资源利用及其发展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724-726.
[14] 张幸.东台围垦区滩涂湿地生态安全评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5] 顾进伟.大丰沿海滩涂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6] 史利江,王圣云,姚晓军,等.1994-2006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468-1479.
[17] 韩书成,濮励杰,李冬梅,等.江苏省建设用地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