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妇女首饰步摇考

2015-04-29 00:44卢秀文
敦煌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敦煌石窟首饰妇女

卢秀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妇女首饰步摇称谓、使用方法等的考察,说明敦煌妇女使用步摇的类型。敦煌妇女首饰文化的发展,不仅同历史生活相关,而且也与不同时代审美时尚的变化、经济生活的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同文化心理结构和整个社会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敦煌妇女首饰呈现时代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敦煌石窟;妇女;首饰;步摇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2-0022-06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tegories of dangling ornaments worn by Dunhuang ladies by examining their names and usage. The development of headgear culture among Dunhuang ladies wa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historical life, but also closely connected to changes of aesthetic taste, economic developments,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ethnic groups, structures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society at different times. These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variou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splayed by the headgear of Dunhuang ladies.

Keywords: dangling ornaments; headgear; women; Dunhuang caves

敦煌石窟表现出的首饰图像是原创性的,其中有的图像是首次出现,选择这种原创性的图像为研究对象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对揭示石窟的“历史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敦煌石窟中的妇女首饰种类繁多,大致有步摇、钗、簪、梳、钿、胜等。本文拟对敦煌首饰步摇类型、质料及其特征做一考察。

一 步摇称谓及使用方法

“步摇”,史书及诗中多有涉及,《释名》曰:

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1]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陈祥道云:

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2]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曰:

又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头上步摇、环佩,加赐各一具。[3]

步摇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呈花枝、菱形、鸟、鱼等形状,属单件首饰,使用时直接插在发髻上;另一种将步摇加于冠上,即和冠身合为一体,称为“步摇冠”。步摇冠,主要以花枝、草叶形为主,为宫中后妃或贵族妇女所佩戴。

步摇的使用方法有三种:

一、附在钗、簪、钿之上。一般用金银丝编为树枝、花枝、草叶和凤、鸟等形状,上缀金、银、玛瑙等珠宝首饰,使用时插于发际,随着步履行进,下垂的多彩珠玉亦随之摆动,故名步摇。

二、步摇与副并提。汉代的步摇,即商周时期的副,当指头上的假髻。《周礼·天官·追师》:

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4]

东汉郑玄注:

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步摇矣。[4]693

从东汉画像和典籍所提供的资料看,汉代妇女的首饰有“副笄六珈”制度。《后汉书·舆服志》云: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韪,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5]

《毛诗传》曰:

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珈,笄饰之最盛者,所以别尊卑。[6]

郑玄笺:

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6]313

笄是后来的钗,如果在钗上装缀一个可活动的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这种首饰称步摇。

三、步摇,又称步摇鬓,是长鬓之一种,即为有分枝的长鬓。东汉时多与假髻合为一体,为假髻的组成部分。《后汉书·乌桓传》曰:

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帼步摇。[7]

文中将假髻与步摇两名合称为“帼步摇”。

上述三种称谓,第一、二种,说明步摇是附在钗、钿之上的饰物,钗顶造型,有凤鸟、花枝等,钗上穿孔,孔中挂一串珠玉垂下,即步摇。第三种说法,步摇,又称“步摇鬓”,是长鬓的一种:

《冯鉴后事》云,晋永嘉中,以发为步摇之状,名曰鬓。[8]

鬓:即两鬓发,一般指发际贴在两鬓,即在耳际两侧,如两叶状,多为假发。而步摇是活动的饰物。这种饰物,可从诸多出土文物中找到实例,如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发式上插对称的步摇饰及北宋初年画师手中的《玉步摇图》等。

步摇,在历代诗文中多有描述。

晋傅玄《有女篇》载:

头上金步摇,耳系明月珰。[9]

南朝女诗人沈满愿作《咏步摇花》云:

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琼。[10]

顾况《王朗中妓席五咏》诗云:“玉作搔头金步摇。”[11]和凝《临江仙》曰:“凤凰双飐步摇金。”[12]

上述诗词中所描述的步摇,出现金、银、碧珠翠、凤凰双飐,多指宫廷妇女首饰。从中可看出步摇在妇女首饰中的表现形式和装饰所起的作用。分析这几联诗词,可以想见当时妇女首饰采用了传统的制造工艺技术,并反映出当时首饰工艺技术的发展。

步摇使用质料有金、银、翡翠、玛瑙、琥珀、水晶、绿松石等,但以金玉为多。《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第五》注引《江表传》曰孙皓“使尚方以金作华燧、步摇、假髻以千数”[13]。可知当时使用金步摇之盛。步摇的垂珠多以五彩,即红、黄、青、黑、白间而贯之,其他还有珍珠、琉璃、明月珠等。形制有花枝、宝叶、凤、蝶等。从文献中得知,这种首饰自汉至唐五代,在贵族妇女中颇为流行。

二 敦煌妇女步摇类型与质料

(一)步摇类型

敦煌石窟妇女所饰步摇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草叶型步摇。所谓草叶型步摇,即垂在钗上的步摇串似草叶形状,多由三瓣叶子和蓓蕾组成,有的中间饰花蕊。这类步摇,一般由两层或三层组成。层层垂下的草叶形成塔形,上层草叶造型小,越往下越大。草叶型多为三片叶子,亦见五片叶组成草叶花。莫高窟盛唐第444窟两身汉族女供养人,两鬓抱面,头戴凤冠,上饰发钗、簪、梳。发钗上垂草叶型步摇,颈饰双层项链。莫高窟第130窟一贵族女供养人的步摇,是在发上插凤簪,两只凤大小不一。凤口衔草叶型步摇。这件步摇属单件首饰(图1)。

莫高窟五代至宋初第427窟,甬道壁画中的凉国夫人,博鬓抱面,面部前额饰一翠玉花形钿,头戴桃形凤冠。冠顶一只凤鸟,立在莲花座上,凤呈团形,头向尾部曲卷,似桃形状。冠两侧各插八瓣叶组成的莲形花钿和四支黄色花钿,内缀蓝色点状宝珠装饰,凤下部接近额中部位,有三对蓝色角梳,两侧垂草叶形步摇饰。步摇共三层,每层由三瓣叶组成多个花束,两侧又各插三支圆顶型发簪。凉国夫人内衣领上饰团花,穿宽袖襦裙,外着红色披巾。榆林窟五代第16窟甬道绘曹议金夫人供养像,头戴宝冠,饰草叶型步摇。面部饰花钿、鸟形面靥妆,身穿弧形翻领窄袖大衫。翻领和袖口有精美的凤鸟花草纹锦图案,纹样十分少见。

第二类:花钗型步摇。所谓花钗步摇,指冠上两侧插多支钗。钗顶刻、绘各种花束,每支花钗顶穿孔,孔上垂步摇,故称花钗步摇。有的冠两侧各插二、四、六支不等的钗、簪。这种步摇后期较多,尤多见于少数民族贵族女子、侍女。敦煌西千佛洞五代第16窟甬道东壁绘有一幅回鹘王妃供养图,回鹘王妃的上半身保存较好。王妃头戴桃形凤冠,博鬓抱面,发髻两侧上插花钗步摇,花钗上垂花蕾。该窟大约修建于936至940年之间,即曹元德执政时期。榆林窟西夏第2、3窟妇女均饰花钗步摇。其中第2窟西壁门南侧水月观音图下有女供养人8身,皆戴桃形冠,冠仅罩住发髻,冠下发际插簪花钗步摇。

第三类:鱼型步摇。沙州回鹘时期莫高窟第409窟中的回鹘女供养人,红唇,戴桃形凤冠。凤冠底座由三个菱形花钿组成。冠两侧饰两层花钗,第一层钗顶为花蕾形,第二层钗顶为菱格形,是用金银片组成的鱼形步摇(图2)。

(二)步摇质料

敦煌妇女步摇质料有:玛瑙、金、银、宝珠等。

第一类玛瑙步摇。是将玛瑙磨成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做成草叶形或花枝状,一般由三片叶子组成一组,每层玛瑙珠由一至五、七不等的玛瑙珠串起来垂下,走路左右摇摆,是为玛瑙步摇。

莫高窟第79窟甬道所绘节度使曹元忠夫人,头戴凤钗、簪冠,上插角梳,两侧垂步摇。其步摇用玛瑙做成草叶花,由三片叶子组成一组,第一层一片,第二层两片,第三层四、五片不等,形似塔形层层垂下。莫高窟第61窟所绘女供养人头戴凤冠,高冠底座两侧插两支凤钗,钗顶凤鸟呈卷曲状,凤身饰宝珠,凤口衔一长珠串步摇。这串步摇上两侧各有三枝花束,每枝花束中间有一颗绿色玛瑙珠,并用金银长带连接,做成三支草叶花型步摇。步摇共三层:上层三支草叶花,花束中饰绿色宝珠;第二层有三个花束中饰绿色宝珠;第三层三支草叶有花蕊,长步摇下垂近肩(图3)。

榆林窟五代第12窟甬道所绘曹议金夫人,称为“秦国开公主”,头戴宝冠,垂玛瑙步摇,上嵌各色玛瑙宝珠,面部化妆,饰花钿、鸟形面靥妆,身穿翻领窄袖通襟回鹘装。类似的步摇又见于敦煌绢画父母恩重经变,为北宋(10世纪)作品。其中一妇女发髻上有一对飞鸟,口衔步摇(图4)。

第二类宝珠步摇。用珠宝编成,饰三、五层不等,每层有三颗宝珠组成一组,越往下数量越多。冠左右两侧的宝珠步摇串,垂一至二十颗宝珠不等,宝珠由多组小的花草组成,每组有四五颗。

莫高窟五代第98窟东壁绘于阗国皇后曹氏,头顶凤冠垂宝珠步摇,面饰花钿妆,项饰珠。其凤冠,一凤立于莲花座上,莲座两侧饰八支钗,每侧各四支。其左右两侧分别垂两串步摇:左侧长步摇串共垂二十颗宝珠,短步摇垂四颗宝珠;右侧长步摇垂十九颗宝珠,短步摇垂三颗宝珠。宝珠均蓝色(图5)。皇后曹氏供养像,面部突出了特有的妆饰,花钿、面靥、红唇,粉脂也非常艳丽。身着披帔,双手捧香炉,做供养状。题名“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一心供养”[14],这里的曹氏即曹议金长女。是五代女子妆饰美的代表。

第三类金银步摇。是用金银片磨成圆形或椭圆形,为金银制成步摇并“以黄金为山题”。

莫高窟五代第61窟绘一女供养人,双手托花盘,榜题“姊甘州圣天可汗天公主一心供养”,是曹议金之女的画像,穿大袖裙糯,披绣花幢子,戴瑟瑟珠。

第61窟东壁壁画中,南侧左起第一身女供养人为曹议金夫人,榜题:“故母北方大回鹘国圣天的子敕授秦国天公主陇西李氏……”头戴大桃形冠,两侧云顶形簪,由多个花瓣组成,下垂金银草叶花饰步摇(图6)。面相丰满,额前、眼下饰花钿,唇两侧饰面靥妆,红粉樱唇,柳眉,身穿高贵的回鹘礼服。这身女供养人冠饰,显示了回鹘女子特有的装饰,特别是金银珠片组成的草叶花步摇,是五代时期的作品。

上述几件步摇设计巧妙,造型制作精美,为中国装饰艺术品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时表现出贵族妇女的妆饰美,这是画像本人和画师的共同需要,也是社会的审美要求。

敦煌妇女服饰与各代服制有一定的关系,从上述实例看,步摇在早期壁画中未见出现,目前所见最早出现在莫高窟盛唐第130、444窟。步摇汉代已有之,考古发现魏晋时期实物,隋唐陕西墓中亦发现妇女饰步摇。为什么中原地区出现较早,而敦煌出现则晚呢?其原因与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地处边陲,步摇首饰传到敦煌要稍晚一些。但从上述举例看,敦煌妇女步摇大多出现在五代;宋以后,尤回鹘女子中多见。这一现象,似有以下原因:

一是敦煌及其周边地区生活着很多回鹘人,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伊州回鹘的使节经常来往于敦煌。沙州回鹘,具有唐宋敦煌服饰传统和回鹘民族风格相混合的特点。而后期服饰,表现出更加鲜明浓郁的回鹘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特别是在妇女服饰上较为明显。五代、宋时敦煌妇女服饰丰富多彩,首饰步摇就是一例。

二是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有很多外来移民,使敦煌地区成为一个多民族居住区,促进了敦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其中也包括服饰。敦煌妇女步摇类型,在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中出现,其中的回鹘王妃,头戴桃形凤冠,梳高髻又平分两侧髻发。以鬓发拢掩两侧,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发式[15]。发髻两侧插金钗并各饰一对草叶枝和花蕾步摇。类似的步摇饰在敦煌壁画回鹘妇女发饰上出现。文化间的交流是多方面的,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的胡汉联姻非常盛行[16-17]。这种联婚促使敦煌地区的社会观念、风俗和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是五代敦煌地区妇女首饰兴盛的原因。

总之,敦煌妇女首饰的多样性,有助于古代服饰的深入研究,亦为服饰考古、民俗、历史的各个专题分门别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过去学者们主要注意妇女服饰文献的研究,而对于这些图像本身尽量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妇女首饰,是不够全面的,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少数民族妇女首饰的来源”,在敦煌各时期史料中的相关详细资料,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 结 语

纵观历史,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妇女对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要求是多样的,这是敦煌妇女首饰呈现时代性的根本原因。敦煌妇女服饰文化的发展,不仅同历史生活相关,而且也与不同时代审美时尚的变化、经济生活的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同文化心理结构和整个社会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敦煌妇女首饰步摇,对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它也启示我们如何去寻找那些还被埋藏着的民间风俗,从而对明确敦煌服饰史的发展、首饰审美艺术的再现以及它们所直接反映的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60:74.

[2]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58.

[3]范晔.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5:421.

[4]佚名.周礼:天官:追师[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693.

[5]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3676-3677.

[6]毛诗正义[M]//毛亨,传.郑玄,笺.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313.

[7]范晔.后汉书:乌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79.

[8]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M].北京:中华书局,1989:142.

[9]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63:557.

[10]欧阳询.艺文类聚:服饰部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1223.

[11]顾况.王朗中妓席五咏:箜篌[M]//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267.北京:中华书局,1999:2961.

[12]赵崇祚.花间集:卷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07.

[13]陈寿.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第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4:1202.

[14]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2.

[15]李肖冰.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83.

[16]苏莹辉.从莫高、榆林二窟供养者像看瓜、沙曹氏的联姻外族[G]//敦煌研究院.榆林窟研究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35-238.

[17]郑炳林.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胡汉联姻[J].中国史研究,2004(1):63-72.

猜你喜欢
敦煌石窟首饰妇女
敦煌石窟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当代妇女的工作
历史留恋与粉本传承——敦煌石窟西夏千佛图像研究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