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传承及其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2015-04-29 00:44徐玉庄
北方音乐 2015年23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趋势

徐玉庄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且极具表现力,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具有传承,同时又有发展。本文先分析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然后分析其发展新趋势,从而可以以更完善的姿态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趋势;传承;学院派唱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它以各类民族语言为基础,对传统艺术进行继承,同时还要不断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演唱艺术[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走向世界。鉴于此,中国民族声乐要想更加完善,需不断传承,同时注重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

在中国,民族声乐是一种歌唱艺术,它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形成的。民族声乐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戏曲演唱、曲艺说唱以及民间歌曲演唱[2]。在传承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演唱方法的准确性,同时对真假声的配合、咬字吐字的清晰度等方面均有要求。“口传心授”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的传承方式,在唱法的传承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字”,即字正腔圆

从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精华来讲,“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极具独特艺术魅力,注重“字正腔圆”。在我国的古代声乐中,有很多典籍对咬字问题做出论述,比如《曲律》中关于“字清”的论述;《唱论》中关于“字真”的评论;还有《闲情偶遇》中关于“有口无口”的论述等[3]。由此可见,在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中,非常注重“咬字”。除此之外,在上述乐论的典籍中,还讲解了咬字对演唱技巧的规范,体现出咬字是衡量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情”,即声情并茂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在春秋时期的韩国民间唱女中,韩娥的延长水平非常高超,后人称其声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娥在演唱民族声乐时,投入真切的情感,进而感染听众,让听众随着她的悲喜而悲喜。

在《闲情偶寄》中,作者李渔指出,“情”是歌唱的第一要事,若在演唱的过程中未投入感情,则会沦为“第二、第三等此曲”。因此,对于成功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来讲,一方面要做到咬字清晰,另一方面,还要以情带声,将“情”贯穿到整个演唱过程中,从而可以以情动人。对于“无情”的演唱来讲,纵使演唱技巧如何高超,仍然无法实现与听众的心灵沟通。

(三)“韵”,即韵味十足

“韵”,指的是要求演唱时做到“韵味十足”,它既是展现作品魅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评判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标准。因此,在演唱中国民族声乐,需要讲究韵味。

演唱中国民族声乐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究其韵味,比如规律性声调和整体性节奏的语言中、歌唱艺术的整个过程中等[4]。其中,我国就有“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的说法。因此,要想演唱民族声乐时自成风格,需要重视其韵味。此外,我国的润腔技法非常之多,在演唱的过程中,即使是同样的扮相、唱法,对于不同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均需要采用不同的声音。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新趋势

在新时期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呈现出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沿袭原生态唱法

在传统的中国民族声乐中,融入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体现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等,并以歌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原生态唱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对于不同地域的人民来讲,由于其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熏陶等存在差异,故而在歌唱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新时期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沿袭原生态唱法,凸显不同地域人民的智慧、风土人情等,促使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回归本真,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让广大听众了解最纯真的形态特征,利用声乐的传情达意,抒发劳动人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

(二)借鉴民族通俗唱法

我国幅员辽阔,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一个大家庭,即中华民族。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虽然一部分民族逐渐被汉化,但是,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自身的特色,无论是在声乐歌唱技巧方面,还是唱法方面,均保留着“原汁原味”。人们将此类未经修饰歌唱方式成为“民族通俗唱法”。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已经见过太多被修饰后的美好事物,甚至似乎已经开始“漠然”,当面对最淳朴、纯真的自然歌声时,会不禁撩动心弦,触碰到内心的柔软之处。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需借鉴民族通俗唱法,让听众感受到自然气息,倍感亲切。

(三)向“学院派唱法”发展

所谓“学院派唱法”,指的是经过学院教师的训练,然后才形成的一种演唱风格。与原生态唱法相比,“学院派唱法”是经过修饰、训练的,其中融入可西方歌唱文化,它主要起源与歌唱专业院校得名。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联系的日益密切,音乐上的交流逐渐增多。在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既从传统歌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融入西方歌唱文化,凸显出浓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在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融入“学院派唱法”后,可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从而让民族声乐艺术培养出更多受众,甚至是爱好者。如此一来,可以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声乐是我国的一大艺术瑰宝,其中闪耀着广大劳动人们的智慧。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不断向前。其中,在继承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字”,即字正腔圆;“情”,即声情并茂;“韵”,即韵味十足。在发展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势,沿袭原生态唱法、借鉴民族通俗唱法、向“学院派唱法”发展。如此一来,既能传承其精华部分,同时还不断迎合时代潮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推动中国民族声乐的良好发展,使其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方丽萍.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趋势[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21-123.

[2]郝娜.高端对话——中国民族声乐传承、发展与创新[J].音乐生活,2015(08):24-27.

[3]杨晓秀.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5(18):23-24.

[4]聂蓉.浅谈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J].音乐时空,2014 (10):81.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趋势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