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一种两收”绿色生产技术研究

2015-04-29 14:06徐秀娟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种植模式水稻

徐秀娟等

摘要水稻“一种两收”具有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稻田产出和节本增效等的技术优势,适应长江流域一些特定稻区水稻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的一种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明确了安徽沿江地区再生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品种选择、头季稻育秧机插、前后季水肥综合管理、留茬高度等关键技术及指标,并分析了水稻“一种两收”的适宜发展区域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种植模式;绿色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150-03

水稻“一种两收”就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经过科学的管理,使其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稻作方法,又称“再生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末郭义恭所著《广志》、张湛著《养身要术》和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中均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再生稻的发展几经反复。20世纪90年代初再生稻在安徽省曾有一段快速发展时期,最大面积达13万hm2以上,随后几年因粮食连续丰收,1996年再次出现“卖粮难”,全国的粮食生产受到困扰,也影响再生稻的发展。2000年后随着水稻机收的发展,使再生稻种植渐入低谷。近年随着种植制度的调整,双季稻种植大幅缩减,传统的稻-油种植模式逐渐被稻-麦种植模式所取代,但在沿江江南以及山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及其抗灾稳产性均难以满足生产要求。另一方面,种植再生稻可以实现水稻“一种两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同时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特别对于大户可以错开“稻-麦”种植的用工高峰,大幅节约用工成本和生产成本。此外,水稻“一种两收”还大大缓解了秸秆全量还田的压力与秸秆禁烧之间的社会矛盾。近年来,安徽省沿江单双季稻混作区农民自发尝试“一种两收”新型种植模式,该种植技术完全符合我国农业正在主推的绿色增产模式。初步统计,2014年安徽省再生稻面积恢复超过0.66万hm2。

为了规范安徽省再生稻的种植,促进新型生产模式的发展,沿江再生稻绿色生產模式研究项目组在田间试验和技术示范验证的基础上,从品种选择、头季稻播种、培育机插壮秧、大田移栽、大田水肥管理、机械收获、再生季水肥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了适合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1再生稻品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再生季产量高低与水稻再生能力显著相关,要想获得高产首先必须要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其次,适宜于再生稻种植的品种,其生育期要适宜且能充分利用单双季稻混作区的有效生长季节,同时要保证后季能安全齐穗和成熟。因此,应选择头季生育期在135 d左右、再生季为60 d左右的早中稻品种。第三,品种应为分蘖力强、丰产性和综合抗性好、产量潜力高的优质品种。此外,再生季光温条件适宜于优质米生产,再生稻应优先考虑选择优质米,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米的市场竞争力。

品种选择具体要求:头季成熟后期茎鞘有较多茎鞘贮藏物,品种千粒重高(26 g以上)且着粒数中等(150~180粒/穗)。头季地上部低节位密集、低节位再生芽不(少)缺位。再生季营养生长期为25~30 d,生长较快且量充足;灌浆转色迅速,且耐低温结实。在综合抗性上不仅要抗病(重点是纹枯病),而且耐逆境能力要强,如头季稻耐苗期低温和穗期高温,再生季耐低温结实。2011~2014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和中试示范表明,适宜安徽沿江单双季混作区作再生稻种植的品种有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金优284、D优华占等。再生稻品种选择应该考虑两季。

2水稻“一种两收”绿色种植技术

早中稻(超级杂稻)“一种两收”的高产技术路线应是在选择好优良品种(组合)的基础上争取获得多穗为主,同时兼顾每穗较多的实粒数和粒重。因此,栽培技术应当遵循3个原则:①头季稻(茎、根)中培育具有旺盛生活力的腋芽,提高萌发率;②保证头季稻合适的密度及较多的萌发节位;③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稻生育季节。

2.1头季稻丰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2.1.1适期播种,优化生育进程与季节同步,兼顾两季高产稳产。

从气候条件看,安徽沿江地区“寒露风”是在9月15~22日前后来临,而头季稻收割到再生稻齐穗一般需25~30 d。为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并获高产,头季稻要在3 月底至4月初播种,使头季在8月15日前成熟(130~135 d的早中稻),再生季在9 月18日前安全齐穗,10月20日前安全成熟。

根据上述原则选用的早中熟杂交早中稻品种2012~2013年连续2年的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1)表明,3月31日播种的均能安全齐穗并收获,而4月11 、19日播种的齐穗期都在9 月中旬以后,10 月底至11 月初成熟。试验的两组合4月11、19日播种处理再生季有部分穗在“寒露风”来临前不能抽出。

因此,安徽沿江地区以早中稻作再生稻头季适宜的播种期在4月5日前后,采用机插栽培20 d左右秧龄,4月底5月初机插。

2.1.2按平衡栽培法培育标准壮秧,高质量机插。

2.1.2.1稀播化控旱育培育机插标准壮秧。

播种前按技术规范[4-5]做好育秧营养土或育秧基质、秧盘、秧田、播种流水线(播种器)等准备。因种控制适宜播种量:杂交中籼稻65~ 75 g/盘,常规中籼稻80~90 g/盘,每公顷大田准备270~300盘,折合大田用种量为19.5~27.0 kg/hm2。做好秧苗管理:

(1)塑料拱棚或育秧工场保温育秧。再生稻头季育秧较早,要求保温育秧;但齐苗后应注意育秧拱棚内温度要适宜,控制在26~30 ℃,超过该温度要揭两头膜降温。在秧苗2叶1心期前后的晴天中午揭开两头膜降温和炼苗。

(2)水浆管理。要求旱育或湿润管理,湿润管理秧床沟有水,畦面保持湿润状态即可。

(3)病虫草害防治。苗期重点防治立枯病、苗瘟、烂秧、稻蓟马、灰飞虱等病虫害,移栽前带药下大田,使用要高效。

(4)施好送嫁肥。采用营养土或专用基质育秧,原则上苗床期不需要追肥;如培肥不力中期明显脱肥,适时追施接力肥:一般按照每张秧盘追施3~5 g尿素,并用清水淋洗防灼苗。移栽前1~2 d按照每张秧盘追施4~6 g尿素追施送嫁肥,尽量在15:00~17:00追肥,早、晚叶片有露水珠不能追肥,以防烧叶。

2.1.2.2精细整地,适龄合理密植。

移栽前精细整地,要求土碎泥烂、土肥均匀,田面无杂草残茬,大田高低差度小于3 cm,并沉实2~3 d待插。移栽前1~2 d施送嫁肥和送嫁药,叶龄4~5叶、秧龄(25±2)d及时机插,机插后3~5 d要及时移密补缺。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上的有效穗稻桩作为母体再生的,再生稻的有效成穗数与头季稻的稻丛桩数有密切关联,基本呈正比,所以应把头季稻高产结构建立在适当多穴、有足够有效穗的基础上。因此,要插足基本苗数:中等肥力田块插足24.0万~27.0万穴/hm2、基本苗75.0万~90.0万/hm2;高肥力田24.0万~17.0万穴/hm2、基本苗60.0万~75.0万/hm2;争取头季稻有效穗数达270.0万~300.0万穗/hm2。

选用再生力较强的品种,无损伤群体每个母茎平均可培育1.5~2.5株有效再生穗,30%机械压伤的平均成穗0.5个,促使再生季群体有效穗数达到219.0万~360.0万穗/hm2,从而确保再生季稳产、高产。

2.1.3加强大田管理,确保头季健康高产。

2.1.3.1根据基础地力因产合理施肥。

头季目标产量定为8 250~9 750 kg/hm2,中等肥力田(空白无氮产量6 000 kg/hm2),一般头季施纯氮195~225 kg/hm2、磷肥(P2O5)60~75 kg/hm2、钾肥(K2O)180~225 kg/hm2。低肥力田块适当增施有机肥(饼肥、商品有机肥等)。

肥料施用分配:氮肥作基肥50%,蘖肥20%,穗肥30%;磷肥全部作基肥;鉀肥作基肥40%~50%,拔节肥50%~60%。

2.1.3.2湿润节水灌溉。

再生苗因生育前期发根量少,独立根系不够发达,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由母茎供应和从老根吸收,所以头季稻根系发达、活力强至关重要。

因此,头季稻水分管理应以薄水插秧、促分蘖;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幼穗分化初期回薄水;施穗肥后水分自然落干保持田间湿润,适度轻露,增加土壤氧气,促进发根,增强稻根活力;以后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7 d断水,以收割时土壤湿润不陷脚为宜。

总之,要做到以水调气、以气促根,达到活根壮秆壮芽、成熟时青枝蜡秆的目的。

2.1.3.3

综合防控病虫草害。

分蘖期需重点防治纹枯病、苗叶瘟、条纹叶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拔节-孕穗期需重点防治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抽穗、扬花期需重点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头季重点防治好纹枯病,防止茎鞘受伤,确保后季再生能力。

2.2再生季稳产保优栽培关键技术

2.2.1提前施足促芽肥。

再生稻是利用早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当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促芽肥不但可以延长头季稻上3叶的功能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水稻潜伏腋芽的萌发。因此,施好促芽肥至关重要,即在早稻齐穗后15~20 d(收割前15~20 d)进行,施120.0~150.0 kg/hm2 45%三元复合肥;5~7 d也即收割前15~10 d,灌最后一次“跑马水”,同时施尿素180.0~210.0 kg/hm2。

头季稻收割前10 d田间自然落干,二次烤田,确保收割时田面干硬,收割时收割机不会将前茬稻桩压入泥中,减少头季机收对再生季的不利影响。

2.2.2留高桩适时收获头季稻。

留稻桩高度直接影响到再生稻的生育期和产量。在一定范围内,留稻桩矮的生育期较长、产量高。但在双季稻北缘地区要考虑到再生季能否正常成熟,长江流域再生稻如留茬太低,再生季生育期太长,往往不能正常成熟,反而影响产量。再生根主要由低位再生苗产生,随留桩高度的降低,再生稻齐穗期再生根根量及再生根根量占再生稻总根量的比例增大,而头季根根量减小;高留桩有利于头季根系活力的恢复与维持,而低留桩有利于再生根的发生。

头季稻九成黄时及时收获。安徽沿江地区一般在8月15~20日前后收割,最迟不晚于8月25日。收割时留茬口35~40 cm较为适宜,能兼顾安全成熟和产量(表2)。

2.2.3及时补充营养,加强再生季田间管理。

收割后3 d灌“跑马水”,同时追施尿素120.0~180.0 kg/hm2,促进再生分蘖早生快发。同时施用再生稻营养套餐:孕穗期追施尿素37.5 kg/hm2、钾肥75.0 kg/hm2;始穗后5 d左右配施 “九二0”30.0 g/hm2+水450.0 kg/hm2,防止包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以提高结实率。

再生季的水浆管理以浅水-湿润、干湿交替为主。再生季的病虫害较少,基本不需化学防治,后期偶有迁飞性的稻飞虱,根据病虫预报及时采用安全、绿色的生物化学药剂防治。确保再生季稻米不仅米质优良,而且食用安全性好。

3结论与讨论

3.1水稻“一种两收”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是适宜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一种新型绿色生产模式

水稻“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秧田;同时再生季生育期短,可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而增产;该研究提出了机插机收种植技术,简单易行,经济高效,适应目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而且其秸秆还田量小且分2次,还田秸秆对土壤及后作生育的负影响小,有利于秸秆还田的实施,符合“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绿色增产模式要求。

3.2水稻“一种两收”绿色种植模式在安徽适宜发展区域

水稻“一种两收”适宜于温光水资源较充裕(一季有余而双季不足)的双季稻北缘及以南的单双季过渡区,同时也适合安徽省皖西南山区的水稻种植区,特别是再生季可以发展绿色甚至有机稻米生产。另外,沿江环湖低洼地,冬季种植麦(油)渍害重产量不高不稳地区,是“稻-麦”种植制的重要替代模式,可以作为避涝降渍害栽培的一种新模式。近年在安徽沿江地区开展的技术示范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目前很多大户自发应用,与此同时还衍生出“绿肥-再生稻”、“冬菜-再生稻”、 “马铃薯-再生稻”等新的种植模式。

3.3水稻“一种两收”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体上,再生稻技术研究落后于生产,再生季高产技术研究还是停留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留茬高度、促芽肥),超级稻机收后的二季栽培管理有待完善;再生稻头季机械化高产技术研究滞后,特别是适应再生稻机收机械研制基本空白;机种机收环节关键技术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头季稻的机收对再生季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仍然较大。目前主要靠品种的再生力来自发调节和弥补。另外,专用品种研发不足,生产上再生稻品种筛选不够系统、科学。

生产上宣传引导不够,还有很多大户没有接触过该技术,惠农惠粮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也限制了其发展。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蔡农.再生稻利用的可行性[J].湖北农业科学,1987(4):2-5.

[2] 浙江农业大学.实用水稻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8-107.

[3]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等.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1-8.

[4] 吴文革,杨剑波,许有尊,等.安徽省地方标准: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34/T2259-2014[S].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4.

[5] 李霞红,孙如银,李福军,等.安徽省地方标准:江淮地区机插杂交稻高产栽培技術规程:DB34T 1401-2011[S].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1.

[6] 易镇邪,屠乃美,陈平平.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根系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5,20(1):56-59.

猜你喜欢
种植模式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一季水稻
水稻花
旱粮—黄秋葵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的研究
旱粮—黄秋葵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及保鲜技术规程
冀北山地果树下食用菌种植模式研究
建平县发展种植饲用玉米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