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程佳等
摘要[目的] 比较青刺果油不同提取方法的差异。 [方法]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CFE)、超声法和压榨法提取青刺果油,从得油率、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等方面进行对比,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3种方法所得油脂的成分与含量。 [结果] SCFE法、超声法和压榨法的得油率分别为31.9%、32.5%、28.2%;所得油脂中主要脂肪酸成分相同,均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分别为1.00∶1.58∶1.47、1.00∶1.75∶1.63、1.00∶1.67∶1.52。[结论] 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青刺果油更可行。
关键词青刺果油;超临界CO2萃取;超声法;压榨法;GCMS
中图分类号S5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019-02
青刺果(Prinsepia utilis Rogle)为蔷薇科(Rosaecae)扁核木属(Prinsepia Royle)植物,别名青刺尖、打油果,生长于海拔1 000~3 000 m的山坡、溪边或灌木丛中,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青刺果始载于《滇南本草》,其曰:“性微寒,味苦。功一切疮毒痈疽,有脓出头,无脓立消;散结核,嚼细用酒服。” 现代文献报道青刺果具有抗菌、免疫抑制、抗氧化、降血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青刺果油为从青刺果的干燥成熟果实中提取得到的脂肪油,其作为一种特殊食用油在民间已使用多年,尤其在纳西族、白族、彝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中更是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
青刺果油的提取目前主要采用压榨法,该法出油率低、劳动强度大,且由于榨油过程中有生胚蒸炒的工序,温度较高,蛋白质变性严重,油料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超临界CO2 萃取法因其无毒、不燃、萃取温度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超声法因超声波具有强大能量,且可产生空化现象,能加快油脂渗出速度,提高出油率,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植物油脂的提取。该试验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超声法提取青刺果油,与压榨青刺果油一起进行GCMS分析,筛选出最佳提取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试料
青刺果(云南大理);青刺果油(压榨法,云南大理);CO2(江西省氨厂,纯度>99.50%);石油醚(60~90 ℃,广州化学试剂厂)。
1.2仪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DSQⅡ,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旋转蒸发仪(RE52-05,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仪(2L+R;美晨高新分离技术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CP225D,德国Sartorius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超声法提取青刺果油。
取青刺果粉碎过40目筛,称取30 g过筛后的青刺果粉末置1 00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5倍量的石油醚(沸程60~90 ℃),在超声功率为100 W下室温提取2次,每次1 h,合并石油醚液,抽滤2次,收集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青刺果油。
1.3.2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青刺果油。
取青刺果粉碎过40目筛,称取30 g过筛后的青刺果粉末置萃取釜中,对萃取釜、分离釜进行加热,对储蓄罐进行冷却。当温度达到所设定的温度时,打开高压泵对萃取釜、分离釜进行加压,萃取温度为50 ℃,萃取压力为30 MPa,分离釜温度为40 ℃,压力5 MPa。当压力分别达到选定的萃取压力和分离压力时,开始循环萃取,调节CO2动态流量,待系统稳定后,萃取2 h,得青刺果油。
1.3.3理化指标分析。
酸值参考《中国药典》附录Ⅸ N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中关于酸值的测定方法;碘值参考《中国药典》附录Ⅸ N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中关于碘值的测定方法;皂化值参考《中国药典》附录Ⅸ N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中关于碘值的测定方法。
1.3.4脂肪酸分析。
1.3.4.1油样前处理。取一滴油样,加入1 mol/L的硫酸甲醇溶液2 ml,60 ℃水浴反应20 min,加10 ml水洗,用2 ml正己烷萃取后脱水进样。
1.3.4.2
气质条件。色谱柱为DB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进样口温度230 ℃;升温程序为190 ℃,保持30 min。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1.0 ml/min。进样方式为分流进样;分流比为30∶1;进样量1 μl。色谱与质谱接口温度230 ℃。电离方式电子轰击源;监测方式为全扫描;扫描范围35~400 amu;电离能量70 eV;溶剂延迟3 min;离子源温度230 ℃;譜库INST2005。
2结果与分析
2.1得油率和感官品质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压榨法、超声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青刺果油的得油率基本相同。超声法略高,是因为有机溶剂对青刺果中的色素有一定的溶解性,而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2对色素基本不溶。由于色素、树脂大分子组分含量少,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油脂色泽最浅,黏度较低;超声法因有溶剂残留,所以油脂略显浑浊且有刺鼻气味;压榨法因含脂溶性物质较多,所以油脂颜色最深,黏稠度相对较高。
表1压榨法、超声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3种提取方法结果比较
提取方法得油率%感官品质酸值mgKOH/g碘值gI/100g皂化值mgKOH/g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饱和脂肪酸)%硬脂酸(饱和脂肪酸)%3种脂肪酸比例
压榨法28.2深黄色油状液体,较黏稠0.7859.89150.3439.8036.3119.244.651.00∶1.67∶1.52
超声法32.5黄色油状液体,略显浑浊,黏稠度低0.7559.18154.3240.0037.1617.984.861.00∶1.75∶1.63
超临界CO2萃取法31.9浅亮黄色油状液体,黏稠度极低0.7359.55151.0939.0036.3219.175.511.00∶1.58∶1.47
2.2理化指标比较
酸值越低,说明油脂所含酸性物质较少,不易酸败;碘值越小,油脂不饱和程度越低;皂化值越小,平均分子量越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低,油脂越稳定,不易氧化分解。综合三者可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所得的青刺果油杂质含量更少,品质更佳,更稳定(表1)。
2.3主要成分和含量比较
根据GCMS结果(表1),3种方法制得的青刺果油含4种相同脂肪酸,分别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是饱和脂肪酸,油酸是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是多不饱和脂肪酸。超声法制得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得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
3讨论
(1)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得的青刺果油的3种脂肪酸比例为1.00∶1.58∶1.47,更近似人体脂肪酸1∶1∶1结构。按照最新科学代谢研究,食用油只有符合人体脂肪酸结构比例,才能被人体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因此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得的青刺果油营养结构更合理,作为食用油的价值更高。且该法以CO2为萃取剂,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溶出效率高,无溶剂残留,具有无毒、不易燃、价格低廉等优点,所得青刺果油颜色清亮,气味芬芳,这些都是其他2种方法无法比拟的[11-13]。但此方法成本太高,对于生产青刺果油的企业目前还不太适用。
(2)压榨法操作简单,制得的青刺果油棕榈酸含量较其他2种方法高,其脂肪酸成分比例亦较接近人体皮肤的脂质组成,所以与皮肤之间有良好的亲和性,渗透性良好,易被皮肤吸收,可保持皮肤营养、水分和弹性,改善皮肤角质层的退化,修复粗糙肌肤,是较好的化妆品基础原料[14]。只是该法所得油脂杂质含量较多,可适当进行精制后加以应用。
(3)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可在体内转换成花生四烯酸,是传递细胞间信息的生化介质,与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和系统免疫调节有关。油酸、亚油酸均能降低血液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和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5]。超声法制得的青刺果油中富含油酸、亚油酸,是更好的药用原料,但要解决溶剂的毒害问题。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G].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349.
[2] 兰茂.滇南本草:第2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426-427.
[3] 孙惠峰,张济麟,代继玲,等.青刺果总生物碱抗菌活性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0):12-14.
[4] XU Y Q,YAO Z,HU J Y,et al.Immunosuppressive terpenes from Prinsepia utilis[J].Jou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7,9(7):637-642.
[5] 韩蕾.蕤核叶黄酮类化合物提纯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4-10.
[6] 贾仁勇,殷中琼,吴小兰,等.青刺果黄酮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J].中药材,2008,31(3):399-403.
[7] 王毓杰,张艺,杜鹃,等.民族药青刺尖抗炎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2):152-154.
[8] GUAN B,PENG C C,ZENG Q,et al.Cytotoxic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 from Prinsepia utilis[J].Planta Med,2013,79(5):365-368.
[9] 雕鸿荪.油料预处理及压榨工艺学[M].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1990:54.
[10] 罗登林,丘泰球,卢群.超声波技术在油脂工业中的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3):48-50.
[11] 辉国钧,葛发欢,王海波,等.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在紫苏脂肪油提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27(2):51.
[12] 潘国石,李端,叶文才,等.紫苏有效成分提取及生产工艺探讨[J].现代重要研究与实践,2003,17(2):39-40.
[13] 张虹,李士敏,张燕平,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苏子油中的VE[J].食品科技,1999(6):47-49.
[14] 詹琳.青刺果油料的研究[J].武漢工业学院学报,2001(3):25-26.
[15] 杜萍,单云,孙卉,等.丽江产野生青刺果油营养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1,32(20):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