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是个传奇的画家,他开创了立体主义艺术流派的先河,拥有众多女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活着见证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一生累计作品多达3.7万幅,平均每天创作3、4件作品……
这么一位天才的画家,却在某次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毕加索的这句话,或许会让很多看不懂他的人豁然开朗。的确,毕加索喜爱把女人和动物轮廓相结合,灵活而多变的视觉形象、神速而奇妙的嫁接转换应运而出的奇趣新造型,仿佛是一种轮回和概括,将生命中最难忘的因素反复叠加,显示着非凡而奇特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在已经思维固化的成人看来,似乎缺少逻辑,也不合乎常规。而在儿童眼里,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还未定型,他们对有趣的造型和奇特的表情有天生的理解力。
毕加索的童真,在生命的尽头,表现得更为明显,他又回归到了最初非洲木雕艺术的灵感之下,开始关注原始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了早期德兰非洲面具对他的启发。他对图形思索,神话故事、民间传统、自然风景的理解和表现力日趋完美,造型姿态、色彩尝试均有所创新和突破,且继续玩味二维和三维世界里的组合乐趣,进一步探寻个人和宇宙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与此一脉相承的毕加索晚年陶瓷艺术也体现出童趣与纯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宽容度。他带着一颗童心,将零散的不系统的生活感悟,凝固于釉上,并坚持认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陶艺产品应用一生时间追寻“童真”,如果能够理解毕加索的追求,大概很多人,尤其是成年人会离毕加索更近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