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剪纸

2015-04-29 00:44
艺术品鉴 2015年3期
关键词:杨柳青手艺姐妹

“我是怀着一颗憧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 盐野米松《留住手艺》

没有剪纸的剪纸店

在杨柳青文化街,除了有许多年画店,还有不少的剪纸店,杨柳青剪纸发源于古镇杨柳青,它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杨柳青剪纸进入兴盛时期。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与年画题材非常相似,刻成精美的剪纸后,杨柳青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花样子即类似于底稿,这些花样子有门帘、窗帘、墙布(墙围子)、枕套等,还有用于服饰,儿童戴的花兜兜,俗语称“供花”,也有人在祝寿的寿面、寿桃上用福寿等前纸覆盖,俗称“饭花”等。

历史悠久的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

早年的剪纸大都出自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之手,后来随着杨柳青人口的增多,街景的繁荣,需要美化衣饰和门窗者越来越多,剪纸逐步转化为商品。

在玉成号年画霍老先生的引荐下,《艺术品鉴》记者去了最有历史的福金堂剪纸店。老板是一个中年男人。在以前,他的奶奶曾经能剪出许多特别精美的剪纸,而那时这门手艺并没有为家里带来什么财富。到他父亲那一辈,才彻底被商业化了,而到他这一辈,已经专门经营门面。胖胖的老板俨然像古时“掌柜的”模样,门店里挂着各种题材的剪纸,红的绿的,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在记者想要了解剪纸的工艺流程前,老板直接告诉记者:“工艺很简单,以前是剪,现在是拿刀刻。过去是过节的时候剪,后来慢慢生活水平比较提高了,剪的量小,就供应不上了。加之人们审美不一样了,剪刀所剪的纸比较粗一点,而且不怎么规范,刀刻更加工整细腻。刀刻得好处是只要有图形就可以刻,一次可以刻二十来张。以前的老人还会剪,现在年轻人都不剪了,太费劲了,剪的东西卖不出去。我奶奶那辈还剪,我父亲那辈就开始拿刀刻了。刻很随意,有图形、有墨线连接点的就能刻,照片刻会更难一点。现在谁还要手剪的?看着剪还有点意义,现在人们不在乎是手剪还是刀刻的。”

各个剪纸店的生意都不错,主要是卖给游客,价格倒是并不贵,一百多能买一套脸谱,单个不到二十元。有各种题材,花鸟虫鱼、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近年来尤为受欢迎的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场景。受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剪纸造型优美、刻制细腻、线条流畅、玲珑剔透、秀美可观。如今被制成相册,用大画框框起来,或者是裱上,俨然已经十分商业化,为了美观、方便携带而进行各种加工。

“我们现在比较注重包装,包装跟不上不行。送礼、携带、收藏都需要包装,装裱装饰,就像画一样。”

杨柳青剪纸最初并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由于付出大回报小,现在一些杨柳青剪纸的传人已不再沿袭这一工艺。

现在剪纸变成刻纸,其实传承已经完全断裂。除了手工刻,甚至是机器刻。现在虽名曰“剪纸”,实际上更多的是刻纸。

商业化究竟是这些技艺的福音还是深渊?不可讳言,工艺的发达使得这些有温度的技艺慢慢消失,效率与利益的成为人们的追求。盐野米松曾说:“这些手艺还保持着从前的姿态。有人说它们太老旧了,也有人说它们太落后了,但是还是有人觉得那些手艺很好。也还是有人用它们。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成长,促使人们在过度地追求便利的同时,造成了莫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我们为什么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了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需要均等统一的材料。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即便是不同习性的材料都被放在同样的机器上进行加工,这已经成了工业化生产所必需的模式。但是,这些材料由于它们生长的土壤和自然各自不同,从而使它们的习性也都千奇百态。”

本刊记者原本想要带上一套剪纸,但是最终只能十分抱歉地从店里匆匆退出,就像一个逃兵一样。 想说“不要丢掉最有价值的东西!”或许是“要保留传统的技艺”,但是,说不出口,在巨大的利益、生存、社会、现实面前,一切言语都苍白!

一个有着几代历史的剪纸老店,里边没有一张剪纸是“剪”的,没有一个会剪的人。

特殊时候,才有“剪纸”

从店里出来,本刊记者还是十分不甘心,于是沿着街头继续寻找,看到另一家剪纸店,两个老太太正在店里忙活着装裱一张剪纸。走进去,恰巧是杨柳青镇最为知名的“郝氏剪纸工作室”。由姐妹三人郝桂芬、郝桂芝、郝桂花所组成,被人们称为“剪纸三姐妹”。

大姐郝桂芬自幼跟随祖母学习剪纸,六岁时就能独立剪制作品,中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剪纸的创作和研究,2005年,《清明上河图》长卷填补了剪纸作品中的空白。姐妹三人心灵手巧,聚宝盆、肥猪拱门之类的传统窗花在她们手中被剪得惟妙惟肖。最初她们只是将剪纸送给别人,后来因为有较多人喜欢,便开始来市场上卖,摆上一个地摊,常常供不应求。

到如今,她们在这条文化街开上了自己的店铺,姐姐常常外出讲学,教人剪纸;也常常参加一些民俗活动比赛。她们曾在2010年在首届天津剪纸艺术擂台赛上获二等奖;2011年在15个国家、26个省市参加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暨首届慰问国际剪纸艺术节中荣获银奖;2012年剪纸作品《异域剪影》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中获得好评并获奖。

在一次剪纸展览会上,郝桂芬的剪纸作品受到了美国一家收藏馆的关注。随后,他们提出了想与郝桂芬合作的愿望。展览会回来后,姐妹三人搜集了很多剪纸素材,融合剪影手法,结合中国传统剪纸刀工细腻的特点,经过反复修改,花了四个月时间做成了这组作品。后来从美国传来消息,这组作品被时任微软公司总裁的比尔·盖茨看到,并买下收藏。

三姐妹在技艺创作上求新求变,不拘泥于传统的剪纸形式,经常尝试新的花样。她们大胆突破传统剪纸平面的局限性,创新了多色套色纸,还将油画、照片、画报上的多种图样刻成剪纸。

当记者为能看到真正的剪纸而感到欣慰时,郝氏姐妹告诉记者:手工剪的仅有我们一家,当面剪的话会比较贵。如今,郝氏姐妹除了到处参加比赛、展览、讲课外,也只有在顾客的要求下,以更高的价格才会亲自去剪。

马未都曾经说过:“手艺本是人类生存的技能,由于百年来工业化的普及,共性代替了个性,致使许多手艺丢失,十分可惜。能坚持一份手艺,坚持自己的信念,非生存所迫,而是理念支撑。”

剪一幅十分费工夫,一旦错了作品便会毁于一旦,不光剪的时候麻烦,裱的时候也是十分费事的,需要有虚有实,如果太实会显得死板,不活泼。对于手工的剪纸,并没有那么多人去较真地坚持,也没有人在乎是剪的还是刻的。如此费劲的手工活,又无法与刀刻的纸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大,又有谁愿意坚守呢?真不知道哪一天,“剪纸”可能就真真正正消失了。

猜你喜欢
杨柳青手艺姐妹
手艺
八闽姐妹的2020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最贵的不是手艺
八闽姐妹的2019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杨柳青
“我想帮更多留守姐妹在家门口就业”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