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早期专业乐队的建立对我国单簧管发展的影响

2015-04-29 00:44韩晋松
北方音乐 2015年3期
关键词:管弦乐队单簧管演奏家

韩晋松

【摘要】单簧管17世纪中叶便随访华使团来到中国,在这200多年的岁月中从宫廷御用到如今的国民乐器1840年以后西式管弦乐队的建立成为单簧管在中国最初传播途径之一,早期专业乐队的建立对单簧管的专业发展有何影响,期间的发展道路是怎样;是制约还是促进了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道路。

【关键词】单簧管;赫德乐队;工部局管弦乐队;演奏家;管弦乐队

一、赫德乐队与我国单簧管专业的建立

伴随着西方音乐义化的在巾围传播速度的加大与深入,专业的西式乐队在中国开始组建,这为巾圉单簧管的专业建设与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赫德乐队,英国人赫德(Hart,SirRobert,1835-1911)在中国近代史上可以说是明星人物,中国邮政、海关的创始人、最高长官。这只乐队便是他于1885年白费创办的,这一乐团的出现在中国管弦乐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赫德乐队最初招收的学员大多是十几岁的穷人家孩子,赫德聘请欧洲的教练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在赫德乐队中成长起来,成为中国近代管弦乐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管弦乐优秀人才。

赫德乐队外籍教练们对东北、京津、上海、广州等地西洋音乐传播;以及后来的哈尔滨管弦乐团,上海工部局乐团的建立都和赫德乐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穆志清这位我国单簧管界的泰山鼻祖,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单簧管演奏家,就出自于赫德乐队。

赫德乐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洋音乐,更重要的是它使西洋管乐器以及西式管乐队的普及,资料表明,20世纪初几支中国最早的军乐队和赫德乐队的带动有密切的联系。1908年,清政府的禁卫军军乐队按赫德乐队编制组建。乐队的教练兼指挥就是原赫德乐队的教练恩格诺。

由此可见赫德乐队对中国管弦乐的发展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对中国单簧管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更是功不可没。

音乐,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一定有优雅的外表、动人的听觉形象,更重要的是音乐表达人类灵魂的闪光。笔者在这里强调赫德乐队的重要性,就是因为赫德本人和他的乐队闪烁着一种光芒。赫德在华45年期问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服务于中国海关,二是创办了由中国人演奏的管弦乐队。这两件事几乎都做到极致。他得到清政府赐予“太子太保”称号(晚清得到这一称号的只有三个人:曾国藩、李鸿章、赫德)。他把全部心血倾注于他钟爱的两件事之中,“赫德从不休假,足不出北京,甚至没有去过西山。”赫德曾向清政府呈递了一篇著名奏折《局外旁观论》,呼吁中国有积极的洋务实践,改革制度上的缺失。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巾围这个文明古国能和当时世界融合在一起。但是他又不无担心地说,“中国人经过两千年的驯化,热血早已冷却,不过我认为绝望会以最狂暴的方式让热血沸腾,届时我们这些洋人会被赶出中国。”果不然,1900年,义和团运动把赫德的房子、乐器、乐谱等都付之一炬。当时65岁的赫德尽管看到自己四十多年的劳碌和忠诚毁于一旦,悲痛万分,但是他还是持守着自己的执着。1901年返回北京重新组建管弦乐队。

赫德乐队可以说是中国管弦乐队的先驱,他培养的第一批华人演奏家后来被北大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等吸纳,成为西洋管弦乐巾播的先行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庭为纪念赫德的功劳,在上海外滩立铜像以示纪念,后来被侵华日军推倒。后世中外史学家对赫德的研究巾,其归属究竟是巾围还是英国有一定的争议。其实这就是执着的音乐灵魂的归属。赫德一生折射出西洋管弦乐在中国发芽、生根、成长的艰难历程,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单簧管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为中国单簧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设立了起点。

二、外籍乐团对中国单簧管专业的影响

上海我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在几十年时问里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为远东第一的国际都市,大量外国人长期定居于此,为满足他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上海公共租界1879年组建了一支管乐队,上海工部局公共管乐队。由法国长笛演奏家雷慕萨担任指挥。演奏员全部由外籍人士担任。《字林西报》1879年1月8日,上海公共租界发行的一张英文版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内容是“上海公共乐队将于兰心大戏院演出”。这是工部局乐队第一次对外演出的公告,也是西式乐队在中国演出的最早的报道.

1907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乐队指挥由德国人路道夫·布克接替,与此同时继续招聘了多名欧洲乐师,乐队成员35人,逐步发展为一支较为完整的管弦乐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奥籍演奏家离队,使乐队接近瘫痪。1919年(民国8年),意大利人钢琴家、指挥家梅帕器(M.Paci 1878-1946)受上海工部局所聘接任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指挥,重振乐队,进入工长达23年的“帕器时期”,1922年2月更名为上海工部局管弦乐团,人数37人。在梅帕器指挥下,乐队演奏技艺渐趋成熟,演奏曲目丰富,曲目囊括了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大多数知名作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批的沙俄音乐家十月革命之后旅居中国,上海成为他们首选城市。当时在乐团俄籍演奏员占据了工部局乐队大部分演奏员席位。其中单簧管演奏有3人,由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维尔尼克担任首席,另外两位演奏员是福鲁姆松与塔尔诺保利斯基,之后陆续有优秀的俄国演奏家加盟乐团。1929年的工部局年报中表明:“1929年8月,乐队中的优秀俄籍演奏家为柏林Odeon公司录制了数张唱片,单簧管演奏家德拉米斯为该唱片录制了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乐队还多次来自欧洲以及世界各国来沪的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声名大震。日本音乐学家田边尚雄访沪时聆听了该团的演奏,赞不绝口,誉为“远东第一”。

1908年,哈尔滨由俄国人创立了一支“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简称“哈响”)。1919年,指挥家梅特勒和小提琴家格拉夫曼接管了该交响乐团,使交响乐团进入鼎盛时期。乐团吸引了大批国外管弦乐优秀人才,被人称为“远东第一交响乐团”。

虽然这些乐团里的单簧管乐手都是由外籍人士来担当的,这些世界级的演奏家们,用他们精湛的演奏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力征服了当时的中外听众,单簧管这一外来乐器,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的舞台上相继出现,单簧管开始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为国内单簧管家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并引导一些爱好者们走上了音乐之路。在以上一些乐团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尝试的创建自己的管弦乐队。

三、国内乐团的建立与中国单簧管专业的起步

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中国人最早自己组建和指挥、演奏员全部为中国人的管弦乐队,在1909年底著名音乐家曾志态在上海自己的贫儿院组建,指挥就是他本人,最初成员20人左右。1911年9月时已有演奏员81人。1914年5月,该乐队赴京参加曾志忞举办的中西音乐会。上海贫儿院的这支乐队在北京演出非常成功,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农商部等政府部门为他们颁发了奖章。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它对外英文名字叫“Conservatorv Musicof Peking University”,即北京大学音乐院。传习所内在京的16位音乐家成立了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由萧友梅指棒。这个小型乐队演奏了很多国外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同交响曲》、《爱顿蒙特序曲》等。当时留下一张很珍贵的照片(见下图),照片上写的是北京大学管弦乐队。可以看到有两位单簧管演奏员,其巾一位便是穆志清先生。

这个小型的管弦乐队成为中国风格作品的一个试验田,《新霓裳羽衣舞》便是首次这样的尝试。音乐家们开始主动尝试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虽然现在看来,这支乐曲还并不是很完善,乐队声部还不完整,但这是中国的演奏家们为巾围演奏风格迈出的第一步;中国音乐家门开始追寻我们自己的民族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城市的大中学校也开始设立西式乐队,并有了一定的名气。如直隶学务公所音乐体操传习所、天津第一私立中学、武昌文华大学军乐队、天津南开中学军乐队、广州培止学校银乐队、常州第五中学军乐队等。由此可见单簧管不仪随着中国专业音乐院系加快了专业建设,而且在一些全日制的中学拓宽了普及之路。

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单簧管专业最初的发展是与这些乐队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专业发展从地域布局来说局限于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大城市。在由西方人建立的专业乐队的影响下与中国早期的留学生的努力下,单簧管在以上一些大中城市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并且有了些许的影响力,单簧管这一舶来品,在早期乐队的发展中开始扎根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壤中,见证了中西音乐文化融合,并形成中国风格。直至今日我国单簧管止逐步形成中国演奏风格,大批优秀的演奏家、教育家出现在我国音乐舞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国单簧管发展历程巾,除了像赫德、路道夫·布克、梅帕器、梅特勒、曾志忞、萧友梅、黄自等中外音乐家外,穆志清、赵昆厚、王端伟以及无法用史料查证的老一辈单簧管演奏家们,他们的执着追寻,他们的音乐天赋,他们创造的业绩会永远载入我国音乐史册。

猜你喜欢
管弦乐队单簧管演奏家
演奏家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中国梦”的音乐阐述
——《逐梦——为二胡与管弦乐队而作》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单簧管家族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管弦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