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简介】
王昌红,泗阳县致远中学,宿迁市高中地理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2014年江苏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致力于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地理感性可视化教学,指导学生应用系统思维建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管理。
一、情境引入
师:首先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美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课件展示我国南北方代表性美食图片)大家喜欢美食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而要吃到正宗的地方美食,需要知道我国美食分布的基本特点(课件展示)——南米北面,为什么?
生:环境差异。
生:饮食习惯。
生:农业分布差异。
师:对,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格局(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生:南稻北麦。
师:南稻北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地理环境的差异。
师: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点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促成学生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连接,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话题之一“美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美食”迁移到“主食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到教学的场景中,进而自然地开始探索“南米北面”的产生原因,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地域类型”。】
二、知识建构
师:(课件展示一组水稻种植景观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发挥我们无穷的想像力吧。
生:人们在插秧。
生:水稻,杂交稻(教师问:怎么看出来的?学生笑)
生:人多。
生:降水多。
生:气温高。
生:气候湿润。
生: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生:水源丰富。
生:人们喜爱米食。
……
师:同学们想像力很丰富,思维发散性很强。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常常会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作物?分布在哪?为何形成?有何特点?(板书)
师: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名称是什么?
生:水稻。
师:水稻有什么生长习性呢?
生:喜温喜湿。
生:劳动力需求量大。
师:(展示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具体来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里?(同时展示亚洲气候资料图)
生:亚洲季风区。
师:具体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师:水稻种植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有哪些优越条件?
(学生自由表达)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区位条件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教师板书)
师:自然条件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教师板书)
师:社会经济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教师板书)
师:根据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结合导学案材料,思考亚洲季风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并将结论总结在导学案上。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上对应材料,并初步建构出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优越条件的知识体系)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互通有无,1+1>2,互相评价,汇集小组智慧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
(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共同绘出知识体系图)
师:请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我们小组讨论总结的结果是作物种类是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从自然条件上看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等。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刚才没有把市场因素表达清楚,亚洲人口众多,所以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水稻属于高产作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亚洲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亚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师:(展示亚洲季风区气候资料图表)亚洲季风区的气候为什么适合水稻的生长?
生:亚洲季风区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师:(展示亚洲人口资料)亚洲人口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人口密集。
师:人口多意味什么?
生:市场广阔。
生:劳动力资源丰富。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那我们辩证思考一下,有没有不利条件?
(学生讨论)
生:水旱灾害频繁。
师: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又是什么?
生: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
师:还有哪些不利条件?
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小。
师:总体来说,亚洲季风区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条件,那亚洲水稻种植业又有哪些生产特点呢?结合导学案上的案例《李强家的农业故事》,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学生自学阅读,自主总结)
师:(展示李强家的人口和农田面积数据与美国大农场面积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生:人均1.4亩。
师:与美国大农场相比,亚洲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
生:生产规模小。
师:(展示水稻的单产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水稻亩产是多少?
生:亩产是600公斤。
师: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对比,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单产高。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经验丰富,精耕细作。
生:自然条件优越。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高产还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谁呢?
生:袁隆平。
师:(图片展示)这位朴实的老人,却感动全中国。请一位同学朗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写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一学生朗诵)
师:(展示李强家的农业机械资料)这段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机械化水平低。
师:(展示李强家的粮食销售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相比特点是什么?
生:商品率低。(教师补充商品率概念)
师:(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师:请同学们将以上特点进行自我总结,建构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自我总结)
师:以上我们以水稻种植业为核心,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分布、条件和特点,那么这些知识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总结整理,画出知识链)
师:请哪个小组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作物的习性决定了它的分布,分布决定了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决定了生产特点。如:亚洲季风区决定了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而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教师适当补充)。
师:亚洲各国的水稻种植业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生:不是。
师:(展示日本的水稻种植业资料)请同学们分析日本水稻种植业又有什么特点?
生:商品率高。
生:机械化水平高。
生:单产高。
师:通过对日本水稻种植业特点与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一般特点的比较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要注意个别差异。(教师点拨补充: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注意区域差异)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一直是这样的吗?
生:是变化的。
师:对,是不断变化的(课件展示过去与现在农业机械的变化),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问题。
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种不一样的水稻种植业(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生产模式视频)
师:这种“稻鱼鸭”生产模式有什么优点?
生:绿色无污染。(教师追问:是不是完全无污染呢?学生把表达改为污染很小)
生:对环境破坏小。
生: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所以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点评: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对农业场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呈现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场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从图片中看到和自己所知的有关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什么作物”“分布在哪”“形成条件”“有何特点”等四个方面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对于上述每个方面,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促进了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亚洲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水稻种植业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关注到地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水稻种植业的一般特点,同时结合日本水稻种植业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区域中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因地制宜”地理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建构
师:(展示一组商品谷物农业景观图片)大家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地形平坦开阔。
生:图中有许多大型机械,说明机械化水平高。
生:生产规模大,像大农场。
师:最可能是哪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呢?
生:商品谷物农业。
师:哪个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最具代表性?
生:美国。
师:对。那我们能不能借鉴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析思路,写出有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知识体系呢?
(学生阅读导学案材料,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小组内部再交流一下,互通有无,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形成的知识树投影到屏幕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区位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自然条件看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少;生产特点是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师:其他同学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实施农业区域化,提供技术支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如劳动力少是优势吗?
生:不是(教师补充:可以总结为地广人稀)。
师:哪位同学能再分析一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生:玉米、小麦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而中央大平原又决定了地形平坦,地形平坦开阔又决定了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教师引导补充:玉米、小麦的生产过程比水稻要简单,所以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由于美国中部地广人稀,所以决定了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又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高所以商品率高)
【教学点评:教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一组商品谷物农业的图片进行思考,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回答也更加贴近教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思维模型,自主地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思维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建构的知识逻辑上也有不同,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知识树,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互相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综合应用
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展示世界农业分布图),它们都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表达一下?
生:分布不同,生产特点不同,作物不同。
师:(展示比较表格)请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
(生比较说明)
师:下面我们从世界回到家乡,一起走进家乡的田野。
师:(展示家乡农业景观图)在希望的田野上麦粒日渐饱满,翠绿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展示泗阳县粮食生产现状材料)当然我县粮食生产也有一些不足,请你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你觉得家乡农业应如何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答题角度)
师:下面请同学将交流讨论的结果总结到黑板上。
生:从政策角度——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制度。
生:从政策角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民管理水平、完善科技发展体系。
生:从农民角度——参加学习培训、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生:从农业科技人员角度——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高产的农作物品种。
师:以上各位同学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了我县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也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播放视频《美丽的泗阳》,在歌曲声中结束本节课内容)
【教学点评:从生活经验走向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过程。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思维形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农业类型的差异,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一直是高中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活化知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家乡的农业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有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运用。】
(王昌红,泗阳县致远中学,2237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