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昭阳 戴静 李丽丽 邢薇
【摘 要】连铸生产过程中,铸辊温度场非均匀周期性变化是产生热应力、变形的主要因素,运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铸辊进行了弹塑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水平段铸辊的温度场、应力场及铸辊裂纹的产生发展。分析得出,铸辊工作100min后,铸辊温度达到平衡,横截面呈现出“动态热负荷区”、“静态热负荷区”。铸辊表面各点的温度、应力值随铸辊的旋转而周期性变化,其表面最高温度为484.1℃,最大等效应力为131MPa。
【关键字】铸辊 热-力耦合 温度场 热应力
近年来,高效连铸技术、低过热度的浇铸技术和近终成型浇铸等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连铸过程中优化铸坯凝固过程的控制凸显重要。特别是二冷水的喷淋状况,铸辊的布置等参数的控制。铸辊在铸坯的凝固过程中起支撑、导向、矫直作用。在空冷段,铸辊继续驱使铸坯前进,同时也起到冷却的作用。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可以对铸坯及铸辊表面进行连续测温,基于红外热成像测温所建立起来的三维铸辊模型,可计算得到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铸辊温度。
1 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了ANSYS自带的APDL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了计算程序。按照现场铸辊的实际数据,取整个铸辊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铸辊尺寸、计算精度,建立了如图1所示模型。模型节点总数为44160,单元数为40500。
2 模拟结果及讨论
水平段铸辊位于二冷区末端,此处铸坯主要靠自身辐射散热,考虑到凝固潜热的释放,故此处喷嘴主要用来冷却铸坯。
图2为铸辊温度场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温度分布图。图(a)为切向分布云图,图(b)为横向分布云图。由图2可看出,铸辊整体温度成均匀梯度分布,且与铸坯表面接触处的温度,要明显高于铸辊其他位置处的温度。中心由于通冷却水,故其温度明显低于其他位置在同一切面上,最大温差达到了440℃。在刚开始拉坯时,铸辊内部及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后来温升的速度逐渐减少,当拉坯进行大约50min后,温度增速变缓慢,100min时,铸辊表面点温度极值趋于一定值。此时周围环境传给铸辊的热量,与冷却水带走的热量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我们称此刻铸辊的温度场为动平衡下的温度场。在铸辊表面附近的某一范围内,各点的温度值随铸辊的旋转而周期性变化,我们称此区域为“动态热负荷区”;而在距辊面某一范围以上各点的温度值则基本上不随之而变化,这说明当辊子的温度场达到动态平衡时,铸辊内部存在一个定常的、轴对称的温度场,我们称此区域为“静态热负荷区”。本模型水平段铸辊的动态热负荷区值大约为2mm。
3 中心与边部铸辊的比较
实际生产当中,铸辊的中心部位与端部的温度分布也有差别,本课题研究的为内弧段铸辊,从图中可以看出,铸辊端部形貌与中心部位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端部裂纹较多,且表面没有中心部位光滑,温度整体从中心到端部呈现出降低趋势。在现场实际生产中,端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他与轴承座接触,直接会影响到轴承座的温度场及应力场,故本文又对比了铸辊端部与中心的温度场及应力场。
图3为铸辊不同位置的温度场,图(a)为铸辊中心部位温度场云图,图(b)为铸辊端部温度场云图。由图可以发现,中心部位横向温度分布均匀,整体上没有差别,端部铸辊,角部温度较低,比中心部位低74℃左右,端部铸辊由中心到角部,温度呈现出递减变化。
4 结语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三维传热模型模拟实际生产条件下水平铸辊的温度场、应力场,分析了铸辊温度、应力的非均匀分布,中心辊和边部辊的不同及表面龟裂产生原因,得出了如下结论:
(1)经过约100min后,铸辊温度达到平衡,横截面呈现出“动态热负荷区”、“静态热负荷区”。铸辊表面各点的温度、应力值随铸辊的旋转而周期性变化,其表面最高温度为484.1℃,最大等效应力为131MPa。(2)对比分析了水平段不同位置铸辊。中间分节辊最高温度比端部分节辊最高温度高74℃;中间分节辊最大等效应力比端部高22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