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学报》50年

2015-04-28 02:54蔡斐葛建平
航空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航空航天科技期刊学报

蔡斐*,葛建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文化传媒集团,100191 北京

1 基本情况

《航空学报》(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简称 AAAS,ISSN 1000-6893,CN 11-1929/V)是1965年创刊,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学术类中文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及时反映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流国内外科技新成果,促进学术进步和人才成长,推动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

《航空学报》秉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着力建设学术理论创新体系。期刊的核心价值观为推动和促进中国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内容由4个学科栏目组成:流体力学与飞行力学、固体力学与飞行器设计、电子与控制、材料工程与机械制造。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均具有航空航天学科特色,并且要求在深层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研究内容的具体工程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为多次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及2015年“top 50项目”的《航空学报》是国内航空航天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创刊50年来,一直与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紧密联系,在业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引证指标不断攀升,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

1.1 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学术影响力最大、综合排名第一的学术期刊

根据中信所的数据,《航空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连续多年名列航空航天期刊第一,并大幅超出学科平均值。连续13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项(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期刊),多次荣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等奖项,多次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并入选中国科协2015年“top 50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航空学报》在全国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的排名一直位居前20,在全国学术期刊中遥遥领先。

1.2 追踪国家热点,引导学科发展,服务科研人员

《航空学报》在近50年办刊历史中一直是航空航天领域公认的旗舰期刊,刊登了多篇新机型总设计师、两院院士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发明技术奖等奖项获得者撰写的高水平论文,紧密跟踪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出版了以“大型飞机研究技 术 ”[1-5]、“航 空 材 料 ”[6-10]、“高 超 声 速 流动”[11-18]、“飞行器总体设计”等为主题的专刊,以“气动弹性”[19]、“空空导弹”[20]、“直升机技术”等为主题的专栏及一大批高影响力的综述文章[21-34],为引导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同时,《航空学报》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服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航空、航天科研与生产制造单位、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编辑部主任作为主讲人对科研人员进行过30多场、人次上万的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相关培训。接待过60多个业内外学术期刊编辑部来访,并组织举办过多场办刊经验交流会,树立了在同行业期刊中的核心地位。

1.3 拥有高水平的办刊团队,严守学术出版道德规范

《航空学报》始终严格执行“五审四校”制度,以保证期刊学术与出版质量。“五审”为学术不端检测、编辑部主任和责任编辑初审、两名小同行专家外审、编委主审和主编终审,文章退稿率高达75%以上;“四校”为编辑自校、作者校对、编辑互校和编辑部主任或责任编辑终校。目前,《航空学报》拥有一个由航空航天领域各专业知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共90人,其中院士15人,长江学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际编委14人。外审专家库由5 000多位国内外一线航空航天领域知名学者组成。

《航空学报》拥有一个高水平、年轻的编辑团队。现编辑部成员9人,平均年龄33.5岁,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且均具有航空航天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为期刊的学术质量保驾护航。所有编辑积极参加航空航天领域学术会议,提高专业素养;参加编辑会议与培训,撰写编辑类论文,提高业务水平,保证期刊编校质量。近年来,编辑部在《编辑学报》等编辑类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35-42],并在各类编辑会议做了学术报告,提升了团队的编辑学研究理论水平,总结了办刊实践经验,扩大了编辑部在期刊界的影响力。

2 发展大事记

1964年 2月,中国航空学会成立大会决定创办《航空学报》,成立了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1965年 《航空学报》创刊,为内部发行,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1966年 因文化大革命停刊。

1978年 复刊。

1979年 中国航空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航空学报》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成立了第二届编辑委员会。

1980年 6月,公开发行第1卷第1期,季刊。

1983年 《航空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决定自1984年起《航空学报》改为双月刊,并筹办面向广大航空航天科技人员的中级工程类期刊《航空工程》。

1984年 《航空学报》双月刊开始出版。

1985年 试办《航空工程》季刊,到1986年共出版6期。

1987年 《航空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立,《航空学报》改为月刊,并分为学术版(A版)和工程版(B版),而《航空工程》停办。

1988年 11月,经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航空学报》杂志社,实行由中国航空工业部贴补部分、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同时,经中国航空学会批准,成立中国航空学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分部,作为中国航空学会科技信息咨询部的分支机构,依托于《航空学报》杂志社,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独立经营,其收益主要作为对《航空学报》办刊的经济资助,并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1995年 10月,《航空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并决定只编辑出版《航空学报》学术版(即A版)双月刊。

1996年 《航空学报》成为国内第1批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出版的期刊。

1999年 《航空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立。

2000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进行机构调整,将《航空学报》杂志社与依托在北航的《航空知识》杂志社(创刊于1958年)合并成立了航空期刊杂志社。

2005年 《航空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

2007年 建立期刊独立网站,在全国期刊界率先使用网上投审稿系统及抄袭检测系统。

2009年 《航空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2010年 《航空学报》第八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并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审稿专家评选以及高被引论文的评选;在中国知网中率先实现单篇文章优先出版,大幅缩短发表周期。

2011年 将北航增加为第二主办单位;网站改版,增加网站论坛、文章下载排行榜、优秀综述专栏、最新录用栏目等功能,使读者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期刊的动态;使用彩色印刷。

2012年 加强期刊组稿、策划力度,使刊登论文由自由投稿为主向约/组稿为主过渡;与中国航空学会合作,到十余家航空一线科研院所举办了关于科技论文写作的公益讲座,大大提高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

2013年 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合作,为每篇论文注册了DOI号,并实现解析功能,使文章一经录用就能得到准确标引,保护作者版权;北航机构调整,《航空学报》归属于北航文化传媒集团学术期刊事业部。

2014年 在网站中为所有论文增加制作了HTML版本,实现正文内容(包括图表)的碎片化、结构化,增加文章的表现形式及检索机率,提升文章的显示度;搭建了航空学报微信平台,以促进编辑部与读者、作者、专家的交流。

2015年 《航空学报》第九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召开创刊50周年大会暨《航空学报》第九届编辑委员会会议,表彰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专家、高被引论文作者等,确定期刊未来发展方向;向编委及5 000多位审稿专家按期推送电子刊。

3 数据库收录情况

《航空学报》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知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反映了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引领了学科的发展,因此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库收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国外:

1)Engineering Index(EI Compendex,荷兰)

2)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s,Aerospace Database(IAA,美国)

3)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AMR,美国)

4)Abstracts Journal(AJ,俄罗斯)

5)Cambridge Science Abstracts(CSA,美国)

6)Scopus(荷兰)

7)Chemical Abstract(CA,美国)

8)Information Service in Physics,Electro-Technology,Computer and Control(INSPEC,英国)

国内:

1)中信所核心期刊(综合排名第1)

2)北大版核心期刊(综合排名第1)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综合排名第1)

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4 获奖情况

创刊50年来,《航空学报》荣获多个奖项,具体包括:

1)1991年获国防科工委首届优秀国防科技期刊一等奖

2)1992年获中国科协首届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

3)1992年获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首届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4)1993年获航空工业总公司首届航空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5)1996年获航空工业公司第三届航空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6)1996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八五”期间办刊成绩显著的优秀国防科技期刊

7)1997年获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8)1997年获中国科协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9)2008年、2011年、2014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三年评一次)

10)2002—2014年连续13年获得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11)2012—2014年中国科协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资助

12)2009—2014年中国科协精品期刊资助项目(B类)

13)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14)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15)中信所、北大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均排名第1)

16)2015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 50”项目资助

17)中国科协中国航空学会期刊联盟项目资助

5 新媒体发展情况

在互联网时代,《航空学报》始终注重新媒体的建设,走在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队伍的前列。近年来,在如下几方面重点开展了网络版和数字期刊的探索与研究。

5.1 制作HTML格式的网络版全文数据,并在本刊网站上线

科技期刊全文阅读中,PDF一直是主流模式,然而,PDF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需求。对读者来说,能提供碎片化、快速化,加以标签辅助的HTML格式的全文阅读越来越受到推崇。有鉴于此,《航空学报》从2013年起为所有文章制作了HTML版本,更好地为作者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期刊单篇文章的显示度。

5.2 制作并主动推送电子期刊,提高出版质量并推动期刊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网络时代,无论从环保还是即时性的角度,纸质期刊均会大幅减少,制作电子期刊是未来发展趋势。《航空学报》从2014年起每期都由编辑自行制作电子期刊,并主动推送到5 000多个相关读者、作者、专家手中,大幅提升了期刊的显示度,其中,2015年第7期的电子刊点击量突破11万次。这一举措受到作者、读者和专家的好评。

5.3 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促进与作者、专家的交流与沟通

《航空学报》于2014年底搭建微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作者查稿,而且可通过手机阅读期刊论文并加以点评;还实现了定期发布编辑部约/组稿信息、期刊动态、推荐重点文章等。其中,解读业内期刊现状、指导作者如何选择期刊进行投稿方面的微信在短短两天内点击量即达3 891次,受到作者广泛关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的资讯也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编辑部用科普的语言解读学术论文,为学术期刊的科普化、平民化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举措拉近了期刊与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更好地宣传了期刊的形象和知名度,提升了期刊影响力。

5.4 持续升级期刊门户网站,集成并优化网站功能

《航空学报》于2007年建立独立的网站hkxb.buaa.edu.cn,网站栏目完备,可方便读者获取期刊的各种有效信息,采用在线采编系统开展投审稿工作,不仅给专家的审稿和作者的投稿带来方便,实现了远程办公,还可使录用的稿件实现在线英文润色和作者校对,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审稿周期。同时,《航空学报》还于2010年与中国知网合作开展优先数字出版活动,使稿件录用即可在中国知网发布,大大缩短了电子版发表时滞,增加了文章的被引用度。例如,2015年第3期特约综述《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概念研究》[43]一文,优先出版上线20天后,网站下载量达到72 969次,得到搜狐、新浪、Getnews等240余家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大提升了中国载人航天研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与万方数据合作开展文章DOI检索工作,通过数字化平台加大文章的显示度,使期刊的办刊模式更加与国际接轨,期刊的拓展空间增大。

5.5 通过多种方式为编辑、专家、作者、读者搭建沟通平台

《航空学报》于2011年开通博客、微博和论坛,推荐优秀文章,介绍行业资讯,并实时回答作者、读者对于投稿、查稿等方面的疑问,赢得了广泛好评。其中,期刊论坛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人气旺盛,会员达11 108人。

5.6 积极探索新媒体发展的模式,推动期刊的全面数字化建设

《航空学报》一直积极探索新媒体发展的模式。例如,目前已经与超星公司达成学术期刊移动终端阅读的“域出版”的初步协议。“域出版”是借助移动出版技术,通过“以智带栏”的模式,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手段,在线汇集专家学者、社会各类精英、普通大众就相关栏目与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打造在线学术交流的互动平台,它是包括专栏出版、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在内的三维平台,是学术出版价值与用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更适合移动终端的传播,使学术传播的范围能达到最大化。“域出版”能实现编辑与专家的完美结合,编辑可以组织专家发起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研究。因此,“域出版”能较好地体现编辑思想、编辑理念和编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术期刊编辑价值的集中体现。

同时,《航空学报》还积极探索视频、音频等全文或摘要多维度的出版模式,并将于不久正式实施。

图1 《航空学报》1978年复刊以来年出版页码变化Fig.1 Annual pages of AAAS after resuming publication since 1978

6 出版数据

从1965年创刊到2015年7月,《航空学报》总计正式出版312期,发表文章7 698篇,页码总计58 968页。《航空学报》自1978年复刊以来年出版页码变化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创刊以来,《航空学报》年出版页码整体发展趋势是增加的,尤其是近十年,来稿量与发文量增幅迅猛,这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成果卓著密切相关。

7 引证指标

7.1 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美国E.加菲尔德博士于1972年提出,是代表期刊影响力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44]。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为

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航空学报》2003—2013年的影响因子及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图中数字1和2表示当年影响因子在航空航天核心期刊中的排名。由图2可知,《航空学报》的影响因子总体发展趋势是上升的,2010和2011年略有下降,与2009年期刊改为月刊,发文量增幅较大有关。《航空学报》的影响因子在航空航天核心期刊排名近年来稳定在前两位。

表1 《航空学报》2003—2013年影响因子及相关数据Table 1 Impact factor and other data of AAAS during 2003—2013

图2 《航空学报》2003—2013年影响因子变化Fig.2 Impact factor of AAAS during 2003—2013

图3 《航空学报》2003—2013年总被引频次变化Fig.3 Total cites of AAAS during 2003—2013

7.2 总被引频次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表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航空学报》2003—2013年的总被引频次及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其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图中数字1和2表示当年总被引频次在航空航天核心期刊中的排名。由图3可知,《航空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发展态势始终上升,在航空航天核心期刊排名除2012年为第2名外,其余年份均为第1。

表2 《航空学报》2003—2013年总被引频次及相关数据Table 2 Total cites and other data of AAAS during 2003—2013

8 未来发展方向

《航空学报》作为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顶级学术刊物,近年来在业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引证指标不断攀升,综合评价总分始终位居航空航天核心期刊第1位,从期刊目前情况来看,发展势头良好。

未来期刊的发展将致力于精品化、数字化。紧密联系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组织刊登有特色、有见地、有应用价值的专刊、专栏方式,为中国航空航天设计研究部门提供集成式信息;鼓励航空航天研究所的人员发表工程应用型文章;有选择性地组织做过系统性研究工作的团队发表综述性文章。充分发挥期刊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品牌效应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科发展,力争成为国内外华语地区航空航天科研人员发表和查询高水平论文的首选精品期刊。

同时,努力开拓新媒体出版,构建充分展示国内外航空航天领域最新、最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数字化学术交流平台。

致 谢

本文第2节“发展大事记”中的一些数据由《航空学报》第1任编辑部主任唐克美与已故的李铁柏主任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1] Xu G K.Automatic assembly technology for large aircraf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8,29(3):734-740(in Chinese).许国康.大型飞机自动化装配技术[J].航空学报,2008,29(3):734-740.

[2] Cao C X.One generation of material technology,one generation of large aircraf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8,29(3):701-706(in Chinese).曹春晓.一代材料技术,一代大型飞机[J].航空学报,2008,29(3):701-706.

[3] Chen S J.Composite technology and large aircraf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8,29(3):605-610(in Chinese).陈绍杰.复合材料技术与大型飞机[J].航空学报,2008,29(3):605-610.

[4] Zeng Y S,Huang X.Forming technologies for integral panel[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8,29(3):721-727(in Chinese).曾元松,黄遐.大型整体壁板成形技术[J].航空学报,2008,29(3):721-727.

[5] Yang N B.Composite structures for new generation large commercial je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8,29(3):596-604(in Chinese).杨乃宾.新一代大型客机复合材料结构[J].航空学报,2008,29(3):596-604.

[6] Zhong Q P,You Y L,Zhang Z,et al.Further exploration on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analyzing overlapping technologies of failure study[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0):2683-2689(in Chinese).钟群鹏,有移亮,张峥,等.深化失效学的哲学理念探索,强化材料失效交叉技术研究[J].航空学报,2014,35(10):2683-2689.

[7] Wang H M.Materials’fundamental issues of 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high-performance large metallic component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0):2690-2698(in Chinese).王华明.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若干材料基础问题[J].航空学报,2014,35(10):2690-2698.

[8] Li M,Wang S K,Gu Y Z,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macroscopic carbon nanotube assemblies and their composite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0):2699-2721(in Chinese).李敏,王绍凯,顾轶卓,等.碳纳米管有序增强体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航空学报,2014,35(10):2699-2721.

[9] Guo H B,Gong S K,Xu H B.Research progress on new high/ultra-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0):2722-2732(in Chinese).郭洪波,宫声凯,徐惠彬.新型高温/超高温热障涂层及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航空学报,2014,35(10):2722-2732.

[10] Zhang H,Yuan S N,Zhou C G,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ultra-high-temperature Nb-silicide-based alloy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0):2756-2766(in Chinese).张虎,原赛男,周春根,等.Nb-Si金属间化合物基超高温合金研究进展[J].航空学报,2014,35(10):2756-2766.

[11] Yu P,Duan Y,Chen J.Some aerodynamic issues in hypersonic fligh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1):7-23(in Chinese).余平,段毅,尘军.高超声速飞行的若干气动问题[J].航空学报,2015,36(1):7-23.

[12] Fang F,Zhou L,Li Z H.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erodynamics for spacecraft reentery Earth’s atmosphere surrounding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1):24-38(in Chinese).方方,周璐,李志辉.航天器返回地球的气动特性综述[J].航空学报,2015,36(1):24-38.

[13] Luo J L,Li C,Xu J.Inspiration of hypersonic vehicle with airframe/propulsion integrated design[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1):39-48(in Chinese).罗金玲,李超,徐锦.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一体化设计的启示[J].航空学报,2015,36(1):39-48.

[14] Yang Y,Zhang H,Zheng H T.Difficulties in aerodynamic design problems of the winged hypersonic reentry vehicle[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1):49-57(in Chinese).杨勇,张辉,郑宏涛.有翼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气动设计难点问题[J].航空学报,2015,36(1):49-57.

[15] Wu Z N,Bai C Y,Li J,et al.Analysis of flow characteristics for hypersonic vehicle[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1):58-85(in Chinese).吴子牛,白晨媛,李娟,等.高超声速飞行器流动特征分析[J].航空学报,2015,36(1):58-85.

[16] Tang Z G,Xu X B,Yang Y G,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hypersonic wind tunnel aerodynamic testing technique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1):86-97(in Chinese).唐志共,许晓斌,杨彦广,等.高超声速风洞气动力试验技术进展[J].航空学报,2015,36(1):86-97.

[17] Wu Y C,He Y Y,He W,et al.Progress in airframe-propulsion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air-breathing hypersonic vehicle[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1):245-260(in Chinese).吴颖川,贺元元,贺伟,等.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J].航空学报,2015,36(1):245-260.

[18] Peng Z Y,Shi Y L,Gong H M,et al.Hypersonic aeroheating prediction technique and its trend of developmen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1):325-345(in Chinese).彭治雨,石义雷,龚红明,等.高超声速气动热预测技术及发展趋势[J].航空学报,2015,36(1):325-345.

[19] Yang C,Huang C,Wu Z G,et al.Progress and challenges for aeroservoelasticity research[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4):1011-1033(in Chinese).杨超,黄超,吴志刚,等.气动伺服弹性研究的进展与挑战[J].航空学报,2015,36(4):1011-1033.

[20] Fan H T,Yan J.Development and outlook of 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guidance technology[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9):2797-2804(in Chinese).樊会涛,闫俊.相控阵制导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航空学报,2015,36(9):2797-2804.

[21] Wu Y,Li Y H.Progress and outlook of plasma flow control[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2):381-405(in Chinese).吴云,李应红.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航空学报,2015,36(2):381-405.

[22] Zhu Z Q,Lan S L.Study of airframe noise and its reduction for commercial aircraf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2):406-421(in Chinese).朱自强,兰世隆.民机机体噪声及其降噪研究[J].航空学报,2015,36(2):406-421.

[23] Li S,Jiang X Q.Review and prospect of decelerator technologies for Mars entry[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2):422-440(in Chinese).李爽,江秀强.火星进入减速器技术综述与展望[J].航空学报,2015,36(2):422-440.

[24] Nie H,Peng Y M,Wei X H,et al.Overview of carrierbased aircraft arrested deck-landing dynamic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1-12(in Chinese).聂宏,彭一明,魏小辉,等.舰载飞机着舰拦阻动力学研究综述[J].航空学报,2014,35(1):1-12.

[25] Cui P Y,Xu R,Zhu S Y,et al.State of the art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on-board autonomy technology for deep space explorer[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13-28(in Chinese).崔平远,徐瑞,朱圣英,等.深空探测器自主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航空学报,2014,35(1):13-28.

[26] Leng J S,Sun J,Liu Y J.Application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 of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in morphing aircraf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29-45(in Chinese).冷劲松,孙健,刘彦菊.智能材料和结构在变体飞行器上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航空学报,2014,35(1):29-45.

[27] Lin Y Z,Li L,Zhang C,et al.Progress on the mixing of liquid jet injected into a crossflow[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46-57(in Chinese).林宇震,李林,张弛,等.液体射流喷入横向气流混合特性研究进展[J].航空学报,2014,35(1):46-57.

[28] Meng S H,Jin H,Wang G L,et al.Research advances on surfac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hermal protection material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2):320-331(in Chinese).孟松鹤,金华,王国林,等.热防护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研究进展[J].航空学报,2014,35(2):320-331.

[29] Zhang W W,Gao C Q,Ye Z Y.Research progress on mesh deformation method in computational aeroelasticity[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2):303-319(in Chinese).张伟伟,高传强,叶正寅.气动弹性计算中网格变形方法研究进展[J].航空学报,2014,35(2):303-319.

[30] Guo J G,Zhou J.Review of the control of low dynamic vehicles in near space[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2):320-331(in Chinese).郭建国,周军.临近空间低动态飞行器控制研究综述[J].航空学报,2014,35(2):320-331.

[31] Zhang C,Lin Y Z,Xu H S,et al.Development status and level of low emissions combustor technologies for civil aero-engine[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2):332-350(in Chinese).张弛,林宇震,徐华胜,等.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技术发展现状及水平[J].航空学报,2014,35(2):332-350.

[32] Xu J H,Fu Y C,Zhang Z W.Review and prospect on high efficiency profile grinding of nickel-based superalloy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2):351-360(in Chinese).徐九华,傅玉灿,张志伟.镍基高温合金高效成型磨削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航空学报,2014,35(2):351-360.

[33] Shen L C,Chen J,Wang N.Overview of air vehicle mission planning technique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3):593-606(in Chinese).沈林成,陈璟,王楠.飞行器任务规划技术综述[J].航空学报,2014,35(3):593-606.

[34] Xu X H,Yang C S,Liu R H.Review and prospect of GNSS 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3,34(3):451-463(in Chinese).徐肖豪,杨传森,刘瑞华.GNSS用户端自主完好性监测研究综述[J].航空学报,2013,34(3):451-463.

[35] Cai F.Measures to expand readership of english edition of China’s sci-tech periodicals in world[J].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2005,16(3):397-399(in Chinese).蔡斐.加速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举措[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397-399.

[36] Cai F.How to improve citation frequency and impact factor of Chinese English journals[J].Acta Editologica,2005,17(2):133-134(in Chinese).蔡斐.如何提高英文版科技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J].编辑学报,2005,17(2):133-134.

[37] Zhang L H,Yu M,Wu X Y.Illustration and typesetting technologies in integrating text and graphics using Founder Bookmaker[J].Science Technology&Publication,1999(3):44-45(in Chinese).张丽辉,俞敏,吴小勇.方正书版图文混排中的插图排版技术[J].科技与出版,1999(3):44-45.

[38] Xu X,Ge J P,Cai F,et al.Discussion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nuscript sources for English sci-tech periodicals.Acta Editologica,2012,24(Sup.1):S70-S72(in Chinese).徐晓,葛建平,蔡斐,等.英文科技期刊稿源国际化探讨[J].编辑学报,2012,24(Sup.1):S70-S72.

[39] Ding Z Q,Ge J P,Wu X M,et al.Bibliometrics evaluation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pharmacology/pharmacy:China relative to ten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J].Scientometrics,2013,96(3):829-844(Ge J P—Co-first author).

[40] Ge J P,Fan Z Z,Li M M.Some thoughts about the languag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nglish-language scitech journals[J].Acta Editologica,2012,24(6):1-3(in Chinese).葛建平,范真真,李明敏,等.关于国内英文国际期刊语言国际化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6):1-3.

[41] Fan Z Z,Li M M,Kong Q Y,et al.Invited review of scitech journal and its effect analysis[J].Acta Editologica,2013,25(Sup.1):S9-S11(in Chinese).范真真,李明敏,孔琪颖,等.科技期刊综述约稿及其影响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Sup.1):S9-S11.

[42] Li M M,Fan Z Z,Cai F.Preven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tech journals to several kinds of academic misconduct[J].Acta Editologica,2013,25(Sup.1):S43-S45(in Chinese).李明敏,范真真,蔡斐.科技期刊对几种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3,25(Sup.1):S43-S45.

[43] Yang L,Zhang B N,Guo B,et al.Concept definition of new-generation multi-purpose manned spacecraft[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5,36(3):703-713(in Chinese).杨雷,张柏楠,郭斌,等.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概念研究[J].航空学报,2015,36(3):703-713.

[44]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2013 Chinese S&T journal citations reports[M].Beij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ress,2013:7-8(in Chinese).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7-8.

猜你喜欢
航空航天科技期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南京航空航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