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审题是获取考场作文高分的第一步,审题精准,如箭中靶心。面对2015年中考作文,怎样才能“瞄准靶心射好箭”呢?下面以2014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为例加以分析解说。
一、走出“注重实词,忽视虚词”的误区,跨好“隐性门槛”。
全命题给考生提供的选择空间相对大了,但命题中的“隐性门槛”也相对高了,命题中用“更”“最”“也”“其实”“原来”等副词就是常见的手法。例如上海题“这里也有乐趣”,副词“也”就是“隐性门槛”,它具有的转折意味,规定了题目中的“这里”并非人们都认可的、一般意义上的地域处所或活动场所,而是被人忽视甚至不看好、不认同的“这里”,所以你如果把航模制作小组活动视为“这里”,那就偏题了,你如果将“熬夜制作班级黑板报”作为“这里”,就符合题目的隐性要求了。莆田题“原来我从未被忽略”、黄石题“又到一年________时”、无锡题“春天,毕竟是春天”、镇江题“走近了,才知道”中的“原来”“又”“毕竟”“才”等副词都体现着类似的隐性要求。
二、走出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误区,练就同中见异的“火眼金睛”。
有的考生考场上一见到“阅读”一类的“熟词”,就不假思索地提取库存中的“佳作”照抄,结果难免偏题。今后,“热点相同,用语略异”的全命题会越来越多,考生必须学会比较,练就同中见异的“火眼金睛”。例如2014年涉及“阅读”的全命题作文就有几个:①徐州题“阅读曾让我感动”;②眉山题“语文是一首诗”;③扬州题“闲对风光独自游”(导语提示“风光”可指阅读),等等。对此类相似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同中见异”的比较:题①,“阅读”对“我”的影响限制在情感层面(“感动”),你如果以“获知”“明理”为主题就写偏了;题②,可取“语文”中的“阅读”重点写,但必须从审美角度切入,突出其“诗”的特质;题③,“风光”可指向阅读的各个方面,但必须体现“闲”与“独自游”——“慢生活”理念与自主鉴赏、心灵共鸣,如果你一看到“风光”或是“游”,就将考前准备好的游记一类文章“和盘托出”,那你认定的“靶心”显然错位了,即使文笔好也只能是“无的放矢”。
三、走出“误读概念,匆忙落笔”的误区,抓住题眼和限制词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面对大连题“美丽的插曲”,有的考生没有“逐词扫描”题目,而是一见题目没有“难词”就匆忙下笔。例如有的考生将自己刻苦练钢琴终于获奖的过程作为“美丽的插曲”,明显偏题。面对“美丽的插曲”,考生首先要明确“插曲”是题眼,原指“穿插在影视剧、话剧中较有独立性的乐曲”,后用来比喻“事情发展过程中临时发生的特殊片段或小事件”,审题时特别要审出“临时发生”(不是预设的,也不是计划中、意料中的)和“小”(没有大冲突、大矛盾,时间短暂)这两点内涵;“插曲”属于中性词,前用“美丽”修饰,则规定了所写“插曲”必须凸显真善美,给人正能量——可以是善意的提醒、热心的关怀、意外的帮助……有的考生忽视限制词“美丽”,但选取了“有趣可笑”却毫无意义的素材,当然偏题。
四、走出“时间来不及,只能走‘捷径”的误区,做到精准审题与亮化标题同步。
话题作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眼”,必须给人“明眸善睐第一瞥”的美感。例如龙东卷引用三条格言(1. 言必信,行必果;2.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3.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要求“任选一条,提取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如果你走“捷径”将格言稍加变化拟题,如“做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快乐面对生活”之类,则只能给人索然寡味之感。审题时你既要根据自身积累“提取一个话题”,也要花点时间推敲一番拟题,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把“眼”扮靓。例如可以这样拟题——“向镜子中的‘哭说‘不”“再次点亮这盏灯”(用于记叙文);“我的‘镜子我做主”(用于记叙文、议论文都可);“行动之果最鲜艳”(比喻亮旨);“‘镜子自述”(拟人法拟题);“心中有镜,生活有乐”(对偶点题)。
五、走出“从众趋同”的误区,审题做到“先求准,再求新”。
先说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据汕头阅卷老师反映,考生写“________是制胜的魔杖”,笼统地补上“爱”“自信”等词语的占了大多数,读之令人倦怠,有的考生补上“紫藤的虬枝绿叶”“傲立风雪的白玉兰”等形象词语,这显然令人眼睛倏然一亮。最有意思的是有位抚州考生写半命题作文“留一份________给你”时,将“留”的主语和“你”分别定为唐僧和孙悟空,补题“紧箍咒”,写了一篇“西游记后传”。大体内容为取经成功后,熟知悟空脾气的唐僧“留一份”“紧箍咒”给他,在他恃功狂傲时让“紧箍咒”发挥作用,使其更趋成熟。全文表达了即使是有功之臣也要低调为人、自律干事、不断完善自我这一主旨,如此别出心裁的构思当然令阅卷老师兴味盎然。
话题作文审题也要讲究“准中求新”。方法是:从导语中得到启示;与近义词进行“异同”比较;由表面意义进入比喻、象征等深层含义。例如齐齐哈尔题: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请以“味道”为话题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考生审题至少需把握三点:①“味道”本属于味觉,此处却运用比喻象征手法扩大了外延,实行了感觉转移——指内心的“感悟”、体验,属于内心世界;②这种“味道”必须是“细细咀嚼,用心感悟”后的亲尝、亲历,是“人间真味”,必须远离无病呻吟和虚构臆造;③导语中提到的六种“味道”只是举例,“味道”在这里是多样化的,你可以创新思维,亮出属于你的个性化“真味”。
新材料作文审题同样需要准中求新,显出个性。例如重庆A卷提供关于“一片想飞的树叶”的材料,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执着热烈”,多数考生都会据此提炼出“实现理想须执着”一类的主旨,如此立意虽然正确,但容易撞车。实际上,命题者很希望考生进行如下的创新立意:追求梦想既要享受结果,更要享受过程,“结果”的欢乐是由“过程”带来的,没有“结果”的“过程”固然可惜,没有“过程”的“结果”则更为可悲;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为此付出一生等待,耗尽全部精力,也无怨无悔,因为身后留下了闪光的生命轨迹。如果你有上述感悟,将自己的特有经历、体会表达出来,那你的角度就会“新”而富有个性。
六、走出“重材料,轻提示”的误区,做到“兼顾两头,快审高效”。
2014年潍坊题提供下列材料:
有一个旅游爱好者,在旅游中经常迷路。
“你经常在外旅游,有丰富的旅游经验,怎么还会迷路呢?”朋友不解地问。
“每次迷路,都是走上了歧路。”
“为什么会走上歧路呢?”
“因为歧路上有迷人的风景,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走进去了;走着走着,就走不出来了。”
当很多考生置提示语于一边,只顾读材料,为提取最佳立意挠头时,机智的考生已经抓住命题者的一句提示语“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进入构思了——立意只要在材料含义的范围之内就行嘛,于是“人生要敢于探索”“美丽总在险峻偏僻处”“这样的‘迷路,值!”“创新与美是孪生姐妹”“‘迷路始得景如画”“做一个当代的‘陶渊明”等立意纷至沓来,这就是审题“兼顾两头,快审高效”带来的甜头。
七、走出“思维狭隘,就文说文”的误区,学会“多中选一”“以我定优”。
河南卷只提供《土》这首诗——“附着在大地上/就是土壤/飘浮在半空中/只能是尘埃”,没有任何评论感悟类的提示文字。审读这类所供意象具有多样性的短诗,考生不能囿于文字,收紧思维的翅膀,应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广开思路——从正面理解,可以品出“脚踏实地才有价值”“沉稳是鲜花的根基”等道理;从反面思考,又能得出“轻浮是毒害人性的雾霾”“浮躁害己害人”等观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素材与思想的积累选定切入点,如果能自拟“她,一粒珍珠般的土”(记叙文)、“俯身大地,甘为春泥”(议论文)、“清澄玉宇绝尘埃”(抒情散文)等标题,定能夺人眼球。由此可知:“多中选一”的依据是“我”,适合自己的角度才是“最优”的。
八、走出“重形象思维,轻哲理思考”的误区,学会审出思辨性要求。
连云港题要求以“看似寻常”为题作文,题目中隐含着“寻常”与“不寻常”的辩证关系;盐城题“我与_______再见时”,考生必须触及“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思想亮点;“小小的________”(成都题)、“快乐加减法”(深圳题)、“一句话点亮世界”(凉山题)等题也都有思辨性要求,不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考生的审题方向都须指向“以哲思求深刻”的理性思考。
掌握上述审题“八招”,能助你审准题审好题,之后你才能选好素材写好文章。这就好比射箭,必须先得瞄准靶心,才能箭中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