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远
2009年出版的《中国不高兴》一书中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十分尖锐,迅速吸引了我的眼球。文章标题为“王小波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虚伪、最丑陋的神话之一”。我没有读过书中所提到的王小波在20世纪90年代写的时评,也没有读过王小波被人称为“精华所在”的小说,因此不敢作什么评价。但回想前几年,我却不是这么做的。
刚进高一的时候,我以一种顶礼膜拜式的疯狂迅速读完了《中国不高兴》一书。书中称美国是“老黄瓜刷绿漆”,我便逢人就说美国的“老黄瓜”面孔。看到了“钱钟书是轻薄浮躁文化里诞生的泰斗”,我看《围城》的意愿便很快被抹杀了。看着书上所写“文艺腔”之祸害,我就持反文艺腔之腔自炫炫人,误人误己。
时隔不久,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将《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们称为“读者走狗”,讽刺文中内容不重实情而单纯迎合读者口味。我蔫了好久,我的口味被迎合了?
当反对遇上了反对之反对,我们该何去何从?
《特别文摘》中说国人现在最大的娱乐是在看CCTV的同时大谈报道之虚伪,在一件平常的事情中寻找“背景”和“阴谋”。
我曾和很多人一样,为“我爸是李刚”的报道深深感慨某些高官为官不仁、教子无方。但后来《看天下》栏目中说,当事人的原话为“叔叔,我爸爸是李刚”。说李启铭与办案人员相熟,只是自报家门,言语已全无飞扬骄横之气。
很多事情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在看CCTV时留一份信任,为生活增添一缕光辉;在看微博杂评时心中存一份怀疑,为思维戴上理性的眼镜。
反对未必比赞成强,反对什么往往比不上为什么反对来得重要,因为反对掺和情绪的沙子,会刮起沙尘暴;反对铺上理性的金子,筑起的是一条通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荀子·宥坐》里说过,人有这样的罪恶:“行辟而坚”“记丑而博”。如果将歪曲与侮辱当作“诗性”甚至神性,那么人性定将从真善美滑落到恶险秽。
以理性为依托,反对才能远离偏执与迷茫。
(指导老师 倪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