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小简介:昵称“丝丝姐姐”,编辑。喜欢植物、音乐、绘画,喜欢倾听小朋友的声音,和小朋友感受语文的乐趣。相信文字能给人欣喜、乐趣、鼓励和安慰。
还记得我三岁时,爸爸每天晚上都教我背一首唐诗。我摇头晃脑地背下一些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并不晓得许多古诗的意思,只是懵懂地感到汉语是美的,古诗是美的。
正因为最初在诗歌里感受到汉语的美,所以,我上学时最喜欢语文课。四年级上学期开学后,语文老师给我们发下格子本,要求我们每周一篇自由命题的练笔。顿时,班里一片哀嚎遍野。同学们都抓笔杆,挠脑袋,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还是无法下笔。
的确,每天都是上课、考试,枯燥的练习,消磨了同学们对写作的热情,单调的生活经历也使同学们缺乏写作的素材。但我觉得平常的事情也可以写得精彩,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爸爸教给我的古诗,一两句精妙的诗词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作文里,老师便用红笔画出我写的诗句。我的格子本里跳动着一颗诗心。
开学后不久,老师组织我们到郊外春游。春天,枝丫上长出新芽,木棉花开出火红的花,三角梅也开得十分艳丽,油菜花金黄金黄的。老师带着我们站在郊外,倒有点冠者童子沐浴春风的感觉。我闻着花香,看着别的同学放的纸鸢,想起了好多古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的心底迸发着一种创作的欲望,便蹲在草地上开始写下了我一篇关于春天的练笔,用了一连串对春天的比喻,还运用想到和春天有关的诗句,把这次对春天的新鲜体验倾泻在格子本上。
后来,我读到小学六年级时,收到了丰子恺的漫画选。在这本薄薄的书里,我感受到诗与画结合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书中有一幅画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如水》。两张空落落的藤椅沙发,一张摆着蓝色茶壶茶杯的桌子,还有一弯新月,非常孤寂的意境,让我想起班里热热闹闹的“六一”游园会后同学散去,欢声笑语消失,我和留下的同学把桌椅搬回原处那种寂寞的心情。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出现在这本书里。墨绿色的芭蕉叶旁就是一棵红花,花瓣纷飞,星星红点,妇人和小孩正看着落花,意境独特。等到后来再写在格子本里日记、练笔、作文之类,遇上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我也会配上画,以示图文并茂,诗意盎然。我的画比较笨拙,画得最多的就是以花草类为题材的水粉画、以梅花为题材的国画,配上自己有感而发的文字,总是觉得不仅仅在写作文,而是做一件艺术品。
现在想起以往读书时写的作文,真是往事如烟,读书时候跳跃的诗心倒是被成年后的生活磨损了。但每当想起古诗,想起丰子恺的画,想起自己写下的幼稚文字,又有对童年的无限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