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敬慈
香港地区的教育制度源于英国,分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四个阶段,经过几十年的转变,特别是2000年的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今天香港地区的教育与昔日已有很大的改变。现在,学生经过大约三年的幼稚园学习,于约六岁入读六年制的小学,然后进入新“334”制的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学或其他大专学院。因历史的原因,现大部分的幼稚园是私立(民办)的,大部分的小学与中学由政府直接资助,而8所教资会辖下的大学亦受政府的全面资助。在8所大学以外,还有政府资助及私立的专上学院与大学,为中学毕业生提供不同的大专学习机会。在2013—2014学年,香港地区约有900多所幼稚园(约17万学生),500多所小学(约32万学生)及500多所中学(约30万学生),直接由香港教育局主管。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地区的教育不断发生改变,渐渐演变为一个更国际化与更专业化的系统。身处这一演变中,有幸亲身经历这些转变,并目睹一些促其演变的因素。
1970年代
强迫义务教育。这一演变主要从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普及化开始,从只有少数人可以接受学校教育到法律要求所有适龄学童接受九年免费强迫教育(小一至中三)。此政策大大地提升全香港地区下一代的教育水平。35年后时至今日,现在所有41岁以下的市民全部接受过起码的基础教育。
1980年代(量的扩展)
(1)扩建新校。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建立大量的新校舍,在全港新住宅区加建新校,使学生更易就近入学。同时,在过去30年间不断提升校舍的质素、空间及设备,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建立的“千禧”校舍,其设计及庞大与完善的设备令人羡慕。旧校也受拨款做加建工程,大大提升了学校的设施,减少与新校的差距。
(2)扩充本科教师的基础专业培训。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特别拨款扩充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学院,增加学校内本科教师团队已接受教育基础专业培训教师的比例。这是教育专业化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从提升校内未受培训的本科教师开始,更进一步地迈向专业化。
(3)教师学位化。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实施的第二步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学位化,为中学毕业生直接修读成为学位与已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四年制的教育学士学位,为现有的非学位教师提供部分时间制的学位转读课程,使他们有机会得到学士层次的学习,提升学历至学士水平。
1990年代(专业化)
(1)成立课程发展处。除了教师培训外,政府另一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方法是在教育署(Education Department)内成立一所颇独立的“课程发展处”(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CDI),专门研究、发展与编写学校由幼儿园到中六的各科课程。课程发展处成立于1993年,已从约130名课程发展主任扩展到现在超过400名的课程发展主任。他们的工作不但是发展中央课程,还要进行在职教师培训及到校指导和与教师合作,提升推行课程的效果。课程发展处的成立大大地提升香港课程与课程发展的素质。
(2)严谨的课本编写与审批。香港地区的学校采用的课本与主要教材,大部分由各出版社(书商)基于课程发展处的科目课程大纲编写。课本首先要经过课程发展处的审批。审批工作十分严谨,只有获批的书本才可以被学校采用并放在书单内。在香港地区,学校不会为学生提供课本。家长每年年初要替子女按照书单自行到书店直接购买课本。
(3)成立香港教育学院,大力提升教师陪训。课程发展处成立后,政府在教师培训上加大力度,于1994年把5所师范学院合并升格成为一所大学层次的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HKIEd),全面地、大量地为教师及校长提供职前与在职学士、硕士直至博士的进修机会。
(4)校长专业化。政府加强对任命校长的要求,当校长前一定要修读过被认可的校长培训课程。
(5)在职课程多元化。除在大学或香港教育学院进修外,教育署、教师学会及校长会等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提供大量及多元化的短期培训课程、研讨会与研习班等,促进校长及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之后,政府也渐渐引入进修时数(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urs,CPD Hours)的要求,进一步从进修方面提升教育的专业化。
2000—2010年代(改革、校本及国际化)
(1)各项教育改革。1997 年香港回归以后,政府进行全面的教育检讨,继而就检讨结果推行数次大规模的改革。这包括:①全面的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以“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创新、敢于承担”为重点教育新目标全面改革教育;②以8个主要学习领域(Key Learning Areas,KLAs)为新内容及重点,培养学生共通技巧(Generic Skills)及态度、价值观(Values and Attitudes)的课程改革(Curriculum Reform);③“334”新学制改革(Academic Structure Reform)。这三大改革成为近代香港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把香港教育基于优良的中华文化将全世界各个方面的最近研究成果、理论及最好的学与教的例子,融合为一项对香港地区学生最好的专业教育服务。
(2)校本课程发展及教师培训。各项改革引入很多的新理论与模式。一个追上当代研究成果的新方向是教师及校长进行更多的校本发展工作,如校本课程发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与校内教师进修(School-based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Teachers,SB-INSET)工作。这些校本工作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教师的专业水平。
(3)引入更具弹性的办学模式。在推行各项改革时,政府引入一个名为“直资学校”(Direct Subsidy Schools,DSS)的新办学模式,让有兴趣的学校可以在校本课程、学与教、聘请教师及员工、薪酬、资源运用等方面更加灵活,可以自行收学费以增加收入,从而提升专业与教育素质。
(4)全面引入素质保证机制。政府为学校引入一些全面的素质保证(Quality Assurance)机制,包括首先由学校以一些教育局所提供的检讨架构(Review Frameworks)在行政、课程(包括学、教、评估)、学生发展、学习成果四大范畴做有系统的自我检讨,即自评(School Self-evaluation),再由校外专家队伍到校做全面检讨,即外评(External School Review),以助学校核实自评成效,不断帮助学校专业且有系统地提升素质。
2010年至今
促进国际化。2010年开始,政府加强为香港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国际教育,特别是提供用地及可改装的校舍,促进开办更多的国际学校。基于政府赋予的弹性,直资学校纷纷引进国际课程,特别是IB国际课程(IB Programmes),协助毕业生到国外大学升学。这一切都直接与间接地为香港地区的教育带来一个新的国际化景象。
在过去的35年间,笔者有幸直接参与及经历了上述各项香港教育的转变,与香港教育一起成长,现在回想起来十分兴奋。它们对香港地区的教育发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演变因素。纵观而言,早期的改变从量的扩展开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强迫义务教育、增加学校、增加教师培训学额、提升学位教师比例,然后加入更专业的机构与要求,如90年代成立课程发展处与香港教育学院、要求校长接受培训,进而推行各项教育改革,如2000年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学制改革,到最后迈向着重发挥教师专业的校本发展,如校本课程发展、校内教师进修、赋予学校弹性办学模式及校内全面素质保证与国际化取向。不同阶段的工作,都适时地促进香港教育的发展,希望对读者会有一点参考的价值。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