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与思并行

2015-04-27 04:17卢雪芬
师道·教研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园小豆豆小林

卢雪芬

曾经在书中体会过“怦然心跳”;曾经在书中有一种“莫名感动”;曾经在书中进行自我审视,也曾经在书中看到人生百态……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通过阅读,让我感受一个个作家的思想,同时让我思考自己的教育人生。

一、读本的诠释——爱的教育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确实是一本让人看后难忘的好书,它不仅让我感觉到爱和成长的份量,还能收获教育启迪。书本的字里行间我都为这个小学一年级的淘气孩子而欣喜,因为透过顽皮的举动与字句,总让我回想起那些竟有些遥远的时光,总让我感慨那年代也有这样的教育,所以印象一直都很深。

文中的小豆豆是一个天性活泼,淳朴善良的小朋友,在原来的小学被视为捣乱分子而开除,在巴学园却是校长称赞的百分百“好学生”,道理不说自明。真感叹二战前在日本就有这样好的教育尝试,有这样的办学理念。特别要提到小林校长,他不仅是在办学理念上进步,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反射出他做人的亮点。他以自己博大的爱来对待这些可爱的孩子,而不是强迫他们干什么,是让他们想干什么干什么,但不会越界,在点点滴滴中教育孩子,感化孩子,帮助孩子。小林校长身上透露很多令人羡慕的特质:宽容考虑教员的尊严,一切都从利于学生的发展考虑。

二、 工作的感悟——成长的态度

这让我想起魏书生老师,他与文中的小林校长极为相像:魏老师寓教于乐,“松、静、匀、乐”这四个字是他工作的写照。“松、静、匀、乐”这四个字给了我人生很大启迪:工作时“松、静、匀、乐”,学习时“松、静、匀、乐”,教学时“松、静、匀、乐”,面对领导时“松、静、匀、乐”,教育学生时“松、静、匀、乐”,面对困境时“松、静、匀、乐”……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这是一个高境界的觉悟,这是人生的一种豁然的态度。

工作中“松、静、匀、乐”。接受任务时,我总以一种轻松、宁静、呼吸匀称、快乐的情绪面对,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因为工作会让我成长,工作会让我长智慧,工作会让我有成就感。学习时“松、静、匀、乐”,活到老,学到老。我觉得应该不断的为自己充电,知识底蕴丰厚了,底气足了,教学才会有实力,教学才会行之有效。教育学生时“松、静、匀、乐”,我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爱心感染他们,用智慧教育他们,用人格去熏陶他们,让孩子来到学校即学会做人,又掌握知识;即尊敬我,又愿意靠近我。面对困境时“松、静、匀、乐”,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勇于迎接挑战,勇于承担工作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是一名教师应该有的精神和魄力。

读本中巴学园里面曾经真实的世界,对我来说,竟是那样的新奇,我好羡慕里头的装饰与安排,好像是个到不了的远方。要知道这是二战前日本一个只有五十个学生的学园。黑柳彻子写这本书的时候已是1982年,而校长也在1963年去世,可我怎么觉得,校长说的:“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绝对能做到!”他的声音,好像就回荡在我的耳边,让我感动也让我明白——赏识孩子是我们职业良知的告白。

三、 殷切的期盼——成长的动力

我喜欢阅读,喜欢从中思考我的教育人生,找准我的成长方向——读书总是好的。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以便具有广博的知识。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让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教师要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崭新的知识观,即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某一领域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喜欢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我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我成长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用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理念来教育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我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心理健康,乐观向上,这种人生态度自然就会感染着学生。教师才可能实现立教作贡献,才可能实现育人的梦想。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就必须要会读书,善于把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变为温情脉脉的智慧、文质彬彬的教导来唤醒学生个体生命的觉醒,为其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读到最后,让我感慨:书中提到的小林宗作真是位伟大的校长,伟大的教育家。他很多的课程与说法,也颠覆并启发了我对教育的看法。当年所谓的“捣乱分子”豆豆,也就是如今的作家黑柳彻子就是在这浓浓的爱与关怀下,在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熏陶下,成长为一个这样优秀的人。

我明白了:教育要肯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其实,孩子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分,他们只是各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我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强势智慧,指引他们成长的方向。因此课堂内外要尊重孩子的特点,善于挖掘,提供机会,对每个孩子都倾予希望与关怀,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充分的发展。在探索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觉到每个孩子的特性都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思维敏捷的孩子,可记忆力差;而有些孩子的基础还不错,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又欠缺……所以必须结合这些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智力发展。孩子们是一棵棵小幼苗,需要我们耐心、细心、用心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在课程开发与建构中,延伸和拓展生命的力量,让孩子根据自身的特性,彰显自身的优势智能。有了这股动力,孩子真正的做到人皆有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就离我不远了。

四、热切的呼声——立德树人

成长一本无字的书,你只有书写它,才会留下岁月的印痕;成长是一首无言的诗,你只有解读它,才会体会诗意的胸怀;成长是一眼无底的泉,你只有深挖它,才会品味清洌的甘醇;成长是一面无形的镜,你只有对照它,才会映照出奋进的影子。

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于是,我对孩子的教育做到关注差异、尊重情感、释放潜能。就像书中巴学园的小林校长一样,以自己博大的爱来对待每个不同的孩子。如果我们总纠结于一时的成绩,总与孩子“过不去”,总为一个字、一道题而与孩子反复纠缠。天长日久,分数也许会提高,但他们原有的优秀特质却可能永远被我们“磨”没了。其实我想,什么是“德”?我觉得,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学习,有足够的责任心,有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并把自己的良好行为播种在孩子心里,然后让它转化为孩子的行动,接着把行动强化为习惯,一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一以贯之的习惯,一种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不会改变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就是“德”。

我想,一个懂得孩子语言的老师,一句赏识的话语,一次偶然的发现,一个精心的安排,一次尝试的机会,就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并不时抚慰着他幼小的心灵。我会让我的学生成为更多的小豆豆,同样能拥有那样的幸福童年。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学园小豆豆小林
用爱浇灌孩子——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去散步
窗边的小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