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数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2015-04-27 04:08李小清
师道·教研 2015年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数学

李小清

一、走进生活,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奥秘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

二、感悟生活,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1.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略)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图略),你能帮帮他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们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3. 撰写数学日记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学生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中记录自己为家人购买各种形状的蛋,把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与实际联系,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喜欢,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 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从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转为“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课堂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折扣”问题,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和了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但他们能从数学的角度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教材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理解吗?学生会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折扣”的问题吗?老师讲授这个内容时,创设让学生来做导游,带领爸妈逛商场购物,通过购买打折商品的情景,来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和生活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重点让学生对“折扣”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反璞归真,回归生活”的数学理念,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 创造环境,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学校为学生提供开放式书吧,让学生在课外书本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让学生分享数学的乐趣与价值。例如某同学分享了《广州日报》2014年4月13日A8刊登《全球最欢迎的数字:7》,该文发表了英国数学家阿历克斯·贝罗斯对全球范围内的网民开展的“你最喜欢的数字”调查,投票结果显示,在4.4万张有效选票中,“7”当选为最受世界各地民众欢迎的数字,其次是“3”、“8”、“4”和“5”。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