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艺术特色与处理

2015-04-27 03:58涂贞
师道·教研 2015年2期
关键词:魏氏仙境乐谱

涂贞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一首女声三部合唱作品,是《长恨歌》中的第八乐章。在这首作品中,作者用身份凝练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人间仙境——蓬莱仙岛的美丽景致,在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依稀身影。

一、诗画般的音乐意境

这一乐章在遣词和用韵方面和李白的《清平调》有相似之处。歌词取自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这一乐章描写的是仙境。歌词中的“蓬莱仙岛”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传说这个仙岛是在渤海东面,上有黄金白玉的仙人宫室,杨贵妃死后成为仙子,住在这里的玉妃太真院内,唐明皇派的方士曾在那里见过她。《山在虚无缥缈间》这一乐章就是写这个虚无缥缈的仙境。该曲是描写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岛”,所以用清澈而轻柔的音色营造虚无缥缈的感觉,使人想起瓦格纳的歌剧《罗亨格林》的前奏曲。此曲的和声运用得非常清淡,复调音乐手法在这里表现得气韵生动。由于调性发展倾向于下属调而不倾向于属调,这就造就了一种柔和的色调。一切均朴质无华,表现出幻想世界的一尘不染的境界。

二、中国民族化之旋律

作曲家吸取了古曲《清平调》中的某些音调成分,经过了创作性的发展,成为《山在虚无缥缈间》的音调基础。曲调与和声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古曲《清平调》见于《魏氏乐谱》,据考《魏氏乐谱》系明末清初宫廷乐师魏双候(约1613-1689)东渡日本后,由其孙魏皓(?-1774)把祖传乐谱编纂而成,《清平调》实际上就是《魏氏乐谱》第十四曲的第一段。

本乐章的旋律虽从《清平调》演变出来的,但二者在音乐结构和调式上并无明显传承,《清平调》是以一个乐句为基础的一系列变化结构渐小,《山在虚无缥缈间》却是第二段扩充的二段式。在调式上,《清平调》是五声商调,而《山在虚无缥缈间》则是五声羽调。《山在虚无缥缈间》的音乐风格鲜明独特,此曲运用淳朴自然,清净恬淡的作曲手法,描绘出一幅朦胧的仙境,并且采用我国民族五声音阶调式,降6和2两音仅仅偶然出现而已。音乐具有古朴典雅的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

三、《山在虚无缥缈间》的音乐表现与艺术处理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一个二部曲式,第二段的结构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有所扩大,第一段有三个乐句组成。第二段的各声部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地发展,在结构上没有小段落可分,因此气氛比较生动。第一部分突出女高声部唱出的“香雾迷蒙,祥云掩拥,蓬莱仙岛清虚洞,琼花玉树露华浓”。第二部分则像是描写飘荡起伏在云雾之中的仙女们的歌声,表现出尘世的空幻之感。

对这首作品的结构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段中,作品一开始由钢琴来演奏,和声非常的平稳,高声部在钢琴的最后一个和弦落音上起,声音随气息流动,从“香”到“蒙”一气呵成,其中在“迷”字上节奏稍稍撑开,做出渐强,气息向前推动。第一句非常重要,声音一出来,柔美而具有穿透力的女声就把听众带到仙境当中。第一段的最后一个音落在下属和弦上,并且是长音结束,所以要用气息推动着声音,在和弦里向前走动。钢琴伴奏在声音停止的时刻将音乐延续下去,22小节转到f羽调上,所以第二段的情绪也稍稍有点变化,第一个字“却”出来得非常清晰,力度却比较弱,演唱时是先用气把“却”字吹出来的。最后一句,和声在“空”这个空五度和弦上结束。田晓宝先生说:“‘空字是这首作品最重要的一个字,前面述说了那么多,但最后在‘毕竟总成空上结束,这里的‘空是很有份量的,不是‘无的空,而是‘有的空,所以最后这个‘空字要实实在在的唱出来。”

这种表现方式非常符合歌曲本身的要求,从作品的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抓住了这首作品的精髓,特别是对最后一个“空”的理解,符合道教音乐思想的要求。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魏氏仙境乐谱
山之高
盛夏,享一场浪漫的“仙境”之旅
是你一直想着我
乐谱:放飞梦想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谈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魏氏叛逆”
漫步在冬日仙境
冬日仙境
浅谈魏氏组织形成机理及对材料性能影响
中国目前现存唯一的清代城堡式庄园——魏氏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