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2015-04-27 10:30张梦丹
企业导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现代化农民

张梦丹

摘 要:农民的现代化除了表现在其综合素质上、职业上,还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上。提升农民的生活方式,使其更加文明、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推动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民的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转型构建和谐的生活模式,说明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稳定器

一、农民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现代化内涵

在《百度百科》中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具有多种特征,原因是某个生活方式的形成,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特性包括时间性、群体性、差异性、相似性、种族性、多样性,甚至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还有阶级性。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那么,生活方式也分为物质生活,如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等;和精神生活,如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实践证明不同的群体或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阶级、民族和行业更亦如此。

我国是一个拥有亿农民的农业大国,这里的农民代表着一个阶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身份。在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民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应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使之更加“文明、健康、科学”。因此,农民的生活方式现代化是指以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为主题的人群享受城市文明,实现由乡村向城市转型构建和谐的生活模式。它主要包括:

(一)消费观念。由恩格尔系数表明农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反映的是富裕程度的变化。旧中国由于农村生产力低,生产条件落后再加上受封建传统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收入也逐渐提高,收入的变化直接导致农民的拥有了较强的购买力。农民的消费模式趋向城市化发展,其消费的范围不断扩大、消费的层次也有所提升。它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农民由自给自足型的生活消费方式逐渐向商品型转化。这是由于传统农民由于收入有限,加之自给自足的几千年小农意识影响,其消费品以自我生产为主,粮食存储在千万个农民家庭中,粮食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是统一的。而现在不仅冰箱、彩电、空调等现代化产品也成为了农民消费的对象,而且粮食也具有了商品性。二是消费需求有了质的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后,农民对于日常消费的质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不少人开始注重产品的品牌、功能、档次。除此之外更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在图书、报纸、电影等精神上的消费。

(二)闲暇时间。 社会思想家开始关注闲暇时间的问题是

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马克思提出“闲暇”是劳动创造的,生产力提高产生闲暇时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农民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劳动时间相应缩短,闲暇时间会经历“大量空闲时间”、“空闲时间减少”、“现代意义的闲暇时间增多”的呈现U字型的曲折变化过程。其闲暇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冰箱,洗衣机的普及减轻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闲暇时间选择读书看报,参加体育锻炼、社区文化等活动,到2001年有3%的农村女性加入了旅游的行列。这些闲暇时间的改变有利于文化财富享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交往方式。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农民的认知,从而在行动上有所体现。交往便是引起这种认知发生变化的关健因素。交往方式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往范围的扩大。农民的空闲时间增多,非农就业活动大量增加从而农民的交往范围由以前的地缘、血缘、亲缘等关系扩大为业缘关系,这一过程使农民打破了封闭的生存空间,交往空间逐渐扩大。劳动力的流动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并迅速的在农民之间传播。正是交往的压力逐步瓦解了传统的社会。二是交往方式多样化。对于传统农民来说,人们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就是获取信息的主要交往形式。随着电子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交通通讯设施的便利快捷,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变为了手机、电话、网络等通讯设备。经统计,有

93%的农村家庭拥有电脑,在家中使用电脑上网占到31.6%,手机上网的占到33.7%,基本不上网的占到31.3%,只有3.4%的人去网吧上网。这表明,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已经走进了广大农民的生活。

二、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必要性

(一)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的现代化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切社会发展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是由不同的群体和个人组成的,因此,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每个人、每个群体、组织在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然后再以这些个人和组织的现代化一样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现代化。若是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只是引进外来先进技术或完善现代制度、制定一些指导大纲,那么它的现代化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生长的土壤,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社会群体中,农民是最庞大的一个,他们毫无疑问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落脚点。我国农民因为种种复杂的社会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只有在思想认知,交往方式上与时代接轨,那么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就变得轻而易举了。着眼于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和分享到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然后以农牧民这个群体带动整个社会,群体的现代化促使社会的现代化,从而以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来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反过来,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可以在农民生活方式上反映出来。

(二)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报告上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项具体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加以推进。这表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是我国农村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包括了农民、农村、农业等方面的综合进步和整体发展。于是,广大的农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我们必须要紧紧团结农民、依靠农民。通过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完善管理模式、提升农村面貌从而不断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可以反馈出农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反作用机制又可以很好得反哺农民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在这进程中农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至关重要要的,只有这个特殊的群体朝着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实现我国社会全面、综合的现代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党站在全局部署的高度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做出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贾德裕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农业出版社,2002.

[5] 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6] 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