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云
摘 要:《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元成这一人物的性格形成,是其本人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外层系统以及宏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系统之间也有机交融,相互作用,共同促动着元成的人格不断朝着扭曲、阴暗、残忍的非正常、非健康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这一个体的灭亡和发展停止。
关键词:生态系统;个体人格;生物因素;环境因素
一、个体人格发展的生态系统论
生态系统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受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的,也说是说,不管是生物因素还是环境(或称为自然生态)因素,其作用并不是简单机械的,而是双方互为影响,并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作用。而这当中的环境因素本身也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一个大而化之的笼统概念,依环境与个体接触的接近和密切程度,可将环境分为若干层,而每层之间又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该理论的代表人布朗芬布伦纳把环境划分为若干个层级,主要是是微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微系统处于最里层,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大多数个体的早期阶段来说,微系统主要指家庭,可后来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此系统逐渐扩大,也包括幼儿园、学校、同伴群体等;外层系统处于中间层,主要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个体所在学校所处的外围环境等;宏系统处于最外层,指微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嵌套于其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宏系统事实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在其它几个系统中获得的经验,也就是说,影响着其它系统对个体的影响。事实上,整个环境就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一套俄罗斯的嵌套娃娃”。换句话说,发展中的人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个体所处的社会、时代、文化等宽泛的背景)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心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二、关于“元成”人格发展的生态系统论分析
(一)微系统分析。元成生于王室,父母双全,上还有一同父异母的长兄和一同父同母的次兄,除此之外,也许他直接参与的系统还有些什么乳母、宫女、太监、侍讲的师傅及陪读的同伴什么之类的,但考虑到王室深宫的特殊性,暂且将他们略过,将其微系统简化为父母。无论古今中外、帝王百姓,这样的微系统总是最起码的,且在所有微系统中,这个系统的作用也是最至关重要的。先来看看父亲对他的影响:元成的父亲是个国王,长年征战在外,刚愎,冷酷,少有温情,这样的父亲自然很难给他带来情感上的支持、成长中的陪伴,相反,能给他的,恐怕更多的封建家长的压制。再来看看母亲:母亲虽能日日陪伴在元成身边,但由于母亲本人被与继子的乱伦之恋牵扯了太多精力,恐怕对元成的看顾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点由影片中元成刺死兄长后,母亲对遭到父亲毒打的元成不闻不顾,而只管一心扑在爱人尸体上这些情节也可看出。可见母亲似乎也没给元成带来多少实质意义上的爱和关注。生物生态学再三强调,在所有作用于个体的因素中,没有哪个因素的作用是单一的、机械的,微系统内各因素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元成的父母之间也是互相影响并有机作用于他的。元成的父母明为夫妻,实为仇敌,父亲给母亲吃毒药要害死母亲,母亲暗地里联络大臣和儿子要闹兵变,父母之间仇恨至此,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想见是负性的、具有破坏性的,这样的有机作用显然是不利于元成的人格朝着热情阳光的健康方向形成和发展的。
(二)外层系统分析。布朗芬布伦纳曾举例说过,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同样,儿童在校的经历也会受到外层系统的影响,如学校的整体计划或者其社区工厂的关闭导致学校收的下降都会影响到学生。当然,由于元成生于古代,无学校可上,这里能探讨的只有父母的工作环境。元成父母的社会身份分别是国王和王后,父亲的工作环境是连年征战,喋血疆场,母亲的工作环境是深居王宫,勾心斗角,父母的这种长年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争斗生活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特点和处事方式,而这些特点和方式又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元成的教养方式,他们会用他们那一套斗争哲学和价值观来教育元成,元成长期受父母的这种影响,人格形成自然会带有父母的影子。另一方面,父母的这种不稳定、高风险的生活也会给他们自身带来紧张的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状态下的父母也难免会把对自身环境的痛恨、不满等负性情绪发泄到子女身上,以实现自身压力的部分转嫁,而这种不负责任的发泄和转嫁也是非常不利于元成的人格健康的。
(三)宏系统分析。前述已及,宏系统事实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着一定社会如何对待未成年人、教给未成年人什么以及未成年人应该努力的目标,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亚文化群体都有着不同的宏系统,但都会通过各自的系统从宏观层面上影响着系统下的所有个体发展。元成生活于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一方面,那属于我国漫长封建时期的一个部分,而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都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无非就是“三纲五常”、“君臣父子”, 强调忠君孝亲、克己复礼、等级秩序等。在这个宏大文化背景下的任何一个个体,要想不被主流社会抛弃,就不得不奉行这一套主流价值观,作为垂范天下的王室成员,更该对这一套统治阶级极力鼓吹并推崇的价值规范身体力行。可以想见,当年的元成从小耳濡目染,必然也会把这一套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道德价值标准,作为指导自己立身处世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那又是个王朝更迭、战乱纷争的年代,主流社会理想和传统价值观轰然倒塌,太平盛世时期的等级和秩序被混乱和颠覆所代替,犯上作乱、背主弑君的现象屡有发生,至于不按规矩出牌,不遵从社会规范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远的不说,就在王宫里,母亲和长兄的乱伦行为每天都在元成的眼皮底下发生。那么同样,这样的社会大气候也必然会对少年元成产生重大影响。可想而知,在这种社会现实与所受教育互相矛盾的情况下,元成的内心一定有过长时期的困惑和挣扎,一方面,他要按照自己内在的道德标准,做父王的忠臣,母后的孝子,兄长的顺弟,另一方面,他又要抵抗来自真实社会的巨大诱惑,试图弑兄逼父,实现自己南面称王的野心。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个时期,他的前一种想法占了上风;在另一个时期,后一种想法又占了上风,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未成年人,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统一的发展标准,而是长期被两种拉锯式的想法撕扯来撕扯去,元成的人格发展自然是很难稳定的。同时,元成思想上的这种长期争斗本身就是一份不小的压力,两种不同观念的此起彼伏会使元成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的痛苦,这种长期的痛苦会变成一种情绪上的高焦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破坏,阻碍着元成人格的顺利形成和发展。另外,在所受教育和现实社会的拉锯战中,后者的影响可能会更加重大和深远,因为毕竟身教重于言教,事实胜于雄辩,鲜活的社会现象也必然比书本上的晦涩教条对人的作用要大。所以,元成在最终决定放弃社会灌输给他的价值观念,而选择他本人观察到的社会上实际通行的价值标准时,内心里也一定有过不安和愧疚,当这种不安和愧疚一直无法得到排解、转移和升华,最终也会演变成一种对个体健康发展的破坏力量。
参考文献:
[1] Shaffer, D. R. (2005). 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 (邹泓等, Trans.).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2]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