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新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 邵阳 422001)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分析
陈国新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 邵阳 422001)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抑酸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胃炎;黄芪建中汤;抑酸;抗幽门螺杆菌;胃脘痛;痞证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多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也伴有一定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主要症状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饱胀、钝痛、烧灼感以及反酸、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胃溃疡而致胃出血、剧烈疼痛等。西医研究认为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伴一些其他因素,故西医一般采用抑酸、抗菌治疗。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加之外感寒邪,饮食不当等所致,故中医治疗以补虚固本、温中健脾、益气止痛为主[2-5]。黄芪建中汤加减则具有温中健脾、益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效。本研究以运用该方治疗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7个月至4.1年,平均(2.17±0.53)年,年龄28~6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3.13±10.42)岁,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19例,萎缩性胃炎4例,不典型胃炎1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15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3.34±10.28)岁,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20例,萎缩性胃炎3例,不典型胃炎1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胃炎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6]、《诊疗常规》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及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伴有口干、乏力、剑突下钝痛等。胃镜提示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实验室病理检查提示部分患者伴有肠化生伴或不伴非典型增生。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抑酸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奥美拉唑20mg,2次/天,口服;硫糖铝1g,4次/天,口服。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药方组成:黄芪45g、芍药20g、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6枚、饴糖30g。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20g、干姜15g、茯苓20g、半夏15g;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生地、枸杞子各15g。每日1剂,水煎取500mL分早晚饮服,疗程为1个月。
1.4 疗效评定
显效: 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有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无效: 临床症状稍有减轻或减轻不明显,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不减[9-10]。显效和有效均计入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1个月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46,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共计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6例(17.14%),包括恶心2例,呕吐2例,头晕1例,腹泻1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观察组仅有1例(2.86%)患者出现呕吐,药物适当减量及对症治疗后好转。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0.05)。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胃黏膜病变,严重者可出现胃溃疡甚至胃穿孔而大出血。慢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饮食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可见益气脾胃是治疗的关键。此外,胃脾互为表里,虽疾在胃,实则脾胃共主升降,肝木乘克相关,所以共调脾胃是治愈的关键。所以依据“虚者补之,劳者温之”的观念采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慢性胃炎的治疗。黄芪建中汤有益气补中、温脾健胃、缓急止痛之功效,君药黄芪甘温益气、补中升阳;臣药饴糖甘温滋润、益气养阴、温补中焦;臣药桂枝、芍药温阳益阴;炙甘草辅佐饴糖、桂枝,益气温中,辅佐芍药具有酸甘化阴、益肝滋脾之功效;生姜温脾胃,配合大枣补脾胃。脾胃虚寒者加用吴茱萸温中助阳,茯苓、半夏健脾理气;胃阴亏虚加麦冬养胃和阴,生地、枸杞子滋养肝阴;脾胃虚寒者所用半夏能调节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从而保护胃黏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中、温脾健胃、缓急止痛之功,临床辨证加入温阳、益阴、理气、消食、化痰之诸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十分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4.
[2] 卞军.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46例[J].河北中医,2006,28(5):362-362.
[3] 张世军,柳智慧.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4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19-20.
[4] 吉宏彬.黄芪建中汤加减改善慢性胃炎症状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318-319.
[5] 王雪,蒋祥林.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3(12):355-356.
[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3):181-184.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12-20
陈国新(1979-),男,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56.3
A
1673-2197(2015)09-0103-01
10.11954/ytctyy.201509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