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中国农资》记者 汪洋 郑晓 徐骞 陈熙 王旭波徐晓磊 贾然然 姜美怡
安徽:新型职业农工改变现代农业
□《中国农资》记者汪洋
农民转型新思考
开阔的水田里矗立着长长的水稻秸秆和农机履带留下的印痕,这是收机的标志,传统的种植方式正逐渐被机械化种植所取代。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留守在土地上的农民越来越少,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和壮大。
承包大户:科学种田规模化、现代化
朱学翠是无为县赫店镇港埠行政村村民,是远近闻名的承包大户和种植能手。“每年村上都有很多人外出进城务工,留下的田地多,就租了些。”朱学翠说。朱学翠的承包规模逐步扩大,从最初的100多亩发展到今年的1200亩。“现在种地越来越现代化,不然我也种不了这么多。”朱学翠坦言,她平时没什么爱好,农闲时就爱看看农业方面的书。朱学翠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家里十几本介绍农业科技的书已被她翻得烂熟。邻村村民夏可香说:“朱大姐好学、懂科技,她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可是有一手,我前年才打工回来,现在一个人在家承包了100多亩田,经常来找朱大姐帮忙呢。”
“你们认为今后种田应该怎么种?”记者问。“科学种田,越种越甜。”二人羞涩地笑着说。正是因为尝到了甜头,像朱学翠一样的承包大户们主动学习科技知识,并积极运用于实践,助推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农事打工族:解决农业发展后顾之忧
由于种植规模较大、农事繁忙、劳动力紧缺,农忙旺季出现的一批农事打工族日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活力。朱学翠告诉记者,当地的农事打工族分为“长工”和“短工”。“去年我家雇佣了6位‘长工’,主要负责日常田间管理,比如灌水、施肥、喷药等。农忙时节还会请‘短工’,最忙时要请四五十人,在家里吃饭站都站不下。”朱学翠坦言,现在工人不仅不好请,而且工资也在逐年提升,去年一天工资120元,今年估计还要涨。
赫店镇曹王行政村村民吴咸春是朱学翠家的“短工”之一。吴咸春夫妇俩自己种了几亩田,农忙时就给朱学翠帮忙。“打工”的收入一年至少一万元。他们觉得,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打工挣钱总是好的。
据了解,近些年,日益走俏的农事打工族活跃在乡间田头,既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又缓解了农忙期间缺少劳动力的承包大户的用工难题,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社会化服务者:机插秧“插”出高效益
回老家的路上,记者看到了地里布满了机器收割水稻的印痕。无为县牛埠镇民权村,种粮大户项江品告诉记者:“我去年500亩水稻全部采用了机插秧,光栽插一项就节约了二三万元;另外,与邻近的其他农户手工栽插的水稻相比,无论是水稻长势,还是稻穗大小都要好些;再加上机插秧抗病虫害能力强,植保费用相对减少,少说增收四五万元。”
据了解,老项是当地有名的农机大户。他利用自身的机械优势于2000年承包了该村500亩土地种植水稻,虽说耕作、收割等农活都不用发愁,但每年春耕时节,请人插秧就成了他的头等大事。“这些年,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很难请到人栽秧,就是请到了价钱也贵得很,亩均栽插在一百元以上。”老项不无感慨地说。
凭借多年从事农机及种粮的经验,老项更加坚信了机插秧的巨大市场潜力,为此专门购置了一台六行式手扶插秧机,并在县、镇农机部门的帮助下,成功掌握了机插育秧技术及插秧机田间操作技术。据了解,老项去年秧苗栽插时间比以前节省了近10天的时间,加上秧田的节约,相关费用的节省,效益自然就明显了。按他自己的话说:“除去购机补贴,购置插秧机仅花了13000元,去年不仅赚了一台插秧机,应该比往年还要多收入二万多元。”
河南:农村新生代的转型
□《中国农资》记者王旭波
河南滑县农村的小王,今年26岁,自从初中辍学以来,在外打工已经十年有余。他基本走遍了中原、华东大部省份,包括工业发达的江苏、浙江,以及地处偏远的内蒙古等。但是工作种类基本都是与建筑工程有关,所以干的都是出力活儿。这两年他发现周边的环境在改变,自己也跟着转变了起来。
首先他不打算再做建筑工作了,因为建筑类工作出力气,没前景。虽然干建筑类工作十来年,工资水平提高幅度不小,从一开始的一天60元,到现在的最高一天能挣到200元。他在父亲看来,收入已经非常高了,他3个月的收入,可以抵得上家里十多亩地的收入,为什么要换呢?
虽然欠薪的现象已经比较少了,但是建筑类的工作机会也在逐年减少,活儿不如之前那么多了。那么下一步干什么呢?
跑大车,曾经让他动心。村子里的同龄人,有几个跑大车的,前几年收入不错。一开始都是帮助别人开大车,自己挣钱后,就贷款买车,然后再雇一个师傅一起开。但是买大车的这两年日子也不好过,一方面是建筑材料市场上的运输生意不如前几年红火,二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变薄了。今年村子里两个人因为运输生意不好,还不了银行贷款,大卡车被银行收回变卖。除了跑运输,村子里在外务工做家居行业、装修行业的,也都受到经济环境影响走下坡路。农村小伙达成了一致观点:传统行业不好干了,不但老板日子不好过,咱们打工的也必须改行了。
村子里李姓的兄弟两个在县城开理发馆这几年发了财,这个事情给了他启发。他想:能不能跟他们兄弟一样干点服务业?理发属于技术活儿,不但要学习,投资还挺大,我能不能摆摊卖羊肉串呢?他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村子后街的另外一个李姓兄弟,这几年在北京烤羊肉串混的还不错。不但是北京,就是在江苏、浙江生意也很红火,毕竟这个不像在县城,同行不能太多。村子里的一个同姓兄弟在苏州一个高档沙发厂做工,他说在那里摆摊烤羊肉串应该不错。他们已经商量好,过了正月十五,他们一起去苏州,先在工厂干3个月,等夏天来了,他就开张。
城里人也许猜不到,这个小王家里有一辆福特小轿车,而且用的是苹果手机,他们这一代农村新青年没有改变农村,却被城市所改变。他们的消费观与农村已经格格不入,比如不买房先买车、自由恋爱、存了钱就去旅游、打死也不种地了……他们的消费习惯与上一代农民已经截然不同,关于种不种地的问题,他们父子每年都争论,今年春节,村支书在喇叭里明确说了,今年就把每户的土地承包证办下来,这下父子俩的意见终于达成了一致,办了证,把心放到肚子里,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承包给别人种植,一心一意去城里挣钱。xingjinzhongguo
山东:服务成为必由之路
《中国农资》记者郑晓
关键词:经销商也在玩转型
春节刚过,记者来到了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润泽农资有限公司的门店里,总经理孙运奎是一名朴素的农民,但在当地零售商中非常有威信,同行的零售商说:“跟着老孙的都赚了钱,只不过有人赚得多,有人赚得少。”这更增加了记者的疑惑,他到底是如何创新应用,将基层网点层层深入的呢?
经销商不赊销钱才能活用起来
“今年的销售情况怎么样?”
“行情不太好啊,2014年销了5000吨吧,春耕用肥也已经都派送到户了,大概1000吨左右。”孙运奎说。
记者问孙运奎营销的秘诀是什么,孙运奎笑着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把服务做得有特色,让农民增加对咱的认可。当下,农资市场赊销严重,我认为做赊销的经销商处境会越来越难,所以我从来不做赊销。”
农资经销商赊销已是常态,好像没听过不做赊销的,可孙运奎就是个例外。孙运奎说:“其实所谓赊销,一是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还很大,二是服务没有到位。想让农民买自己的肥料,可不只能在付款方式上退一步么。”但是随着赊销成为一个常态,农民习惯性的赊销对经销商资金回流、向厂家打款发货造成了困难。很多经销商苦不堪言,但形成习惯之后又无法改变。孙运奎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做出了改变,首先跟与其合作的零售商表示,自己不做赊销,二是保证服务到位,在整个河东区力争服务第一。不做赊销就要把自己的利润降低,但孙运奎认为,每吨化肥的利润虽然降低了很多,可是走量上去了,村级网点增加了,资金也没有被套住,对他而言是件好事。在零售商的选择上,孙运奎也有自己的计划,他说:“我不设乡镇级网点,只设村级的零售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村级的要求门槛低、忠诚度高;二是贴近农民,服务起来更便利。零售商从我这里拿货价格低,我们给农民省钱,农民自然高兴,同样的产品比其他零售店便宜十几块,又加上我们的服务贴心到位,农民不赊欠也用着高兴!”
大数据来临基层网点不可取代
孙运奎也是当地最早感受到电商冲击的经销商之一。他表示,早在一年前就感觉到电商进驻农资行业的气息,也有一些农资电商网站找他合作,可都被他拒绝了。究其原因,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他认可的平台。孙运奎说:“一些网站用低价做招牌,质量很难保证,我不会轻易尝试。”对于电商带来的冲击,孙运奎也有自己的盘算。他成立了一个名为“手拉手农资合作社”的平台,在村级设立合作分社,由本村有威信的人担任分社长。手拉手农资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销售肥料、种子、农药;除此之外,还承担多项农化服务,比如重大病虫害的预报、组织农民进行观摩会、进行科技种植讲座等,力争将农化服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孙运奎说:“合作社的作用代替了零售商,但比零售商做得更细,电商来临的时候,零售商会被慢慢淘汰。但是任何一个电商都不可能覆盖所有农村的网络,将来任何一家电商入驻,离开了我的网络也行不通。”
孙运奎谈到了一个大数据概念,手拉手农资合作社分社就是在整合大数据,每户农民的种植结构、用肥情况、土地流转进度都被一一记录,购买的时候也采取了会员制度,可以积分抵现金等形式,让农民觉得贴心、可靠。
今年,孙运奎为农资合作社建立了一个“客服平台”,承诺农民买到肥料不超过3天,客服会致电询问农民购肥的情况、使用情况如何,以便跟进。另外,孙运奎还在厂区内开辟出一个实验室,为农民进行测土、配肥,并建立液体肥加肥站,推广水溶肥的应用。用他的话说,农资电商并不是狼,而经销商把握时机进行转型才能赢得市场。
河北:新思路大突破
□《中国农资》记者陈熙
春节期间,在农资零售店门,不少农民前来买肥。
2015年春节,北国春花尚在沉睡,正月初二的一场瑞雪不仅为京城带来几分静谧,也为固安送去了“兆丰年”的喜悦。
固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农资产业也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固安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大量农民外出北京、天津等地打工,少数以种田作为副业;复种指数也在逐年下降,所以用肥量正在减少,农民对种地不重视了。
近两年,国内化肥产能过剩依然严峻,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地加速土地确权与种植集约化的逐步推进,农企对接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由此产生的直接影响则是农资经销商被迫陷入“不转型,就淘汰”的漩涡大潮中。在固安乡下,记者到处可见门可罗雀的农资零售店,排除歇业过年影响,却仍可看到许多店家“关门大吉”。
不过,“绿园农业”却在此转型大潮中一枝独秀,一路高奏凯歌。河北廊坊绿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春华对记者说,随着当地终端基层店很多被淘汰,种植大户直接到绿园进行采购也随之增加。“当地种植户用肥量减少,主要原因是复种下降,种蔬菜不挣钱,还不如只种一茬玉米挣钱多。而蔬菜用肥量大于玉米。身为经销商,只有转型一条出路。前几年,我们开始打通上下游产业,连接种植、采购与加工环节,在三个点上做文章。一是降低种植成本;二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三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从种植到餐桌的大突破。”
在杨春华的号召与带领下,当地种植大户组成合作社,集体到绿园购肥,同时绿园提供一次性集体让利,形成农企对接的效应模式。时至今日,“绿园农业”贯通上下游产业链的做法,已经成为当地甚至整个农资流通界津津乐道的模式。然而,尽管如此,杨春华表示:“经销商转型是必由之路,但是,单凭农资人自身实力‘硬转’太困难了。我们实现自我突破是靠运气,也是靠各行业朋友们对我们事业不断支持和帮助的结果,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在摸索中前行。”
北京:被农民认可才是稳稳的幸福
□《中国农资》记者姜美怡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欢乐祥和的春节,热腾腾的年夜饭伴随着我们度过喜气洋洋的节日。在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农资行业中基层的经销商,艾谷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举,看看农资经销商们在这一年中是如何成长的。
2015年服务是新方向
张文举说:“作为经销商,2014年经营上遇了很多问题,目前化肥市场面临诸多方面挑战。首先,农产品价格低迷,使农民投入积极性下降,购买力降低。其次,农资市场产品鱼龙混杂,厂家规模不一,导致肥价不等、质量不均,农民购肥存在盲目、盲从心理。另外,农民选购农资并不理性,忠诚和稳定的客户占有比例较低。”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张文举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首先开发性价比高的功能型产品,通过产品功效强化农民对产品的认同。另外,加强示范田建设和农化服务,从技物结合让农民降低生产风险和生产成本。在产品方面,强化品牌形象建设,让农民通过“产品—服务—形象”的认知过程,最终形成对企业品牌的认同。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呈现稳步成长的状态。
“2015年我们的发展更加长远化和全面化,将建设托管式服务体系、实施保姆式服务,让艾谷瑞成为在农业生产领域能够全面解决农资瓶颈的服务商。”张文举信心满满地说。在农化服务等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服务意识,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农化服务团队不仅为农民解决技术问题,更搭建了一条绿色通道,坚持走一体化道路,共建服务体系。
为农服务支持农资电商
“以前条件艰苦,给农民传授知识都是用大喇叭喊,但是现在,我们创新实施托管式服务,企业有专门的服务队伍定时开展田间活动,在田地里用行动告诉农民如何科学施肥、管理田间模式等,在育苗、栽培、播种等过程中展现更为科学的方法。”张文举说道。
对于目前较为火热的农资电商话题,张文举认为,在未来农资电商是农资经营发展的方向,但经历的时间还需一个漫长的阶段,现阶段的农资电商并不成熟,涉及面也不广阔,想进行一家一户的普及还很困难。由于农资是属于大宗生产资料,农民对网上交易还需要一段接受、熟悉的时间,企业在推广过程中要克服各种困难,需要花时间在推广上下功夫。但从如今互联网对各行业的影响来看,农资电商将会是未来农资行业发展的大方向,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不少企业已经在做了,我们相信,在未来,农资电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可。
北京:适应新常态 不变应万变
《中国农资》记者贾然然
沈宽远向记者展示国外先进种植技术下甘蓝菜的生长过程。
针对当下企业如何适应农业新常态问题,传统的渠道营销如何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新禾丰营销中心总经理沈宽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他说,新禾丰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传统的渠道营销模式,万变不离其宗,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强项进行市场定位,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面对农业新常态,新禾丰企业发展的核心仍然是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服务,以前瞻性的视角来俯瞰行业动态,从而守住新禾丰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涉足农资行业,首先要明白农产品不是快销品,每一款新型产品的问世都决定着特定的施用方法、最佳施用时期,若施用方法不当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问题,所以任何层面的创新最终都离不开过硬的技术以及完善的服务。
新模式绝不是按部就班
沈宽远说,农资电子商务平台实际只是一个低成本市场运作的模式。当然,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高成本的投入,但最重要的是一颗饱含责任感、使命感的耐心。类似农资电商这种新的市场运作模式的出现标志着整个行业在进步、在创新。好的模式新禾丰会借鉴,但不会按部就班。
土壤改良、农技服务成未来突破重点
新禾丰过去一年在收获之余,也觉察出农资行业面临的种种阻碍。当一款新的产品在中国首推时,一些不具有商业道德的“不合格的抄袭者”会跟风研发出相当多的类似产品,实际上养分含量以及产品质量根本达不到标准,以假乱真来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所以未来需要加强肥料市场监管力度,提高肥料经营门槛等类似举措来共促农资行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新禾丰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关注到当下的四大热点问题:农资电商平台、土壤改良、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物解决方案。与其说15年各大农资企业正在逐步适应新常态,倒不如说新禾丰是正在逐步完成2年前的整套规划方案。对于新禾丰来说,2015年只要是将近两年规划好的任务脚踏实地的完成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未来,我们需要突破挑战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土壤改良,因地制宜解决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希望将具有不同功效的肥料因地制宜地配合使用,全方位切实有效地解决土壤生态系统面临的严峻问题。二是农技服务领域,建立多方农技知识培训平台,最终将全程的套餐服务传授给农户。针对培训方式,新禾丰也从最初的以产品为核心,让农户了解产品的特性及使用,转变到以作物为核心,让农户了解及实现可持续性的优质、安全及高产的农业种植技术。当然,培训新型农业种植主体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强大的耐心来支撑。
内蒙古:新农村的成功样板
□《中国农资》记者徐骞
关键词:农村的新面貌
牛心山村村民徐晓文对于成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网点户非常自豪,并表示希望通过自己努力给全村的乡亲带来便利。
乙未新春,记者带着对家的憧憬回到故乡多伦。自京向北300余公里,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交界,包括多伦、蓝旗、围场、太仆寺旗等旗县在内的狭长地带,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瑞雪下的新年,久违的新村又现新貌。
新貌一:土地经营权在田间交易
多伦县大北沟镇牛心山村。爆竹的喧嚣尚未消散,村民徐晓文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网点”已经履职。网点正式挂牌后,宣示本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金融服务站点已经从乡镇一级下沉至村一级,村民的日常经济生活将得到显著改善。
取款服务网点的主要工作设备是一台由信用社授权并受其监管的POS机,网点户自筹资金,并通过收取手续费维持网点运作。徐晓文向记者介绍说:“在交通较为闭塞的农村,网点的出现解决了周围村民的小额现金需求,并使其日常消费更为便利。未来,村民可以通过在网点刷卡消费获得现金或是缴纳手机话费、电费、水费。”
而对于在信用社系统工作逾20年的宋晓军而言,POS机进入农户是信用社金融服务下乡的重要举措,也是根据目前地区农村金融形势做出的及时调整。宋晓军强调:“随着本县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区域内土地经营权的交易非常频繁,农民出让经营权已经常态化。将来,哪怕是在田间地头,只要有取款服务网点户全程参与,现金支付变为‘一刷了之’,土地经营权的更易变得更为轻松愉快。”
新貌二:农业设施广泛覆盖
旱作农业中,设施是关键。在本地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之初,灌溉设备多为生产者自筹自备,装备标准不一,节水效果有限,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也难以进行有效监督。本次下基层,记者途经多伦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光明项目区,对本县在设施农业方面的进步有了全新认识。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得到了中央专项资金补助。在光明项目区302.95万元的项目总投资中,中央财政投资147.26万元,接近总投资的一半。自治区财政、县财政投资以及群众自筹资金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公示牌显示,项目新打机井10眼,更新机井4眼,利用原有机电井4眼,配套机泵18台,铺设地埋电缆7.84公里,地埋输水管道10.55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24亩。其中喷灌面积1184亩,滴灌面积940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9.96万公斤。
对于设施的使用,政府要求指针式喷灌区采取一个喷灌圈为一个单位承包经营,滴灌实行“一家一户”的单户自用自管运行管理模式。一方面方便土地经营者按单位流转土地,另一方面也保证灌溉设施养护落实到人。
新貌三:新农村的成功样板
受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多伦县及周边地区在加快现代种植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牧业的有序成长。在多伦县,光明新村是家喻户晓的新农村建设样板。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土地流转的成功落地为本地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地农民王晓龙向记者介绍:“目前,本地直接从事农业耕作的村民非常有限。随着集体耕地灌溉设备逐渐完备,主动前来洽谈的种植公司代表络绎不绝,根据土壤条件区分,每亩地的流转价格在300-800元不等。普通的三口之家每年通过流转土地能够得到1万元以上的现金收入。与此同时,政府还为农民搭建温室大棚、牛羊鸡舍提供资金补助,激发了村民牲畜圈养的热情。在光明新村,村民将土地经营权出让,在政府投资建设的棚圈中发展规模化养殖业,部分家庭的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远远超过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模式。”
新农村建设为政府财政、居民收入提供了稳定发展的基础。作为本地新农村的样板,光明新村的成功经验值得周边地区学习、借鉴和推广。
河北:乡亲哥的种地梦想
□《中国农资》记者徐晓磊
在农村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土地流转要看当地土地状况、种植结构、农民意愿、政策力度、人口结构、市场环境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今年春节记者回到河北保定老家,在与乡亲们聊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他们在土地流转问题上的谨慎态度。流不流转?怎么流转?他们有自己的期望、担心和建议。
村里邻家的代全哥,正值壮年,一家老少三代七口人。两个儿子,老大已结婚成家,有一对儿双胞胎女儿,平日在家帮助代全哥做事;老二未婚,在外打工。代全哥家忙着三件事,一是除了种自己的地,另外还从村里边不能种地的人家承包了10亩地,每亩租金300元,租种关系口头协议;二是给十里八村盖房子的人家从砖厂拉砖挣钱;三是家里接了一些像做鱼线的手工活。他平日里比较忙,这三件事让他农忙农闲时都有事做,一家人日子过得还算红红火火。
我问他,“那你想不想再多承包些土地?”他说,“承包土地其实是无奈之举,想多承包,但是问题很多。”“对于自己没有什么手艺来说,守家在地,种地是最好的选择。面临的问题是:一是可承包的土地有限,虽然各家的青壮年都不在家,可老人们但凡还能种地,就不会出租;二是土地不能集中,现在村里还是联产承包的形式,况且每一家的土地都不是集中的,往往是村东一块,村西一块。如果承包了两家的土地,两家没连着,土地肯定不能集中,这非常不便于耕种收割;三是种地的成本逐年增加,收益越来越薄。”
“你有没有想通过什么法子能让你实现这个想多种地的梦想?”他说,“要想局部实现土地相对集中的问题,成立合作社是个好办法。可以跟邻块的几家商量联合,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的形式成立合作社,这样如果我承包了两家不相邻的地,就可以通过置换的方式实现集中。”
他接着说,“土地入股,每家每户按地亩数会分到粮食,如果总量增收还有分红,这样农户觉着土地还是自己的,并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出租,只能收租金,租金是固定的,一般不会随市场调整,关键是出租户吃粮食要花钱买,对于过惯了有地有粮生活的农民来说,花钱买粮这种犯算计的事,接受起来不容易。”
“你在种地和生活上还有什么想法?”他说:“希望自己的承包地能达到50亩;国家农业补贴资金再多些;希望村委或乡镇政府能对我们这些有种地意愿的农民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帮扶;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在生产、技术、销售上有更多的渠道和信息可以参考利用。生活上达到小康就满足了。”
这一番交流,让我感触很深,平日里农村看似是松散的,不分你我,但老百姓在自身利益的维护上非常重视。所以,当前正在推行的土地确权工作对于农民自身利益的保护、甚至农村的繁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而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将成为未来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的基本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如果这些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处,我想,乡亲哥的种地梦想,小康生活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