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尽显自然之美
——记软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传福

2015-04-26 21:38刘岩松舒鹏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软木福州艺术

○文/刘岩松 舒鹏

巧夺天工 尽显自然之美
——记软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传福

○文/刘岩松 舒鹏

相比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仅有百年历史的软木画显得还如此“年轻”,但它却是将中国画和雕刻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作为有着60余年软木画创作历史的吴传福老人,已经是软木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代传承人,并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为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祖国的绘画艺术发展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立体之画,无韵之诗

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属于民间雕刻工艺品,产生于20世纪初,由福州民间艺人吴启棋首创,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善于再现我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画中有诗,使人观后如身临其境。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鹤、孔雀、麋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其中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典雅。框屏之中,尽显精雕巧工、妙造自然的独步功夫,人们盛情赞之以“立体的画,无韵的诗”。

福州软木画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并誉为福州工艺美术“三宝”,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民间工艺品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艺术之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传,清末时的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国外带回了一张圣诞风景贺卡,并把它交给当时的福州工艺传习所的总传习师陈春润、木雕技师吴启棋、郑立溪等民间艺人共同研究。后吴启棋发现此贺卡所用材料与用作海轮上救生圈衬垫的木材一致。经查明,此木材是一种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又俗称软木。在吴启棋的带领下,福州民间的能工巧匠们利用软木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调柔和及易于用刀的特性,运用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将软木精心雕镂成中国画式的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零部件,再根据创作题材的具体需要,将这些零部件有机地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景观,从而使得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那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巧妙而完美地结合起来,软木画由此得名。软木画不仅能在大至方丈或小至盈尺的范围内向人们展示一幅完整的景观,甚至能够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在同一个画面中表现出“四季同一春”的理想境界,在令人惊诧之余,又使人赞叹不已。有国际友人惊讶地将软木画赞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软木画作品《山川秀丽》50cm×50cm×60cm

经过吴启棋、郑立溪、陈春润三位的通力合作和不断改进技艺,二三年后发展为运用中国画构图,将软木画雕刻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粘贴在绘以远山近水的衬纸上,配上玻璃框,成为富有创意和工艺技巧的平面木画产品。1916年,软木画产品从创始初期的小型纸板贺卡发展为平面薄雕挂框,在生产加工的刀法技艺上更加精细,由“面、划、切、雕、挑”发展为“凿、琢、行、转、打、锉”;画面也更加讲究远近透视、层次深度,此间又经过吴启棋等人的多年研究,半立体浮雕软木画挂框问世,为木画产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吴启棋、陈锟等的软木画作品《天安门》、《北京万寿山》、《颐和园》等,在全国屡获大奖,产生轰动。而这种中国园林“框景”的艺术品,也成为外国人的新宠,出口贸易额攀升。软木画一下进入人们的生活,大家或馈赠或收藏,兴致盎然。许多人也纷纷加入这个行业,特别是吴启棋所在的西园村,家家户户把饭桌一收拾,就是一个小作坊。在老人们的口中,至今还会怀念起当年全村大人小孩一起做软木画的盛况。那时,软木画是西园村人的重要经济来源。在整个福建,生产软木画的公司有100多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地,在80年代其产值曾高达5000多万元。

另外,软木画艺术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以精美绝伦的特殊造型与精湛细致的技艺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数次蝉联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甚至一些优秀作品多次被选中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还有一些作品被作为外交国礼走向世界各地。朱德同志曾参观福州软木画并留下“巧夺天工”的题词;邓小平同志曾参观福州软木画,也留下“民间艺术珍宝”的墨宝。

大胆创新,展自然之美

《榕缘》 88cm×138cm×15cm 立体软木画

1937年出生的吴传福,是软木画创始人吴启棋的孙子,自幼受到祖父的熏陶,对软木画铭心趣然,从8岁就跟随祖父学习软木画工艺雕刻,在先祖精心传授下,掌握了一整套独特的软木画制作全程序,并再在传统技法熟练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今,他已经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软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评定特级名艺人,国家级一级技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协会研究会会员,软木画协会名誉主席,政府评定大师工作室等,为福州木画技艺的传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传福给自己取艺名“梅友”,他最为擅长表现自然界的景观,尤其精于榕,松,竹,梅的雕刻艺术,以及亭台楼阁的整体布局的表现,把我国园林艺术,花卉翎毛,亭台楼阁,通过精雕细镂制作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的艺术珍品,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曾多次选送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银杯奖的评比,荣获国家、省、市工艺美术系统评比奖状100多项。他还与黄世钦、陈庄共同合作编写了《软木画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标准》,被省标准计量局评为“福建省优秀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三等奖。

从艺近70年,在艺术界都是极为罕见的,而吴传福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通过长期体验研究自然界各种植物生长,抓住部位特征和细节,作为制作优秀和多姿的美术理念,不断研究软木画艺术创新,创意作品新颖突出。同时,他还具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完美的操作雕刻全过程。雕刻出榕、松、梅、竹等植物纹理和盘根错节,沉浮大小合理有效,形象生动逼真。通过长期研究雕刻艺术,以刀代笔,圆雕、浮雕、镂雕、微雕等传统独特技法,精工细作刻出巧妙穿插,新老树根枝干有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古植物参天形象,整个画面布局层次分明,密中有疏,疏中有密,使其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赏与喜爱。

《秋耀金华》53cmx31cmx31cm皇冠型软木画和寿山石相结合

展示交流,为艺而忙

2012年上海世博会精品展上,集聚了国内外大量高精尖艺术作品,吴传福创作的软木画《榕缘》能够入选绝非偶然。据了解,制作榕树主题作品是吴传福的拿手绝活。他说,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因为榕树盘根错节,榕须多而细,这要在软木画中展现出来非常难。2008年夏天开始,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创作完成了榕树系列主题作品《榕寿千秋》、《榕缘》和《梅岩清香》。

《榕缘》画中,一株大榕树树根紧抱着岩石,树根盘结交错,垂落着榕须细而有序,栖息树枝上的白鹤神情各异,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为了创作好《榕缘》,我把福州好看的榕树基本上都跑了个遍。”吴传福说,为了做出的榕树更为逼真,他常常带着相机去拍榕树,西湖边、鼓岭、八县,他都去过,回来对着照片,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改。再加上废寝忘食的思考,才成就了这一旷世之作,为软木画走向世界展示艺术风采,还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

《榕寿千秋》是吴传福老人对祖国60周岁生日的献礼之作,这是一件圆雕立体作品,榕树盘根错节,榕须随风飘动。大榕树紧抱岩石,枝叶茂盛,亭、院、楼、塔、渡船、渔舟无不栩栩如生,给人以自然之美感,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国粹杯金奖。另外,他创作的《梅岩清香》作品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大赛金奖,《天榕祈福》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松鹤延年》作品荣获中国收藏家协会评定的中国收藏家喜爱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为银奖。

2012年,吴老和陈秋萍老师合作首创了软木画与“福州三宝之一”寿山石相结合的创新(意)产品《秋耀金华》,其原料原汁原味,色彩自然,深受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赞美和好评,深受广大收藏家的喜爱。2013年,作品荣获中国轻工联合会金奖,2014年荣获中国版权金奖。

2009年8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福州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赴台做学术交流,吴传福有幸应邀参加。他深知此次赴台交流活动意义重大,因此不仅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使得在后来的交流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也让台湾同胞领略了软木画的魅力,为两岸之间的艺术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艺授教,发扬传统艺术

民间工艺是大众生活的民俗艺术,也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民间工艺承载着各地传统文化的生动记忆。然而,这些传统工艺近年来却面临着资金匮乏、后继无人的尴尬。

虽然有过辉煌的时期,但在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民间工艺趋于薄弱的大环境下,福州软木画也在不可避免地面临失传的局面。1995年以后,福州市工艺木画厂等多家企业先后停产。西园村人也渐渐放弃软木画,另谋生路。如今,只有西园村村委会后面的一个小楼里,还有一群默默坚持的本村老艺人们,他们身上有着老一辈艺人特有的气质,认真、耐心、安静,做了一辈子软木画,对软木画有着深厚的感情,“做软木画很开心的”,但对此,年轻一辈却很难体会与传承。一般软木画艺人的收入微薄,这对年轻人来说,既缺少高薪诱惑,也显得枯燥,况且学好软木画必须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为了守候软木画的春天,让福州这一传统工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许多像吴传福这样的有识之士都在做不懈的努力。他尽全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带徒传艺,无私的奉献技艺。他所在的福州守望传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软木画、脱胎漆器、寿山石雕、木雕、塑雕以及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开发与创新、培训的企业。公司的软木画创作团队由他及一批高级资深的老工艺师、技师、民间艺人组成。团队肩负着“软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创新的发展重任,成立了软木画大师工作室,致力于画作开发,技术创新和技艺传授。吴老经常说,“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有悟性,他一定倾囊相授。”

然而,在这个有着三十人的工作室里,只有三五个年轻人。吴传福老人多么期盼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他们,让软木画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不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是我心里放不下的担子——失传了要被祖宗骂的。”78岁的吴传福坦言,背负着传承与革新的使命,让他这软木画工艺的传人并不轻松。

“软木画对入行者来说,得下苦功夫,可来钱又慢,是个需要长年积累的行业,很多年轻人没这个耐性。”吴老叹道,“青黄不接”最有可能导致这行濒临失传。“如今,社会各界都在花大力气,帮我们找接班人。”他现在带徒弟不仅有政府补贴,教育部门还筹划着开设软木画工艺的专业,并直接在经济上补贴学生。另外,当地政府积极搭台,举办各种博览会、招商会,专场会,为软木画“找婆家”,为软木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如若能在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方面继续加以扶持关照,软木画工艺则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这让吴老看到了软木画发展的希望。

其实,除了工艺的继承,软木画的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吴老表示,“精湛的手艺是没顶的,完全上得去。原来的软木画,充其量只能说是手工艺,谈不上艺术。只会模仿,却没有创造。”革新技术与更新观念同样重要。在艺人们不断的摸索中,圆雕、浮雕等技术变得更为细腻。而现代化的思想元素,也融入软木画的创作体裁、审美偏好和点缀装饰等。

创新驱动发展,吴传福老人认为,年轻人更具创新意识,因此软木画的创新发展还得靠青年人,只要年轻人能静下心来,悟性又够,他一定倾囊相授。只要能让祖国的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他奉献一生亦无悔。

猜你喜欢
软木福州艺术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软木小马
葡萄牙软木培训活动在华遍地开花
纸的艺术
寻味福州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