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宝塍
根艺之美 赋予艺术生命真谛
——记我国著名芦山乌木根雕大师彭富伦先生
○文/苏宝塍
坐落在四川盆地周山区西缘的美丽雅安芦山,在汉代是蜀郡属国,因蕴含丰富的乌木材料且根雕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被誉为“蜀根”。曾受千年蜀汉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石雕艺术文化的支撑,芦山乌木根雕利用天然材料,逐步形成了“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原则和因材施艺的乌木雕刻技法,使得芦山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根雕艺术之乡、“根雕之都”。土生土长的彭富伦,在这片神奇大地的滋养下,对根雕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也为芦山根雕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4年出生于芦山县沫东乡黎明村的彭富伦,自幼喜欢美术,在祖辈根雕艺术的耳濡目染下,对根雕有了最初的印象。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去名山的百藏佛,在旅游区的大厅里偶然看到一件根雕作品,他立刻被其艺术之美所震撼。回来之后,他就找了树根开始自己雕刻,那一年他16岁。
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彭富伦没有选择继续读书,开始了自己的根雕学习生涯。从1991到1995年,他先后在成都、广州、海口等地学习绘画和雕塑。他记得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是为扑灭突发山火而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少年”——赖宁的塑像。当时他刚刚拜师学画,师父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艺术家。时任文化部和雅安文化局领导找到他师父,要求设计一尊赖宁像。由于师父恰巧有事,就把作品交给他完成。因为从来没做过塑像,仅仅是小时候在庄稼地里拿土做过佛像、红军像等,师父就让他按照照片来塑,结果师父还没有回来,他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如今,那件泥塑作品还在,后来被送到北京雕塑厂,用汉白玉雕刻了几尊,现在的稿子还保存着,彭富伦还特意翻制了一个像留做纪念。
1996年,彭富伦学成并选择回到家乡芦山创业,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建设实实在在做贡献。他在外学习和工作时已经积攒了六七万的创业资金,但是为了感谢一位雕塑老师对他的教导之情,他将这些钱全部赠给了老师。所以,回到家乡创业的彭富伦当时手里仅有两千元钱。但年轻的心总是不服输,年仅22岁的他创建了芦山竞尔雄雕刻艺术厂,并一切从零开始,踏实走好每一步。在创业的路上,他认为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他却没有想到后来这间雕刻艺术厂对带动芦山根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彭富伦带着仅有的两千元钱到芦山城外租了一间门面房,房租是两千元。在和房主商谈后,允许他先付一千元。于是,剩余的一千元成了他所有的流动资金和生活费。彭富伦在这间既是厂房、车间,又是办公室和宿舍的房子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年轻时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让他面对困难从不低头,办公桌就是他用买玻璃的包装箱钉上架子自己做成的,晚上这也成了他睡觉的地方。
开始彭富伦选择塑水泥,因为这样省时且资金流转快。某天他捡到一块废料,用它做了一对小狮子,一对夫妇看中了这件作品,当时就以五千元的价钱买下。拿到这五千元,彭富伦马上去买材料,并雕了一对三米高的石狮子。刚把这对狮子竖起来,当天晚上左邻右舍都跑来在石狮子前烧香。不久,宜宾一位买家看上了这对石狮子,交易完毕离开时,彭富伦恋恋不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突然感觉那对狮子也在看着他,眼泪瞬时在眼框里打转。于是,他转身跑回去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卖狮子的钱付了工资、买了材料后就所剩无几了,可是没过几天彭富伦接到电话,询问他石狮子是不是出自他手,并希望能为他们再刻一对。彭富伦在感情上一直觉得,他的创业是被这些石狮子们保佑了。
做石雕源于芦山是石材之乡,然而,彭富伦从小的梦想是成为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他们完成的石雕作品,大部分以装饰性、功能设施性为主,艺术创作并不是很多。由于对根雕独特的感悟,彭富伦于1997年开始正式从事根雕艺术,并逐步发展成为芦山根雕的领头人,带动了本地区根雕市场的发展。他曾被评选为“芦山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十大风云经济人物”,其艺术价值得到了无限放大。
刚开始做根雕,一切都需要摸索,比如根雕的打磨、开采、收集、销售,尤其是销售。彭富伦等人需要去全国各地组织展览活动,旅途劳累、货车运输,常常辛苦付出但收获有限。彭富伦认为这是一种宣传,要慢慢沉积。
一次彭富伦在成都参展,发生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当时的展览针对的是普通观众,其中一件很好的作品,观展者不懂,用脚踢了一下后询问价钱。彭富伦看到很生气:“对于你这种不尊重艺术、不懂艺术的人,多少钱也不卖!”这件事让他感触很多,后来选择展会时,他都尽量选择国家级的大展,位置上也选择能完美展现作品的展台。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只要认为值得彭富伦总是不惜一切代价。他的作品《中华魂》,其来源就非常富有戏剧性。当时,大山上有人找到他,说挖了一块乌木,问他要不要。他到现场看后,与对方谈定以两千元成交。对方立刻主动帮他把木料运下山。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木料比刚买回来时感觉更好,就主动向对方又支付了一千元。他的真诚打动了对方,“彭师傅,哪天我带你上山去,我给你找到一个好东西。”他问是什么,对方说有一块很大的红豆杉,像鸟笼一样,人可以在里面钻进钻出。听到这里,彭富伦异常兴奋,虽然天色已晚,他也立刻动身,开车几个小时穿过原始森林到了高山草原上。到达目的地后,他发现这棵树已经倒了几百年,因为倒在两山之间,所以被青苔包裹的严严实实,已经看不到树了。彭富伦拔开青苔一看,是红豆杉。
彭富伦介绍说,这是一块整体的红豆杉,没有拼接,是天然的树瘤,颜色是它的本色,这些红色也是它天然的本色,全身都布满了红豆杉的树瘤。据农学院的专家鉴定,这棵树已经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创作过程中,彭富伦尽量保留其天然,树瘤部分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处理,只是用刷子轻轻把灰尘泥土扫净,完全是天然的制作,他只在红色的地方进行抛光打蜡,以起到体现木质本色的作用,能让其质感体现出来。整件作品形成强烈的粗细对比、色彩变化对比,使它达到一种装饰的艺术效果。
刚刚拿到这棵红豆杉木料时,彭富伦并未急于进行创作,他用了大概三年时间进行定位。他发现,如果将其分解锯开,做成小茶几、小摆件等可以马上赚到钱。但又觉得这么好的材料,是求之不得的,不能轻易用掉,于是放了整整两年。经过深思熟虑后,彭富伦将其做成了《中华魂》这件作品。作品完成后,他曾拿到成都去参展,参展完了就把它封存起来,整整五年没有让它见世面。直到1997年,彭富伦建成了天功根石艺术馆,他才将其作为镇店之宝放进馆内。对于这件红豆杉作品,彭富伦的祖师傅宴济元看了图片后说:“有福人得之,有缘者见之”。
将这件红豆杉作品暂时取名《中华魂》,是彭富伦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种感悟。这件根雕作品的材料不仅历经沧桑,更融千古繁华于一身。首先,它体现了一种坚韧;其次它散发出上升的劲道感。同时,这件作品还有其繁华似锦的一面,整体有密有疏,布置得体;另外一面像一团火焰一样升腾,像龙卷风一样跃起,象征着一种开拓的精神。四川某位雕塑家特意来看《中华魂》,看后感慨道:“我们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与大自然相比差的太远了”,并坦言这件作品对其自已的雕塑创作给予了很大的启发。
多年来,彭富伦的根雕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1999看至2009年,他先后多次在四川省根艺大展上荣获金奖;2008年在四川省国际会展上,其石雕作品《汉风》被评为省级旅游纪念品金奖;2006年至2010年,他先后被评为“芦山十大杰出青年”、“三十周年十大经济人物”、“省级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2年,他参加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作品《十八罗汉》荣获金奖;2013年,他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作品《荷仙》荣获2013年“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4年参加第四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千秋忠义》获得了金奖。他的作品还被中国国际木文化学会作根雕个人专题报道,被四川电视台、雅安电视台作新闻专题报道,被《川商》杂志作专刊报道,被北京财经频道《财富故事》作专题报道,被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雅安篇作专题报道,被香港卫视作名为《不朽的艺术,不屈的精神》的专题报道。
艺术创作之外,彭富伦对艺术作品的警示作用有过一些想法。比如用不锈钢复制一个根形状的雕塑,放大十倍后作为城市雕塑公开展示。他认为这不仅是很好的艺术展现,同时还能提醒人们环保节能、爱护自然、爱护地球。对于还不明白艺术的孩子,可以从环保的角度教育他们,让他们了解这些远古时代的植被的样子,让他们看到两万年前的乌木、五千年前的红豆杉,如同进入了博物馆,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他们对地球环境的热爱,或者说产生了危机感。
如今,天功根雕已经是川内一家艺术品格较高的企业,专业生产石雕、根雕、锻造铜和不锈钢等雕塑,产品畅销四川省内外,甚至远销海外。公司本着“树中求实,诚信为本;信中求心,客户至上”的原则,连续四年被评为雅安市“重合同守信誉”企业。从一个两千元起家的小作坊,发展成近千万资产的雕塑艺术厂,解决了上百人的劳动就业问题,并带动了根雕艺术的发展,牵头建立了享誉四川内外的芦山根雕艺术一条街。
目前芦山的根雕产业发展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的根雕艺人的关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05年开始,芦山县委、县政府斥资上千万元,倾力打造了位于芦山县芦阳镇樊敏路的根雕一条街,初步形成了较为集中的产品交易市场。在芦山根雕一条街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根雕石刻商家,形成了国内著名的根雕市场。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千奇百怪的根雕艺术作品,还可以像淘宝一样寻找到各自的“心头好”。
作为艺术家,彭富伦总是在想如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为。他还希望将来能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专家设计一个大型乌木艺术馆,把真正的艺术作品陈列其中,并根据每件艺术品自己的艺术特点设计其独有的背景、灯光、装饰风格及背景音乐,让观众充分领略它们的艺术风采。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也是他对艺术作品尊重的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