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明飞
(新野县第二人民医院 内科,河南 新野 473500)
旋复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临床研究
乔明飞
(新野县第二人民医院 内科,河南 新野 473500)
目的:观察旋复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6例耳源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各33例。其中西医组给予地芬尼多联合谷维素治疗,中医组采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随访调查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西医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1.8%,平均复发时间为(54.1±11.5)min;中医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平均复发时间为(21.4±5.7)min。西医组患者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复发时间显著降低,临床疗效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复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耳源性晕眩;旋复代赭汤;临床研究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其中耳源性眩晕为眩晕最为常见的类型,其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可能伴有耳鸣旋转感、恶心呕吐、听力减退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1]。近年来,耳源性眩晕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可能与生活环境中的化学品污染有关。临床治疗耳源性眩晕常采用改善人体机能微循环的药物,中医认为耳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为患者脾胃失衡、肝肾疏泄,旋复代赭汤因具有良好的祛痰熄风、健脾祛湿及镇肝降逆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本研究采用旋复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患者33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耳源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耳源性眩晕诊断标准,排除其他致病原因。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各33例。其中,西医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51.4±2.8)岁,病程5天至3年。中医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1.9±2.3)岁,病程5至3.2年;根据临床辨证,痰浊中阻者8例,肝阳上亢者11例,脾气虚弱者9例,肾虚患者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西医组 给予患者西药治疗,采用地芬尼多(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304325)25mg联合谷维素(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397)20mg,口服,每日3次。
1.2.2 中医组 采用旋复代赭汤治疗,基本方为:生姜15g、旋复花9g、甘草9g、半夏9g、代赭石6g、人参6g、红枣4颗。根据患者不同症状酌情加减:其中痰浊中阻者可添加天麻、白芷;肝阳上亢者可添加白芍、地黄;脾气虚弱者可添加莲子、山药;肾虚患者可酌情减少药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2个月的随访调查,观察评价两组患者临床药效。
1.3 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恢复至正常标准,且无复发现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体征消失,且偶有复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相应体征消失,遇疲劳或情绪变化有复发现象;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中医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西医组的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平均复发眩晕时间比较
治疗后,中医组患者平均复发眩晕时间为(21.4±5.7)min,短于西医组的(54.1±11.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中医组患者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复发次数显著降低,疗效优于西医组。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加上生活环境的各种污染及化学物品滥用,眩晕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耳源性眩晕成为目前较受关注的疾病。由于耳源性眩晕严重时会伴有耳鸣旋转感、恶心呕吐、听力减退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发现,单侧耳源性眩晕患者发病率高达80%,包括突发性耳聋眩晕症、梅尼埃病等,其发病机制及致病原因目前暂未明确,但与机体耳微循环障碍有关[2-3]。突发性耳聋眩晕是由于供血不足和病毒性感染造成的,迷路动脉是体内耳中的唯一供血动脉,其流速较慢且盘绕复杂,若患者血液过于黏稠则会导致患者迷路动脉中血小板沉积聚集,减缓血液流速,甚至形成血栓。病毒感染会通过微循环对内耳造成损伤,引起患者内耳血肿,导致动脉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血液流速降低,处于高凝状态。梅尼埃病是由于内耳淋巴组织淋巴液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等原因导致迷路动脉水肿,造成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出现紊乱现象,引起内耳血液微循环问题,损害患者免疫系统。因此,临床治疗耳源性眩晕主要方法为改善患者内耳微循环状态,扩张迷路动脉血管。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耳源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其致病因素为肝、肾、脾等脏的火、虚、风、阻。耳源性眩晕主要发病机制为脾胃失衡、肝肾疏泄、肾精不足,最终导致患者痰湿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等,致使患者无法颐养头目、髓海失衡,进而发生眩晕症状。旋复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旋复代赭汤取自《伤寒论》,主要由旋复花、生姜、人参、代赭石、半夏、甘草、红枣等药物组成,临床常用来治疗脾气虚弱、反胃呕吐等症状,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为降逆。方中旋复花为主药,可促使邪气下行;代赭石可平肝潜阳,同样能够降胃之逆气;半夏为降逆常用药;生姜性温,也能够降逆;此外,人参、甘草、红枣可促使益气上浮,帮助患者恢复脾胃正常功能[4-5]。
综上所述,旋复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丁雷,刘博,王嘉玺,等.眩晕患者25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1(2):44-46.
[2] 李清秀,沈才双.旋复代赭汤治疗耳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80-81.
[3] 孟娟,刘波,李晓媛,等.三七通舒胶囊治疗常见耳源性眩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7):295-299.
[4] 王立成.旋复代赭汤的临床运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895-896.
[5] 王祎晟,徐瑛.徐瑛以旋复代赭汤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2013(2):12-13.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2-26
乔明飞(1982-),男,河南省新野县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76.1
A
1673-2197(2015)12-0129-02
10.11954/ytctyy.2015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