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偏瘫33例

2015-04-24 03:15史慧莲朱笑举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针刺

史慧莲,朱笑举,刘 正

(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针灸经络·

针刺联合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偏瘫33例

史慧莲,朱笑举,刘 正

(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目的 本研究尝试采用中药热敷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观察其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两组间有无差别,为中风偏瘫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9月在本针灸科诊断为缺血性中风、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6例,以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3例。每周治疗6次,4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表)和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MAS表),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NIHSS评分、MAS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加中药热敷治疗和单纯针刺治疗均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并且针刺加中药热敷治疗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组。

中风偏瘫;针刺治疗;中药热敷;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全部病历均来自2011年11月—2014年9月曲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共收集符合试验标准的病历66例。年龄42~75岁,男49例,女17例。试验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66例缺血性中风偏瘫病人分为2组,每组33例,针刺加中药热敷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治疗组(对照组)。病程最短3 d,最长15 d。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之脑梗塞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2]之中风病名标准。可为首次或多次发病,但有半身偏瘫临床表现,肌力为≤3级。发病≤15 d,生命体征平稳。年龄40~75岁,男女均可。

1.3 排除标准 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引起脑栓塞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危及生命的疾病。既往肢体手术。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刺加中药热敷(1)+(2)+(3)。对照组:单纯针刺(1)+(2);(1)常规治疗:控制血压、改善脑代谢、改善脑循环、调节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以及并发症的对症处理等。(2)针刺治疗:以石学敏院士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方法为主,配以阳明经适当穴位进行针刺,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主穴:内关、三阴交。辅穴:百会、风池、完骨、翳风、极泉、尺泽、环跳、委中、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操作方法:75%酒精常规消毒后,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 min;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百会穴沿皮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 min;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环跳穴采用本科刘正主任医师自创的“一穴多针”法,以2~3针齐并拢,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明显酸胀感;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阳陵泉,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阴陵泉,进针1~1.5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足三里,直刺1~2寸,用提插捻转泻法,以穴位酸胀并有触电感放射至外踝或足背为最佳;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治疗时间:每日针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 d,共4周。(3)中药热敷治疗:中药热敷采用本科自拟中药方剂,用热敷锅纳入毛巾煎沸,待药液均匀浸透毛巾,即可取出进行热敷,毛巾温度以患者感觉合适耐受为度。中药汤剂组方如下:黄芪20 g,桂枝10 g,当归15 g,丹参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地龙15 g,桃仁15 g,红花10 g,水蛭20 g,透骨草20 g,伸筋草15 g,鸡血藤20 g,苏木15 g,姜黄10 g,热敷部位:患侧上肢及下肢,以远端关节为主。治疗时间: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in,每周6次,共4周。

3 疗效标准

治疗4周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进行疗效评定。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M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MAS评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6 讨论

6.1 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基础 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经》中称之为“熨”法。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根据《内经》“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治病必先治其病所从生者也"等理论,采用中药湿热敷疗法的作用原理是利用中药汤剂煮沸后的温热和药物作用,刺激患肢皮肤、血管和神经,从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痉挛和全身功能,达到康复的目的。李氏[3]认为热敷治疗中风的机理在于:热敷的时候温度控制在30℃左右,温热能有效缓解肢体肌肉、肌腱及韧带的痉挛与僵直状态,促使肢体的运动,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温热刺激还能活跃吞噬细胞的功能,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达到消肿抗炎、解痉镇痛之目的。中药湿热敷将药物的功效和温热效应相结合,达到养血补阴、行气化瘀而致筋脉得养、脉络得通的治疗目的,使中药的作用更加直接有效。

本课题采用自拟的中药热敷方剂,主要为具有行气活血、化瘀补血、舒经通络等作用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促进病理变化恢复正常;具有抗凝功能,以防止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能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促使组织修复;能调整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这些药物离子的透入,可能通过上述药理作用的方式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但具体是哪味药物的作用还是多种药物的综合作用,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本课题仅认为由这些药物煎煮制成的药液通过热敷透入皮肤,在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起到明显的积极的治疗作用。

6.2 针刺中风偏瘫的取穴 目前临床上针刺取穴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之。本课题针刺采用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取穴法为主,因为从脑卒中瘫痪的特征性改变来看,表现为下肢伸肌(前为阴)相对拘急,屈肌(后为阳)相对迟缓。根据经络辨证,此为阴阳失于平衡之“阴急阳缓”的证候。故而治当调节阴阳平衡,使“阴平阳秘”。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阳明经取穴,可改善“阴急阳缓”的症状,“醒脑开窍”针刺法以阴经穴为主,可达醒神开窍、疏通经络气血之功;阳明经为阳经中阳气最旺之经,且为“多气多血之经”、“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取其经穴可灌其中土,营养四肢,又可化其痰湿,疏通经脉。两经相合而用治疗中风后偏瘫,可阴阳兼顾,调节阴阳平衡,使“阴平阳秘”[4]。另外,本科刘正主任医师认为环跳穴采用“一穴多针”法,以2~3针齐并拢,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明显酸胀感,可以增强疏经通络的作用,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6.3 关于中风偏瘫的功能状态及疗效评估 由于中风偏瘫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如何全面准确地评估中风偏瘫的功能状态及恢复效果,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虽经各国学者大量努力,但至今仍缺乏评价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来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关于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状态的评价,临床上采用的量表亦很多,本课题选取MAS量表。MAS量表是80年代中期Carr及同事主要针对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定而研究设计出来的。MAs量表比Fugl-Meyer法能更好地反映这一阶段脑卒中(中~重度)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5]。它能很好的反映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主要具有如下优点:①简单易行,耗用时间少,完成所有项目约需5 min;②不需应用昂贵的仪器即可提供客观指标;③评分等级比较细,每项分7个等级(0-6分),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可通过分数反映出来,并且有的能直接反映某一运动完成的质量;④其评定的内容不单是孤立的运动模式,而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紧密结合,用于指导患者训练的意义较大;⑤其评分较为容易,结果便于比较分析。其可信性在不同评估者为0.95,重复评分为0.98[6],因此每个患者分数的变化能反映其功能的提高而不是由检测误差所致。⑥有报道认为MAS量表的各项评定还可作为脑卒中结局的预测[7]。

7 临床意义

本研究将6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联合中药热敷组和单纯针刺组,并通过神经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来进行疗效评定,旨在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中风偏瘫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对指导临床选用最佳治疗方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进一步的机理探讨奠定了基础。但本课题也存在些问题,所有入组的66例病人均为发病≤15 d且肌力在≤3级的患者,排除偏瘫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所以就本课题而言,无法证明针刺联合中药热敷对发病15 d以上,肌力在3级以上的患者产生作用。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

[2]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报,1996,19(1):56.

[3]李建英.中药湿热敷配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观察[J].中医护理,2003,11(6):303.

[4]王煜,于涛,韩景献.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步态运动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A]. 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四川成都:2010:37.

[5]杨朝辉,李洁明.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康复,1999,14(12):199-200.

[6]Carr JH.ShepherdRB,NordholmL etal.Investigation a new motor assessment seale for stoke patient[J].Rhysical Therapy,1985,65:175。.

[7]LoeweSC.Anderson BA.Predictors of stroke outcome using objective measurement seales[J].Stroke,1990,21:78.

史慧莲(1985-),女,曲靖,研究方向:针灸临床。

R255.2

B

1007-2349(2015)09-0039-02

2015-07-09)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针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漫画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