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用在河北省阜平县的百姓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虽然当地的山说不上秀丽、巍峨,但却以特有的方式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上世纪60年代那会,就是屋后的大山养活了全村人,山上能吃的、能当柴烧的全都被老百姓弄下山来,就连茅草根都被我们刨出来当柴烧了。”家住马沙沟村的73岁村民孟庆国记忆犹新。
在困难岁月,山养活了全县人,前几年铁价飞涨,大山深处的铁矿又富了一小部分人。山给村民带来的恩泽让村民对其充满了敬畏,县里那几座山神庙的香火一直没有断过。
然而,伴随着村民无止尽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而出现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最厚的土层也就几厘米,有很多地方出现了石漠化,到处都是裸露的片麻岩,什么也不长。”在马沙沟当了15年村支书的董金发认为,阜平县的贫困原因之一,就是以前老百姓对大山毫无节制的开发利用。
本世纪初,阜平县开始禁止村民上山放牧、滥砍滥伐,禁山的标语随处可见。禁山对当地生态恢复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村民收入因此大大减少,于是他们纷纷外出务工,挣到钱的更是举家搬到了城里,农村依然贫困。
抓时机 促发展
2012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当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时,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了不辜负总书记期望,在2013年正月的鞭炮声中,阜平全县上下拉开了新一轮脱贫致富的征程。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此时落户阜平,携手贫困群众,共商致富良计。
葫芦峪公司成长在太行山里,在对荒山、荒坡和中低产田整理和改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葫芦峪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在浅山丘陵地区的大面积荒山、荒坡,选择适当区域,集中运用现代工程机械和配套技术,展开大规模集团作业,一次性造出高标准农田,同时实现水、电、路配套到位。他们在选择优势植物种类时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的资源条件,配以全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发展规模化的高效、有机、特色、生态农业。同时,有序延伸产业链条,相应建设区域加工中心,构筑专业销售渠道,聚集发展要素,形成种、养、加、储、运、销、游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阜平县有着大量闲置的荒山,葫芦峪公司是治理荒山的“能工巧匠”,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治理开发荒山。为此,阜平县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由县长任组长,县、乡、村均设立驻村工作组,统一调度安排公司流转工作。葫芦峪公司于2013年10月份开始施工,建设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先后以王林口乡马沙沟村、大台乡东板峪店村、台峪乡王家岸村和平阳镇冯家口村为试点,截至目前已完成高标准土地整理1.3万亩。
“马沙沟现在一共有401口人,耕地175亩,2013年人均收入1555元。”董金发告诉记者,“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让我们村耕地一下子增加了3300亩,到时候栽植核桃树可达到12万棵。”葫芦峪公司办公室主任杨恩华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在阜平县的项目总投资为41亿元,项目建设期3年,总开发面积将近10万亩,2014年全年将完成高标准土地整理及配套设施完备的高效生态农业园区4万多亩。”
该项目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效益,离不开葫芦峪公司对特色农业高效园区的探索,在阜平农业开发项目中,该公司集中建设了一个以优质核桃种植为主,集高效设施农业、旅游观光、立体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特色农业高效园区,使得阜平县的荒山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
抓环保 保生态
当几十台挖掘机上山时,马沙沟的村民非常担心,是否会破坏山上的植被?夏季汛期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问题?为此,董金发多次与葫芦峪公司交涉。最后,杨恩华把项目技术人员叫到办公室,详细地为董金发解答了疑虑。
第一,在园区整体规划上,葫芦峪公司请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的专家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从园区地形到果树、农作物栽植都考虑到了生态问题。在园区采取滴灌措施、树下综合经济等一整套措施,探索规范化的治理模式,解决路往山下走、水往山上流、泥沙不下山等一系列荒山治理难题。“项目建设初期,很多配套设施来不及跟上,防洪固沙工程还未完成,导致部分地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接到董支书的通知后,我们迅速派出技术人员对毁坏地段进行了修复,并派人实时监督,后续防洪固沙工程预计到2014年年底即可完工。”杨恩华告诉记者。
第二,在将来的经营管理上摒弃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生产。“粗放型农业对资源消耗太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不符合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杨恩华认为,科学技术才是现代农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在项目建设中,葫芦峪公司坚持技术支撑,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什么是高科技农业?就是一亩高科技现代农田产生的价值等于传统农业的3亩,而消耗却相当于传统农业的五分之一。”该公司技术人员武彦凯说。
第三,葫芦峪科技农业园区的建设坚持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园区规划中,把树木管理、水源管理、道路管理综合起来,有效避免山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环境,人工创造新的生态系统。按照山水林田路的综合开发思路,修建塘坝、扬水站、蓄水池,铺设覆盖整个园区的小管注流节水灌溉网络。在园区植物栽植上,充分利用核桃树间隙,在树下种植苜宿草,发展养殖业,将畜禽粪便用于生产沼气,村民可以利用沼气取暖、发电,沼渣、沼液用于种植蔬菜和给经济林施肥、治虫。这样,既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又能够为蔬菜、果树提供有机肥料,生产有机农产品。endprint
抓民生 奔小康
阜平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年也尝试过发展各类产业,“县里边搞过养殖,也种过果树,不过那时候就是挖个坑,树栽进去没几棵活下来的,全白折腾了。”但是,董金发特别看好葫芦峪科技农业园区的发展前景,他说,因为这个项目和以前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农民的有效耕地倍增。以马沙沟为例,过去401口人只有175亩耕地,通过综合开发,村里的耕地达到3300亩,增加了将近18倍。“过去人均不到半亩地,老百姓指望这点地别想发财致富,每年在地里累死累活打的粮食基本只够自家吃,生活开销要么靠外出打工,要么在村口的煤场装、卸车。”马沙沟村民史会录说。
阜平县大部分地区情况和马沙沟一样,山多地少的状况制约了一代又一代人发展。“大量的山场资源却被当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人们没有看到荒山的价值”,杨恩华深感痛心。目前,葫芦峪公司对阜平县荒山的开发只是一个开头,到2020年,公司将完成土地整理9.8万亩,建成有机核桃基地76000亩,树下种植苜宿9000亩,中药材 1000亩,小杂粮5000亩。在养殖方面,预计养鸡10万只,养猪1万头,引进和繁育澳大利亚奶绵羊2000只。同时,建设观光采摘园600亩,建设中华寿桃园1000亩,优质苹果基地1000亩,建成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核桃加工厂1座,带动全县核桃的生产和销售。
其次,农民收入倍增。葫芦峪公司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土地流转与入股协议,当地种植枣树的山地、旱地每年都有补偿底金,以当年玉米市场价格计算,种植枣树的山地按每亩800斤玉米折算,旱地按600斤折算。土地入股分红也有详细的协议,从第5年开始分红,5?7年,农民与公司三七分成,8?9年四六分成,10年以后五五分成。园区主导产业是薄皮核桃,这种果树栽种当年即可挂果,第4年亩产可达到150公斤。按照2013年的行情来算,每亩每年收益约8000元,除去各项成本约3000元,纯收益可达5000元,相较于过去普通种植每亩500?600元的收益,土地效益增加10倍。“项目的总体发展是朝着老百姓去的,时间越久老百姓受益越多。”杨恩华介绍说。
除了上述收入,村民还可以到园区打工,每个家庭允许2个劳动力进入园区劳动,到园区打工的农民每年可以获得2万元的工资性收入。此外,项目建成后可以建立2000个家庭农场,可吸收当地劳动力1万人,项目涉及村农民人均收入可达上万元。“比我们在村口煤场里边卸车强多了,以前每天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一年也就整个万儿八千,如今光土地补偿金每年公司就给我15000元呢,等以后园区完工了我和老伴去里边打工,每年能挣4万元,再加上分成,我们马上就可以奔小康啦!”说完,村民史会录哈哈大笑起来。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所说的那句话一样: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如今,阜平全县上下依托科技,实现了向山要良田的梦想,面对未来,董金发信心十足:“向荒山要田只是我们的第一步,以后我们还要向荒山要果,向荒山要粮,向荒山要脱贫致富的希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