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计划下的油气应对

2015-04-22 06:19杨雍琦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24期
关键词:互联网+油气能源

○ 文/曾 鸣 韩 旭 杨雍琦 李 冉

“互联网+”计划下的油气应对

○ 文/曾 鸣 韩 旭 杨雍琦 李 冉

扫一扫二维码,加油站融入互联网技术后,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供图/CFP

编者按

目前我国传统油气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在供给通道和安全保障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油气产业急需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为支点,从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更为集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目前国内外有关能源互联网已经有了较为初步的研究,但结合具体能源对其相应发展规划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在分析研究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能源互联网概念下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做出介绍,进而将能源互联网与油气产业发展相结合,指出能源互联网对油气的影响,并提出油气企业相应的应对策略。

能源互联网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举措,涵盖了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之间的相互协调,电力网、油气网等互联网之间的统筹规划。油气是能源互联网实现“源—网—荷—储”运营模式以及整个能源体系协调优化的有效支撑。能源互联网将从“能源产供模式多元化、用户用能方式智能化、传输交易体系互联化、能源规模接入清洁化”四方面对油气产业产生影响。在此形势下,油气企业应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积极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打通油气上游“经脉”;完善“输储”设施建设,塑造油气中游“毛细血管”;创新“售用”市场模式,激活油气下游“器官”。

强调各能源体系间相互协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时在工作总体部署中着重指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能源互联网”这个新名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能源互联网”应该如何定义?本文认为应当以我国未来能源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为导向。这就要看看互联网与能源是怎样的关系。其实它们是“用”和“体”的关系,能源是“本体”,互联网是能源的“外用”,即工具与条件的关系。“能源互联网”强调各个能源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不仅局限于对电能的灵活和智能利用,还将对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设施建设和能源应用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互联网可以更好地满足在能源安全受到重大冲击下的能源资源需求配置。未来的能源互联网,从能源角度讲,不仅包括电能和电力系统,还将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网络角度讲,不仅包括目前建设较为普遍的电网,还应当有油气网、供热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结构。

由此,能源互联网的定义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与纽带,构建多种类型能源的互联网络,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改造能源行业,实现“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能源与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生态化)能源体系。

“源—网—荷—储”协调优化模式

在能源互联网概念和背景下,“源—网—荷—储”协调优化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能源,将进一步放大到整个能源互联网领域,是整个能源系统的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其中,“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多种能源资源;“网”包括石油管网、供热网、电网等多种资源网络;“荷”不仅包括电力负荷,还有用户的多种能源需求;“储”则主要指能源资源的多种仓储设施及储备方法。具体来讲,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横向多源互补。能源互联网中的“横向多源互补”是指电力、石油、水、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资源之间的互相补充协调,突出强调各类能源之间的“可替代性”,用户不仅可以在其中任意选择能源,也可自由选择能源资源的取用方式。

第二,纵向“源—网—荷—储”协调。能源互联网中的“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主要指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多种能量转换技术及信息流、能量流交互技术,实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运输网络、能量传输网络之间的相互协调;第二是将用户的多种用能需求统一为一个整体,使电力需求侧管理进一步扩大成为全能源领域的“综合用能管理”,同时把用户的综合用能需求和用户的储能设备视为可调控的资源,实现用能需求、储能、能源供应三者之间的信息流和能量流集成,形成调控性较强的能源供需体系,从而提高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营效率和安全稳定性。

精彩话语

我国应积极响应能源互联网的技术驱动内涵,在自动化和信息化领域实现深度融合。通过在油气上游企业应用相应的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打通生产、管理和控制的“经脉”,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能源互联网“开放、互联、平等、共享”的特性对能源供给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深度要求。对于油气领域,需要首先完善行业中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运输和存储的“毛细血管”在更广泛的用户端塑造,保障能量流的畅通。

随着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推进,未来要想促进我国油气产业持续发展,油气改革就不应仅集中于局部的“点式改革”,而应该是面向全产业链条的“链式改革”。

从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模式的主要内容来看,这种优化模式能够将能源互联网的能源开发、能源输送、能源需求与使用等几个环节协调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协调优化不仅能够从更高层面出发,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形成相对协调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四大影响

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这一时间节点。在此背景下,能源互联网是连接和协调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实现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之间相互转换和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油气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次能源。在即将进入的“十三五”时期,能源互联网的特性及发展将从“能源产供模式、用户用能方式、传输交易体系、能源规模接入”四方面,对油气产业“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产生影响。

能源产供模式多元化,加强油气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油气领域的资源勘查潜力较大,加强开采转化效率、改善油气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将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兴起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能源的生产和供应将从单一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在油气领域,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外,新的市场生产与供应主体也将参与进来。在市场的驱使与多元化的导向下,油气企业将提高创新意识,提升油气勘查力度与开采质量,加强产业转型升级;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油气产供主体将逐渐由传统只提供单一种类能源转变为掌握多种能源资源的综合能源供应商。

用户用能方式智能化,提升油气需求存储保障。由于油气使用缺乏灵活性,因此我国的油气储量相对不充足,缺少提升用能需求和存储的直接动力。能源互联网建设以后,能够为用户提供能源消费选择权,显著提高能源服务与消费的便捷性。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能源供给、消耗的统一监测以及能效分析、梯次利用和协调管控,能源消费端能够实现各种能源形式的优化配置。这将对我国的油气需求和存储量提出相较以往不同层面的要求,尤其对于天然气清洁高效特性将在未来能源使用中占较大比重。因此,在油气“十三五”规划中,应对油气存储目标予以更精准的预测,为灵活能源需求提供保障。

传输交易体系互联化,拓展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打破油气领域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尚未覆盖,区域性输配管网不发达,天然气调配和应急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储气能力建设相对滞后。能源互联网的建立将催生新的能源运输模式和市场交易体系,使能源运输交易在保证多元化、互联化的同时,用户感到更加及时、高效、便捷,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自由多向流动。因此,能源互联网要求油气管网具有更强的跨区输送能力、更优的经济输送距离和更完善的网架结构。为了保障能源互联网形式下能源运输交易的多元互联,必须进一步拓展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终端用户接入率。

能源规模接入清洁化,促进油气开放分布共享。优化行业层次体系,增强分布式示范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油气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也是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要求。能源互联网最重要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共享。在能源互联网模式下,各参与主体既是能源“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能源互联网能够为各参与主体提供平等接入的入口和信息交互平台,能源市场将实现高度开放,参与主体将得到极大丰富。因此,在油气行业进一步规划中,要细化行业层次,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加强对相关示范工程项目的扶植,体现能源互联网开放共享要求。

油气改革发展对策

能源互联网的有效发展将使“互联网+”思维深入渗透油气产业,并将进一步对“十三五”规划产生影响。在此形势下,油气企业应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在产业的上、中、下游每一环节贯穿改革对策,积极做好迎接能源互联网时代的准备。

打通油气上游“经脉”。积极响应能源互联网的技术驱动内涵,在自动化和信息化领域实现深度融合。通过在油气上游企业应用相应的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打通生产、管理和控制的“经脉”,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搭建智慧科研平台。基于油气企业地域分布平面化,信息渠道来源单一、信息分散等问题,搭建企业级的公共信息咨询与服务平台,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及标准规范体系,促进科研资源整合与共享。二是构建智能油气勘探和智能油田。将传感器、智能装置等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油气勘探和油井生产远程监控,对油井、油田的物理状况、生产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由此实现油气高效开发、安全生产、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等。三是形成智能节能减排体系。一方面,基于云计算等互联网手段,整合服务器,推动设备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方式进行实时能耗监测、能耗智能分析,建立集团层面的有效能源计划,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生产工作环境。

塑造油气中游“毛细血管”。能源互联网“开放、互联、平等、共享”的特性对能源供给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深度要求。对于油气领域,需要首先完善行业中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运输和存储的“毛细血管”在更广泛的用户端塑造,保障能量流的畅通。一方面要建设智慧燃气管网。类似于目前电网输配网建设,拓展和完善燃气管网的延伸和应用范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每家每户都成为燃气使用“终端”,减少缺供、少供和无供现象。同时,配合智能化技术,安装应用设施,建设智慧燃气管网,实现预报预警、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等功能,保障能源使用安全。另一方面要推进天然气储能发展。在已有运输管网的基础上,推进天然气储能相关设施的建设。以“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的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天然气灵活调节的特性,在微网或园区等建设上,将天然气储能作为能源供应的“软托盘”,实现能源互联网整体柔性开放、智能协同,保障能源安全、清洁、高效。

激活油气下游“器官”。随着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推进,未来要想促进我国油气产业持续发展,油气改革就不应仅集中于局部的“点式改革”,而应该面向全产业链条的“链式改革”。因此,作为产业下游“器官”的售能和用能环节,更应融合市场和创新思维,予以激活和重视,保持油气产业整体的“生命活力”。这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智能燃气硬件制造业。根据已有用户基础和供气经验,融合能源互联网理念,制造技术创新、成本可接受的智能气表、智能燃气器具等智能燃气硬件,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实时监控、自动报数、用气分析、超基数预警、远程切断等一系列功能,并可同时获得用户相关的信息、系统的用气数据、用户端入口以及一定的金融资源。通过产品创新撬动格局固化的燃气市场,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用户需求,并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来获得收益。二是成立综合能源服务商。对于油气资源丰富且集中、市场发展成熟的地区,优先开展试点。从试点项目实际情况出发,以用户用能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为目标,通过智能硬件提供的数据,设计包含信息化与能源技术等元素的综合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在终端实现用气或用电等多种能源的选择和切换。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运营需要体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以获得市场认可为竞争核心。

责任编辑: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

● 供图//CFP

猜你喜欢
互联网+油气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