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路径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研究

2015-04-21 06:04赵明亮
东岳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消耗

赵明亮

(山东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路径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研究

赵明亮

(山东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分析中国三次产业比例指标可知,当前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贡献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等不甚合理,第二产业作用下降明显,第三产业作用提升。分析产业关联指标发现,三次产业内各主要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带动作用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完全消耗系数测算,发现与主要行业关联密切的行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第三产业中对交通运输及仓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服务业消耗较大,研发及综合技术服务等行业消耗系数较小。针对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促进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支撑,促进第一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及效率提升;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寻找突破口;提升信息技术、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研发、综合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在三次产业提升及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新常态;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关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三次产业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发展增速同样放缓,在这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来源。中国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脱节,产业关联效应没有很好的发挥,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的提升。当前,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工业体系的完善,信息技术、物流技术、金融服务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使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客观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完备。同时,农业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的来临,更加需要工业、服务业的支撑。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寻找突破口,增加附加值,拓宽转型路径。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凸显。这些新趋势、新问题的出现,使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本文认为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

对于中国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学者研究文献较多,主要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集中研究制造业和服务业关联及融合发展问题。李惠娟(2003)①李惠娟:《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产业关联分析》,《改革》,2003年第1期。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认为,相比美国、日本,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很低。陈健、史修松(2008)②陈健,史修松:《产业关联、行业异质性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刘书瀚等(2010)③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陈凯、刘煜寒④陈凯,刘煜寒:《中美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岭南学刊》,2014年第2期。(2014)的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三产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

①刘瑞翔,姜彩楼:《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分析——基于1997—2007可比价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②刘佳,朱桂龙:《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分析》,《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期。

③余典范,干春晖,郑若谷:《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1期。

④王晓红,王传荣:《产业转型条件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改革》,2013年第9期。

⑤周宇,惠宁:《试论产业融合的动因、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象,中国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层次较低。刘瑞翔、姜彩楼(2010)①研究认为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影响力增强。刘佳、朱桂龙(2012)②通过计算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确定了应该重点发展的产业。余典范等(2011)③,王晓红、王传荣(2013)④,周宇、惠宁(2014)⑤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了我国产业提升发展的策略,认为技术创新、需求拉动、管制放松等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大。学者们的研究更多的是分析了某一产业内部细分产业之间的关系,或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鲜有学者将一、二、三次产业结合到一起分析,而在当前国内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出现,第二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第三产业发展出现新变化,带动作用凸显的背景下,中国产业的协调发展不应单单局限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应该结合新形势全面地就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接下来,本文首先就中国三次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应用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指标,分析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新常态下实现中国产业协调发展及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二、中国三次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接下来首先从三次产业产值、贡献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等直观反映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及优化程度的指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表1所示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情况看,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65810.3亿元,同比增长22.88%,2008年同比增长18.15%,2009年为340902.8亿元,同比增长8.55%,2009年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只有13.66%,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明显,增速下降较快。从三次产业情况来看,2008年到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4.02%,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78%,其中,工业年均增速12.77%,建筑业年均增速20.10%,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8.8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31%。工业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建筑业年均增速最快,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作用提升,2013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86%。第三产业增速和占比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不高。可见,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和新问题,第二产业增速下降明显。

表1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所示第三产业增加值情况来看,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601.0亿元,同比增长19.85%,2009年增加值16727.1亿元,同比增长2.23%,2008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13.63%,金融危机后增速下降明显,近期增速有所提升。从对其他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大的金融业发展情况来看,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12337.5亿元,同比增长52.33%,2009年增加值17767.5亿元,同比增长19.54%,2008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22.56%。金融危机后增速下降趋势明显,但总体增速仍然相对较高,2013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8%。批发零售业增速也出现下降,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最高,2013年达到21.2%。

表2 第三产业增加值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从三次产业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贡献率基本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10年比重为3.8%,到2012年增长为5.7%。第二产业贡献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比重为56.8%,到2012年降为48.3%,其中,工业的贡献率呈现相同的趋势,到2013年贡献率只有39.9%,贡献率下降明显。第三产业贡献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到2010年第三产业贡献率降为39.3%,而之后贡献率增长趋势明显,2013年增长为46.8%,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贡献增加。

表3 三次产业贡献率 单位:%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三次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本表按不变价格计算。

从表4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情况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幅下降,由2007年的14.2%降为2013年的7.67%。从各产业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变化不大,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到2013年降到只有3.7%,工业的贡献率降到3.06%。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幅度相比第二产业较小,2013年的拉动作用为3.59%,与第二产业相比差距不大。

表4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单位:%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三次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本表按不变价格计算。

三、基于产业关联指标的中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通过第二部分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明显,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等不尽合理,第二产业作用下降明显,第三产业作用提升。在新形势下,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高经济增长率,需要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本部分将更加细致地分析三次产业内各细分行业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识别对其他产业和整体经济拉动作用大的行业,结合当前中国三次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明确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中国三次产业内各行业需求及经济带动作用分析

根据产业关联相关理论,首先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65部门延长表相关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进行测算,识别对国内经济各部门提供产出多的行业,生产需求及波及程度大的行业,以便根据产业需求及带动作用情况,提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

从表5对各行业感应度系数的计算来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为2.3317,排在所有65个行业中的第4位,需求感应程度高,基础性行业地位明显,为其他行业生产供给较多的产品和原材料。第二产业细分行业中,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感应度系数达到2.404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为2.3500,系数值较高。可见,当前在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下,对这两个行业产品需求较大,可能是由于上游的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对其产品需求较多所致。一些资源及能源供应基础性行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感应度系数较高,达到3.461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2.322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为1.8857,这些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支撑度较高,有着较高的需求感应度。在第三产业当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系数最高为2.2234,金融业为1.626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425,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这些流通及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的服务相对较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较多。第三产业感应度系数普遍偏低,综合技术服务业感应度系数为0.663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0.6542,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为0.4275,教育业为0.3282,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这些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还相对较低,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等行业没能有效支撑其他行业发展。近年来国内发展较快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感应度系数也较低,系数分别为0.4084和0.5873。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第一产业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较弱,农林牧渔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6634。生产及经营模式粗放,对第二产业及相关第三产业需求低,可能是其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较弱的主要原因。第二产业当中,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达到1.3058和1.2885,说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生产拉动作用较大。当前中国这两个产业的发展规模也较大,但发展水平和层次并不太高,行业内多为参与全球分工生产的企业,生产附加值较低。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较高,分别达到1.2845和1.2556,但这些行业的发展规模要么偏小,要么技术含量有限,难以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效应有限。而像汽车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附加值高,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的行业影响力系数并不高,分别只有1.2372和1.2022。第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较低,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系数最高为0.9444,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0.929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为0.8541,综合技术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为0.7874和0.7577,金融业只有0.5830。第三产业中的技术信息及运输服务业、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偏弱,低于各部门波及影响的平均值,没有发挥其带动作用。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同样不高,分别只有1.0597和0.5200。

表5 2010年主要行业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测算值①此处只列出了各指标值相对较高行业,以及一些其他指标值较低,但对国民经济发展相对重要的行业的指标测算数值,共40个行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10年投入产出表》测算整理

从各部门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的关联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属于感应度系数较高,而影响力系数较低的部门,辐射带动力差,为其他部门生产提供产品或原材料较多,所以其发展也更多地受限制于其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第二产业中,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基础化学原料、汽车制造业等属于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均较高的部门,对各部门发展的生产和发展带动作用强,应重点提升发展。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一些设备制造业属于影响力系数较高,而感应度系数较低的行业,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较高,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受其他产业制约相对较小。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属于感应度系数高而影响力系数低的行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较多,是其他产业良好发展的基础。而其他的第三产业如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等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较低。科技及信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较低,既没能很好地服务于其他产业发展,也没能很好地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对那些公认的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的服务行业,应该加大力度发展。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较低,说明当前若依靠这两个行业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效果也较差。

(二)三次产业内重点行业的部门技术经济联系研究

通过相关行业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的测算分析,明确了三次产业内各主要行业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上存在的差异及对各部门发展的需求及带动作用。接下来,将对这些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行业的部门技术经济联系进行研究。通过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明确这些重点行业的发展主要受那些部门发展的影响,从协调发展角度解决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升这些行业的发展水平及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表6所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情况来看,该产业对食品及酒精饮料、肥料、农药、基础化学原料等工业行业产品需求较高,电力、石油开采及加工等基础性能源供应消耗也相对较高。对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的需求处于前三位,对信息技术行业需求较低,这可能也是导致当前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价格波动频繁的原因。第二产业中,影响力系数较高的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对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达到0.9417,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塑料及橡胶制品、金属制品业消耗也较高,电力、石油价格等能源供应业作用仍然较为重要。第三产业中仍然是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需求较高。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对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同样较高,分别为0.6538和0.8557,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的需求较高。汽车制造业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1927,对钢压延加工业的系数为0.166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系数为0.1437,通用设备制造业在这些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也较高,两个行业对能源行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都有着较高的需求。

分析可见,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产出消耗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农业生产资料、基础化学原料及能源行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服务业消耗较大,依赖多,而对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需求较少。第二产业中,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的行业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塑料、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在多数影响力大的行业中消耗系数都较高,这些行业应重点提升发展。电力、石油加工等能源行业重要性凸显,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是需求较多的服务性行业,对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科技教育服务业需求不高。这些重点行业的生产需求特点,决定了行业提升发展应该关注的重点环节和应采取的措施。

表6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各主要行业对应的前10位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测算值*主要选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影响力系数大的行业,考虑到完全消耗系数包含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相比直接消耗系数更全面地反映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选取完全消耗系数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10年投入产出表》测算整理

从表7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情况来看,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较多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主要对燃料及能源供应业消耗较高,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0.2593和0.0364,对金融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0.0977和0.0556,对信息与科技服务类行业需求不高。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0.0914和0.0778,批发和零售业主要对农林牧渔业,造纸、印刷,食品及酒精饮料等第一产业或相关轻工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较高。金融业依赖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关行业和能源供应行业中,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高为0.080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0.036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0.0433,对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消耗不大。第三产业中主要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的行业也存在一致性,主要集中在能源供应行业及与本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

表7 第三产业各主要行业对应的前10位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测算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10年投入产出表》测算整理

从对第一、第二产业需求不高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来看,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主要对能源供应行业、农林牧渔业、化学行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需求较高,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全消耗系数为0.1224。综合技术服务业对能源供应行业、电子元器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等行业需求较高,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需求最高为0.108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能源供应、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行业。可见,这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大的服务性行业,与影响力系数较高行业的经济技术联系相对密切。

四、新常态下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产业协调发展路径

根据三次产业产值、贡献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等直观反映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及优化程度的指标分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对中国各细分行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测算结果,以及主要行业与其他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程度分析,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增加的新常态下,遵循以下产业间的协调发展路径,可以为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来源。

(一)通过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支撑,促进第一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及效率提升

通过对第一产业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测算看出,第一产业感应度系数较高,影响力系数较低,说明第一产业基础性行业地位明显,为其他行业生产供给较多的产品和原材料。但生产及经营模式粗放,对第二产业及相关第三产业需求低,可能是其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较弱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路口和阶段,在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当中,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已不再掌握农业生产技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期的农业人口已渐渐步入老龄化。同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村有大量失地人口,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劳动力会大幅下降。中国农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路口,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经营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一产业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品质,更好的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物质基础,而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和效率提升又需要第二和第三产业提供支撑。

从第一产业对各细分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来看,能源生产供应以及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较高,相关度较高。因此,要提高农业的规模生产和发展水平,应首先保证农业生产的能源供应充足及价格的相对稳定。其次,对于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设备制造业、肥料及农药、食品及酒精饮料等行业的发展应重点支持关注,注重这些行业的农业生产要求,制造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农业设备,生产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肥料及农药。食品及酒精饮料等行业,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等形式与农业生产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农业生产的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同时,第一产业大规模生产资金投入相对较多,生产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完善金融及保险服务优惠政策,可以促进第一产业生产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服务普及,让农民了解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行业和市场信息。建立交通运输、仓储及批发零售体系,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提供良好的流通服务保证,发挥第三产业在第一产业转型提升发展中的作用。

(二)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寻找突破口

当前中国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迫切,很多产业存在附加值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第二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行业通过自身研发技术水平提升、生产结构调整等措施解决之外,还应从产业协调发展角度出发,从第一、第三产业寻找突破口。当前第二产业中,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机械及其他设备制造类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相对较高,第二产业的转型应重点关注这些行业,而这些产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行业又存在密切的关联。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中,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与零售业等的完全消耗系数较高。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这些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有资金瓶颈行业的发展。通过提升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与零售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这些行业产品的流通和生产销售体系的完善和效率提升。同时第一产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时代的到来,也为机械制造行业、钢压延加工业、食品及酒精饮料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些行业的过剩产能可以转向农用机械行业生产。第一产业规模化生产,也可以提高食品、纺织服务相关行业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及附加值水平。第二产业中,各行业对研究与实验发展行业、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不高,而这些行业对第二产业的提升发展又非常重要,因此,这类服务业发展水平应该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服务于第二产业的转型发展,使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得到恢复和提升。

(三)提升信息技术、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

信息技术行业、仓储物流业、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的感应度系数较高,从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主要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来看,基本都对这些服务行业有较高的需求。因此,通过发展这些服务行业可以有效带动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培训班、远程网络课程培训等措施的落实,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推广,使农民能够迅速掌握适用的农业科技,提高科技的生产转换效率,提高第一产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第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农民增收。仓储物流业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协调和推动作用,当前的农业物流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整体发展层次低,业务基本局限于简单的货源组织储运,农业生产及消费失调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了农业资源浪费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降低。因此,应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加大物流园区及中心建设,使物流业贯穿协调农产品生产布局、消费流向、储运、加工增值等环节。提高信息化服务农业物流的水平,对物流各环节实时监控,增强对农业物流价值链的控制力,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及产品的流通顺畅及增值。同时,目前服务于第一产业的资金相对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农业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来临,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通过创新信贷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促进第一产业发展。如通过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允许土地承包权抵押、农机具抵押等促进信贷发放。政策性银行可以将贷款领域扩大到农业企业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同时,可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融合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将信息技术更多地应用到电子计算机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生产、机械制造业等第二产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提高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在能源生产、钢铁、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行业,通过信息技术改善生产工艺环节及过程控制,促进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节能减排及效率提升。仓储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第二产业生产发展、产品流通及消费实现更是重要,应通过对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围绕不同行业生产发展特点,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和物流服务方式,通过仓储物流信息数据库建设及信息传递的实时化,促进仓储物流业信息化与网络化,更加注重仓储物流业对企业成本削减及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第二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技术改造以及创新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应进一步完善信贷服务政策和服务内容,设立专项资金,满足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

(四)发挥研发、综合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在三次产业提升及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当前三次产业对于研究与实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需求水平不高,同时这些行业的自身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而这些研发技术类行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又较大,需要采取措施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发挥其在三次产业提升及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当前中国农业生产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污染、药物残留、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应通过农业科技研发、以及推动技术的应用和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如通过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共同搭建研发平台,促进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的研发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环保化。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支持力度,通过研发及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生态园区设立,发展循环农业,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

当前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节能减排、产能过剩化解、向高技术环节攀升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都需要发挥研发以及技术服务的作用。政府及企业应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及人才政策扶持力度,设置技改研发专项资金等方式,促进研发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能耗,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及发展。特别是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将会极大地带动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一些服务业相关适用技术的研发,对于提升仓储物流业、信息技术、批发零售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这又会进一步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成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批准号13&ZD019);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产业转型升级及新优势培育——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与特色园区带动的视角”(批准号12DJJJ03);教育部创新团队“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批准号IRT13029)。

赵明亮(1985-),男,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F269.2

A

1003-8353(2015)02-0123-07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消耗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转炉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