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本惠
陈独秀及其思想研究,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术界对此就有极大的关注,并有一些较有影响的成果面世。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沿着史学界前辈的足迹,躬耕于陈独秀研究园地,取得了许多新成果。贾钢涛教授的新著(《陈独秀思想研究新论》2014年9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就是作者长期关注、研究陈独秀的一个重要成果。这部书稿客观而深入地研究了陈独秀的一系列思想,其资料详实,结构严谨,论证清晰,富有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该著作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内容实。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教科书的将陈独秀思想谱系逐一罗列的套路,而是独辟蹊径,选取陈独秀思想中有特色对历史和现实均有巨大价值的部分展开深入考察,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在书写中,作者秉持严格的史学研究态度,不空发议论,对历史人物的臧否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诸如在论述陈独秀的农民观时,作者客观评价了陈独秀的农民观,认为它是毛泽东农民观的重要渊源;而在分析陈独秀的抗战思想时,作者也是从历史出发,将陈独秀作为一位独立的抗战的爱国人士来对待的,强调不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苛责陈独秀;在评价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时,作者将陈独秀前后民主思想做了对比,前者在于启蒙,后期则转向反思,其“大众民主”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细察作者之论述,对陈独秀没有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均为平实之论,其论述是客观公允的。
二是方法新。在研究中,作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专题研究等方法,在查阅、整理分析大量原始文献基础上,通过陈独秀有关论述解读、与同时期历史人物比较、专题思想探讨等形式,揭示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变迁发展的心路历程,运用这种历史社会学的“深描”方式,再现历史场域下“书生政治家”的寂寞身影,从而达到全面审视和客观研判其思想图谱之要旨。从书中对陈独秀农民观、抗战思想、民主观的专题研究看,既做到分层论析,又做到不落窠臼,颇有新意,充满了浓郁的学理气息。
三是结论准。作者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坚持“论从史出”。对于陈独秀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的研究或评价,更需要第一手材料的支撑,而不能靠道听途说或援引一些二、三手材料从而造成以讹传讹。在这个方面,作者用力甚多,仅从繁多的引注可见一斑。作者一方面尽量回避感情因素影响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又及时关注、发现新材料以修正不适结论,体现了重要的史德。以陈独秀的农民观为例,以往的研究多对此颇有微词,片面地认为陈独秀不重视农民运动,极力打压农民运动,而事实与此相去甚远。贾钢涛教授通过详细考证,走进历史现场,将陈独秀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变迁以及背后的复杂因素逐一剖析,揭示出复杂的历史本相,充分肯定陈独秀农民观对毛泽东农民问题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这种坚持论从史出的论断也是十分审慎的。
陈独秀问题之所以至今还能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主要还在于当前许多学科在进行历史考察时不能不涉及到这位伟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不用说,中国报刊史、中国政党史、教育史、文学史、宗教史、伦理史、社会史等,必然谈到陈独秀。因此,陈独秀问题的研究,对这些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中共党史专家廖盖隆先生曾指出,在研究和评价陈独秀时,要把握三点:一是要切记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后要宣传陈独秀的功劳”,主要是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展大革命等工作;二是要正确认识“陈独秀在大革命中的功过是非问题”,必须正确区分、对待共产国际、斯大林与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方面的责任问题;三是总体来看,“陈独秀一生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王学勤:《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6页)我十分赞同廖盖隆先生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贾钢涛教授的著作正好体现了上述精神。
【责任编辑:刘彦武】